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论陷入僵局时,陆衍之按下了手中的控制器,屏幕上切换出中方 “深海一号” 科考船(2025 年 2 月西南印度洋科考任务)的探测画面:
西南印度洋中脊 “龙旗” 热液区(37°47′S,49°39′E)的一块玄武岩表面,布满了类似楔形文字的刻痕 ——
刻痕深度 2-3 毫米,排列成 12 行,每行有 8-12 个符号,且刻痕边缘存在明显的高温熔融痕迹(推测形成温度约 800c)。
“这是我们的 AI 破译系统(基于深度学习,训练数据包含全球 120 种古文字与地质痕迹)的初步结果,”
陆衍之指着屏幕上的文字翻译结果,“反复出现‘回归’‘二叠纪’‘通道’三个关键词,且符号排列规律与地球自转周期存在关联 ——
每 24 个符号为一组,对应地球一天的自转时长。”
他随后调出另一组图像:
科考团队在那块岩石旁发现的距今 2.5 亿年的三叶虫化石(属于褶颊虫目),通过同步辐射 x 射线断层扫描(上海光源 bL19U1 光束线),化石体内保存的能量轨迹清晰可见 ——
其频率为 0.02 赫兹,与当前深海网络的能量信号频率完全吻合,振幅误差仅 ±5%。“它们不是要毁灭我们,”
陆衍之的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
“根据化石能量轨迹与深海信号的对比分析,我们推测这些刻痕的制造者可能是来自二叠纪的文明 ——
它们在大灭绝前将文明信息或能量载体封存于深海地壳,现在要通过深海网络重建时空通道,回到它们的时代。
我们对它们而言,可能只是通道激活时的‘背景噪音’,或是阻碍通道稳定的‘障碍物’—— 比如人类的深海探测活动会干扰能量信号,潜艇的机械震动可能影响节点稳定性。”
他顿了顿,调出另一组动态数据图表 ——
近一个月来,全球 12 处核心深海节点(包括马里亚纳海沟节点、大西洋中脊 Reykjanes 节点等)的能量输出强度正以每周 15% 的速度指数级提升:
1 月 15 日的初始能量值为 100 单位,2 月 15 日升至 132.25 单位,3 月 15 日已达 174.9 单位。
“按照这个增速,4 月中旬节点能量将突破 300 单位,达到通道激活的临界值 —— 这意味着它们的‘回归计划’已进入倒计时。”
陆衍之的手指在全息屏上圈出 12 处节点的分布,
“我们现在最该做的不是争论谁该负责,也不是盲目采取攻击行动,而是集中五国的科研力量,弄清楚二叠纪对它们意味着什么 ——
是时间坐标,还是能量来源?
这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能找到与它们共存的方式,是否还有资格留在地球的生态链中。”
2073 年 7 月,南极冰盖下的 “全球深海安全峰会” 在 72 小时的激烈磋商后,终于在凌晨 4 点达成共识 ——
但这份共 568 字的文件里,每一处模糊表述都藏着各国妥协的裂痕。
此前三个月,北约 “三叉戟” 舰队的秘密行动并非偶然:2072 年 11 月,北大西洋海底曾监测到持续 17 秒的异常电磁脉冲,频谱分析显示其非地球自然生成,
北约推测这是外星文明的深海网络信号,认为率先截获就能掌握 “文明级技术优势”。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秘密改装 “海狼级” 核潜艇,
将 Em-7 电磁脉冲武器的峰值功率提升至 120 太瓦(相当于全球电网瞬时功率的 8 倍),
并由 “咆哮者号” 与 “幽灵号” 搭载,
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米处的信号节点 —— 此处正是 2072 年脉冲信号的源头之一。
这场鲁莽的军事试探,最终酿成灾难性后果: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 2073 年 5 月发布的《马里亚纳海沟生态损伤评估报告》显示,海沟周边 200 公里海域 92% 的冷泉珊瑚群落完全白化(冷泉珊瑚是深海生态的 “基础架构者”,
其死亡导致周边 500 米范围内浮游生物减少 83%);
热泉口管状蠕虫种群锐减 97%,而这种蠕虫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为深海生态提供 40% 的能量;
深海虾类几乎绝迹,直接导致以其为食的深海安康鱼群向西北太平洋迁徙,日本北海道渔场 2073 年夏季捕捞量同比减产 30%。更严重的是人类设施损毁:
中、美、德联合建设的 3 座海底观测站
“深海眼 - III”“深渊哨 - 7”“海沟镜 - 2” 不仅信号中断,
深潜器探测发现其耐压壳体出现晶体化裂痕(材质专家分析为电磁脉冲引发的金属晶格重构),核心芯片全部失效,仅 “深海眼 - III” 的备份存储模块侥幸留存了部分前期数据。
最可怕的是,深海网络首次启动 “主动响应”:
全球 12 处深海热泉口同步喷射高温等离子体(温度达 3200c,喷射高度最高 210 米),引发的 12 米高海啸席卷日本九州岛。
日本总务省灾后统计显示,此次海啸造成 1.2 万人伤亡,
福冈、长崎等沿海城市的港口设施损毁率达 68%,电子产业停产导致的经济损失超 870 亿美元;
其中丰田汽车的九州工厂停产,直接影响全球 15% 的混动车型供应链。
血的代价让各国暂时搁置地缘博弈。
峰会决议明确:
暂停所有针对深海网络的军事行动(包括海底武器部署、电磁干扰实验),由联合国深海科研联盟统筹,调动全球 30% 的深海科研资源 ——
涵盖 12 艘载人深潜器(其中中国 “深潜者 - x”“深潜者 - Y” 的最大下潜深度达
米,居全球首位)、
8 座深海实验室(包括美国 “阿尔文号” 升级版实验室、德国 “太阳号” 热泉研究站)、23 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其中中国团队占比 35%,主导信号解析工作)——
核心目标直指半年前路屿团队截获的 “归乡协议” 碎片。
“这不是合作,是抱团求生。”
中国深海科研首席代表陈砚在会后采访中直言,
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口的深海科研联盟徽章(徽章主体是深海热泉口与人类深潜器的交织图案,象征人与自然的对话)。
这位曾主导 2062 年 “深海龙脊” 科考的科学家,当时带领团队乘坐 “深潜者 - I” 遍历全球主要海沟,绘制出全球首张深海网络节点分布图,首次发现深海网络节点与板块运动的关联性 ——
正是这份研究,让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深海网络的能量规模。
“我们不知道深海网络的‘反击阈值’在哪里,
但上次核潜艇事件已经证明,它能轻易摧毁人类沿海文明——九州岛的废墟还在提醒我们,再犯错就没有回头路了。”
采访结束时,陈砚望向窗外的南极冰原,远处的冰山正因全球变暖缓慢消融,仿佛在呼应深海网络的 “环境预警”。
共识达成后,所有压力涌向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 “龙宫” 基地。
这座 2068 年建成的深海科研前哨,是全球唯一能承受 1100 个大气压(相当于
米深海压力,约为标准大气压的 1100 倍)的人类据点:
主体嵌在海沟西侧玄武岩崖壁中,采用 “碳化硼 - 钛合金” 复合装甲 ——
这种材料由中国材料研究所从 2060 年开始研发,经过 127 次高压测试(在模拟
米深海压力的实验舱中,材料形变率始终控制在 0.003% 以内),最终确定配方;
基地由 3 个直径 20 米的球形舱体组成,分别承担科研分析、生活保障、能源供给功能,舱体之间通过直径 5 米的耐压通道连接,通道内壁铺设柔性缓冲材料,可抵御深海暗流冲击。
建造 “龙宫” 基地的过程堪称人类工程奇迹:
中国 “天鲲号” 深潜运输船(满载排水量 1.2 万吨,配备全球最先进的深海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达 ±0.5 米)往返 47 次,途中克服 7 次强台风与 3 次暗流冲击 ——
其中 2067 年 8 月遭遇超强台风 “海燕 - 2067”,船体倾斜角度达 32°,甲板上的 2 台深潜器差点坠入海中,船员紧急抢修 3 天才恢复航行能力;
仅密封测试就耗时 3 个月,科研人员采用 “分层加压法”,从 100 个大气压逐步提升至 1100 个大气压,每天监测舱体密封性,最终实现 “零泄漏”。
如今,这座耗费 120 亿美元建成的基地,成了人类与深海网络对话的唯一窗口。
基地的希望,藏在路屿昏迷前传回的 7.3Gb 碎片化数据里。
现年25 岁的电脑及神经认知学家路屿,师从全球着名脑机接口专家张启元教授,曾参与 2070 年 “脑波 - 电磁信号转换” 研究,
擅长通过脑电波解析复杂电磁信号 —— 这也是他被选中参与深海探测的核心原因。
三个月前,他搭乘 “深潜者 - x” 深潜器下潜至 “挑战者深渊” 边缘时,意外与深海网络建立连接:
当时深潜器靠近 50 米直径热泉口(热泉口喷射的矿物质中含有罕见的 “锶 - 90” 同位素,后来证实与深海网络信号传输有关),
他突发剧烈头痛(事后分析是脑电波与深海网络信号共振引发的神经刺激),脑电波监测仪出现异常波动(β 波频率从 13-30hz 骤升至 45-60hz,同时夹杂 δ 波),在失去意识前 8 秒,
他手动触发紧急上传,将 2.1Gb 脑波原始波形(包含 17 段与深海信号共振的异常脑波片段)、3.8Gb 深海电磁信号频谱图(其中有 89% 的信号序列与 2070 年发现的 “深海魔方” 信号重合)、
1.4Gb 环境参数(包括热泉口温度、海水化学成分、地磁强度)传回基地,自己却陷入深度昏迷,脑电波始终维持 “β 波与 δ 波混合” 的异常状态 ——
这种状态与植物人不同,路屿的脑电波仍有周期性波动,仿佛在持续接收某种信号。
更棘手的是,全球仅有的另外两名 “接收者”—— 挪威古生物神经学家莉娜?奥尔森、巴西深海信号专家马库斯?费雷拉,也在一周前相继昏迷。
莉娜曾通过脑波解析技术,还原出寒武纪三叶虫的神经活动模式(2069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为 “远古生物神经与环境信号关联” 提供了关键证据),
她能从混乱的信号中识别出 “生物特征编码”;
马库斯则擅长破译深海电磁密码,2071 年曾成功解析深海热泉口的周期性信号,发现其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联性 ——
正是两人的独特能力,让他们成为 “接收者”。
而如今,三人脑波图谱的波动规律重合度达 92%,神经科医生判断,他们很可能在接收同一种深海网络信号。
“路屿的海马体保存着最完整的‘协议碎片’,但我们无法唤醒他。”
基地神经科学负责人周野博士指着监测屏,屏幕上紊乱的脑波曲线如破碎的波浪 ——
他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神经科学专业的博士,曾主导 2065 年 “脑损伤修复” 研究,擅长通过脑机接口干预异常脑波。
“唯一的希望在‘深海魔方’和另外两位接收者。”
他口中的 “深海魔方”,是 2070 年中国 “深潜者 - IV” 深潜器在海沟热泉口发现的多面体装置:
直径 1.2 米,12 个正五边形面布满银色电路纹路(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纹路是由直径 1 纳米的金属丝编织而成,材质不属于地球已知元素),且以每小时 0.03% 的速率自我修复;
2071 年,中、美、德联合实验证实,它能将人类脑波信号放大 1000 倍,δ 波频率可从 0.5-4hz 提升至 3200-3800hz(恰好匹配深海网络信号频率),
装置纹路还会随脑波情绪变化调整亮度:当实验者情绪平静时,纹路呈淡蓝色;情绪紧张时,纹路变为橙红色。
“神经织网” 计划的提出,在基地引发前所未有的争议。
项目组用 48 小时完成风险评估:
AI “伏羲”(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搭载 “昆仑 - II” 量子处理器,算力达 8x101?次 \/ 秒)
基于 10 万组脑波数据(数据来源于 2050-2070 年全球 50 个脑科学实验室,涵盖正常人群、深海作业者、脑损伤患者等不同群体)模拟 1000 次,
结果显示强行耦合两名接收者脑波,若信号波动超 ±5%,海马体神经元损伤概率达 89%(海马体是记忆存储的关键区域,损伤会导致永久性记忆丧失),
下丘脑功能紊乱概率达 94%(下丘脑控制体温、代谢等基础生命活动,紊乱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
即使信号稳定,也有 37% 概率导致短期记忆丧失(模拟中,21% 的案例出现 “近事遗忘”,16% 的案例出现 “技能记忆丢失”,比如忘记如何操作科研设备)。
2045 年 “脑桥计划” 的悲剧成了反对者的最强论据。
当时斯坦福大学主导的该计划,试图通过植入式电极连接两名志愿者脑波实现
“意识共享”—— 志愿者分别是神经科学研究生汤姆?威尔逊和工程师萨拉?金,他们植入的电极直径 0.5 毫米,植入位置为前额叶和顶叶。
实验进行到第 7 天,信号放大器突然故障,输入功率骤增至阈值 8 倍(从 10 微瓦升至 80 微瓦),强电流瞬间烧毁两人的前额叶神经元。
事后检查发现,放大器的散热模块因设计缺陷失效,导致功率失控。
这次事故让两名志愿者意识永久消散(处于 “植物人” 状态,直至 2058 年去世),也让全球脑波耦合研究停滞 12 年 ——
2046 年,联合国出台《脑机接口伦理白皮书》,
明确限制植入式电极的功率上限(不得超过 15 微瓦),
并要求所有脑波耦合实验必须配备 “三重安全切断系统”。
直至 2057 年,欧盟 “脑盟计划” 才重启有限实验,
且仅允许在动物身上进行,人类实验需经过联合国伦理委员会的 “特级审批”。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