时光荏苒,转眼间,女儿顾苏(苏苏)已步入八年级,站在了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高中升学。对于顾言澈和苏念晴这样的高知家庭而言,这远非一次简单的择校,而是一场牵动全家神经、关乎孩子未来成长路径的“战略决策”。空气里开始弥漫起一种混合着期待、焦虑和小心翼翼的氛围。
晚餐桌上,话题不知不觉就会转向升学。苏苏所在的公立初中虽不错,但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是凭借优异成绩申请进入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顶尖私立高中,这些学校以极高的名校录取率和学术高压环境着称;二是按学区进入一所教育理念更注重全面发展、氛围相对宽松的优质公立高中。
一天晚上,苏苏做完作业后,一家三口坐在客厅,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家庭讨论。苏念晴先开了口,语气温和但带着明显的倾向:“苏苏,妈妈几个同事的孩子在A中(顶尖私立),今年申藤校(常春藤盟校)的成绩非常亮眼。他们的理科竞赛资源特别好,和你兴趣也匹配。你觉得呢?”
苏苏还没回答,顾言澈放下手中的平板电脑,眉头微蹙,插话道:“A中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我听说他们每周都有排名,学生睡眠严重不足。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一个大学录取通知书。” 他转向苏苏,“b中(优质公立)的科技创新实验室也很好,而且有更多时间发展课外兴趣。身心健康最重要。”
苏苏看着父母,大眼睛里有些迷茫。她成绩优异,对数学和生物有浓厚兴趣,但也热爱画画和乐队,享受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A中的光环让她向往,但传闻中的“卷”又让她害怕;b中听起来轻松愉快,可她又担心会不会“浪费”了自己的潜力。
这场讨论像一场微型的学术辩论,只是议题变成了女儿的成长。苏念晴代表着“精英教育”的路径,相信最优质资源的投入和严格训练能最大化个人成就。顾言澈则更倾向于“全人教育”,担忧过度竞争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和幸福感。两人都爱女儿,但基于自身成长经历和观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哲学。
为了更理性地决策,他们启动了熟悉的“研究模式”。周末,全家化身“考察团”,参加了A中和b中的校园开放日。在A中,他们看到的是设施先进的实验室、贴满荣誉榜的墙壁、以及学生们步履匆匆、目标明确的身影。招生办主任激情洋溢地介绍着傲人的升学数据。在b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更活泼的校园氛围,学生在操场上奔跑,走廊里展示着各种艺术社团的作品,校长更强调“培养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
回来后,顾言澈制作了一个详细的对比表格,列出两所学校在学术强度、特色课程、课外活动、升学指导、校园文化、通勤时间等十几个维度的优劣。苏念晴则负责搜集“软数据”,通过家长群、朋友网络了解两所学校的真实口碑、学生心理状态和家庭教育投入成本。
他们也将选择权部分交给苏苏。在一个安静的晚上,苏念晴搂着女儿,轻声问:“宝贝,抛开爸爸妈妈的想法,你内心深处,更想要一种什么样的高中生活?”顾言澈也坐下来,平静地说:“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对错,只是不同的路。重要的是,你能否在其中找到快乐和成长的意义。”
苏苏思考了很久,才慢慢说:“我喜欢挑战,也想上好大学。但我有点怕A中那种所有人都在拼命的氛围。我喜欢b中好像有更多好玩的事情,但又担心会不会太松懈了……” 女儿的坦诚,让顾言澈和苏念晴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二选一,而是帮助她找到适合的“度”。
经过数周的调研、讨论甚至偶尔的争论,家庭会议再次召开。这次,氛围更加理性平和。顾言澈首先肯定了A中的学术优势,但重申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担忧。苏念晴也承认b中环境更友好,但表达了对学术潜力能否充分开发的疑虑。
最终,他们达成了一个超越简单“择校”的共识:教育的成功,不在于进入哪所高中,而在于孩子是否能在其中保持求知欲、健全的人格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他们决定,支持苏苏报考A中,但同时与她约定:不以排名为唯一目标,保持绘画和乐队的爱好,保证充足睡眠,家庭永远是减压阀而非加压器。如果压力超出承受范围,转学b中也是一个备选方案。同时,他们也会积极与A中老师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这个决定,是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是追求卓越与守护童年的和解。它体现了顾言澈和苏念晴作为父母,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努力保持的理性与温情。他们明白,无法为女儿扫平前路的所有障碍,但可以给她无条件的爱、理性的分析和选择的勇气。
当苏苏在父母的支持下,带着一丝紧张和更多期待提交了A中的申请材料时,顾言澈和苏念晴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只是漫长教育之路上的一个小站,未来还有更多挑战。但这次关于升学的深度探讨,让他们更清晰地定义了作为父母的责任:不是塑造一个“成功”的作品,而是陪伴一个独特的生命,找到她自己的光芒。家的价值,不在于将孩子推向某个预设的巅峰,而在于成为她攀登路上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