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两点,顾言澈和苏念晴共用的、位于新研究大楼三楼的联合实验室里,气氛带着一种崭新的、混合着期待与些许紧张的气息。实验室已经不再是空荡的毛坯房,崭新的实验台、闪烁的仪器指示灯、冰箱的轻微嗡鸣、以及空气中淡淡的消毒水和培养基气味,共同宣告着这里已是一个投入运行的科研阵地。更重要的是,实验室里有了“人气”。
今天是这个新成立的“顾-苏联合实验室”的第一次全体组会。长方形的会议桌旁,围坐着他们学术生涯中的第一批“嫡系”成员:两位博士后研究员——一位是延续博士期间计算生物学方向的戴维(已从博德研究所跟随而来),另一位是新招聘的、擅长显微成像和细胞生物学的艾米莉博士;以及三名一年级博士生——背景分别来自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化学。这是一支小而精、跨学科背景鲜明的初创团队。
顾言澈和苏念晴坐在会议桌的一端。顾言澈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实验室管理章程(Lab manual)的打印稿,苏念晴则准备好了投影仪和议程幻灯片。两点整,顾言澈环视一周,目光沉稳,声音清晰:“好,我们开始实验室的第一次组会。首先,再次欢迎各位加入。我是顾言澈,这位是苏念晴教授。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将一起工作。”
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苏念晴打开幻灯片,展示了本次组会的议程:
1.实验室文化与安全规范(苏念晴主讲)
2.近期研究进展速览(各位成员)
3.未来三个月目标讨论(顾言澈主持)
4.开放讨论
第一部分:定规矩。苏念晴负责讲解实验室的核心价值观和操作规范。她语气温和但态度明确,强调了“学术诚信是底线”、“数据记录必须即时、准确、可追溯”、“实验安全重于泰山”(详细讲解了化学品使用、生物废弃物处理、仪器操作规范等)。她还特别提到了实验室倡导“开放、合作、批判性思维”的文化,鼓励跨方向交流,勇于提问和挑战。她讲话时,目光与每位新成员接触,让人感到被尊重和欢迎。顾言澈则在旁边适时补充技术细节和违规后果,语气严肃,形成了一种“柔中带刚”的默契。
第二部分:摸底细。这是重头戏。每位新成员用五分钟简要介绍自己的背景、已开始的初步工作(比如熟悉仪器、重复基础实验、文献调研)以及遇到的任何问题。
戴维率先发言,汇报了他对实验室新服务器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正在尝试将之前在博德开发的一个数据分析流程在新系统上部署。艾米莉展示了她在调试共聚焦显微镜时拍摄的第一批细胞图像,并提出了关于细胞培养条件优化的疑问。三位博士生则略显青涩地分享了他们的文献阅读笔记和对未来课题的初步想法。
顾言澈和苏念晴听得非常专注。顾言澈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你验证这个算法在新数据集上有效性的指标是什么?”“你提到的图像信噪比低,有没有排查过是否是样品制备环节引入的噪音?” 苏念晴则更关注研究的生物学意义和可行性:“你选择的这个细胞模型来研究该通路,特异性如何?”“这个初步结果是否暗示了可能存在新的调控机制?” 他们不仅是在听汇报,更是在通过提问,引导团队成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迅速了解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技能短板。
第三部分:定方向。听完所有人的汇报,顾言澈在白板上画出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图,概括了实验室近期聚焦的三大交叉方向:1)基于单细胞多组学数据的细胞命运预测模型(顾言澈+戴维+计算背景博士生);2)微环境调控细胞功能的活体成像研究(苏念晴+艾米莉+生物背景博士生);3)新型生物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跨方向合作,涉及化学背景博士生)。他为每个方向设定了未来三个月具体、可衡量的阶段性目标(例如,完成数据处理流程构建、优化特定成像protocol、合成并表征第一批材料等)。目标清晰,责任到人。
第四部分:开放讨论。顾言澈鼓励大家提出任何问题或建议。起初有些冷场,在苏念晴的引导下,艾米莉率先提出了关于实验室常用抗体供应商选择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小讨论。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博士生们也大胆地问了些关于课程选择、轮转安排等实际问题。
整个组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信息量巨大,节奏紧凑。顾言澈和苏念晴配合默契,一个主抓逻辑框架和目标设定,一个主抓过程落实和氛围营造,完美复刻了他们多年来在科研上的协作模式,只不过这次,他们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决策者。
组会结束时,顾言澈做了总结:“很好。这是我们团队的起点。希望大家尽快熟悉环境,投入工作。记住,我们是合作者,遇到问题随时沟通。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回顾进展。散会。”
成员们陆续离开,有的直接回到实验台前,有的则聚在一起继续讨论刚才的话题。实验室里开始有了真正“团队”的感觉。
收拾好东西,顾言澈和苏念晴最后离开实验室,锁上门。走在回办公室的走廊上,苏念晴舒了口气:“感觉怎么样?顾老板?”
顾言澈沉吟片刻:“戴维进入状态很快。艾米莉很细致。博士生们需要更多引导。整体……基础不错。”
“嗯,是个很好的开始。”苏念晴表示同意,“最重要的是,大家眼里有光,有好奇心。”
“接下来是关键的执行和磨合期。”顾言澈说,语气中带着清晰的期待感和责任感。
第一次组会,像一艘新船的启航仪式。船长和舵手已经就位,船员也已登船,航线初步设定。前路有风浪,有未知,但更多的是共同探索的兴奋和创造未来的可能。对于顾言澈和苏念晴而言,管理这支小小的团队,带领他们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是比他们自己做出突破更复杂、也更有成就感的新挑战。实验室的灯,将为这群追逐科学梦想的人,长久地亮下去。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