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四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迟,也更冷。应天城内的杨柳才抽出些许鹅黄的嫩芽,便被一阵倒春寒打得蔫头耷脑,连带着紫禁城重重殿宇的琉璃瓦上,那本应耀眼的日光,也显得有气无力,透着一股难以驱散的阴郁。这股阴郁,并非全然来自天气,更深沉的,是自帝国权力核心弥漫开来的、无声的紧绷与猜忌。
林霄借编纂《洪武大典》之机,将那份关于“前代藩镇地理考略”的札记,夹杂在浩瀚的编纂文稿中,如同将一颗微小的石子投入深不见底的潭水,表面几乎未见涟漪,但其引发的暗流,却已在潭底汹涌激荡。那份札记,经由太子朱标之手,最终化作了一道密旨,飞向了锦衣卫北镇抚司。
接下来的日子,林霄表现得比以往更加沉寂,几乎将自己焊死在了翰林院典籍库那故纸堆成的“堡垒”之中。他对外界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每日里只与虫蛀的典籍、模糊的刻本为伍,反复校勘着那些早已作古的人名、地名、官职称谓,仿佛他的世界只剩下这些散发着霉味的字符。同僚们早已习惯了他的“迂腐”和“木讷”,孙耀宗甚至偶尔会带着一丝优越感的“怜悯”,提醒他“编书虽要紧,也当惜身,莫要熬坏了眼睛”。林霄对此一概报以谦卑而略显腼腆的微笑,连声称是,转身便又埋首案牍,将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圣贤书”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然而,唯有他自己知道,在那副看似古井无波的面容下,心神正以前所未有的敏锐,捕捉着外界一丝一毫的微妙变化。他像一只经验丰富的猎犬,虽伏于巢穴,耳朵却始终竖着,鼻翼翕动,不放过风中传来的任何一丝危险或机遇的气息。
变化,首先来自宫廷内部流转的、那些看似程式化的公文与谕旨的细微语调差异。
以往,涉及北疆军务、特别是与北平都司相关的批复,朱元璋虽一贯严厉,但多是就事论事,强调屯田实效、操练精熟。但近来,林霄在协助整理下发兵部的部分谕令抄件时,敏锐地察觉到,皇帝朱批的措辞变得愈发冷硬、尖锐。诸如“毋得懈怠”、“倍加整饬”、“若有虚文塞责,定惩不贷”之类的警示性词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高,尤其针对关隘巡检、军械维护、粮草核查等具体环节,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这绝非寻常,这更像是一种基于某种深刻不信任感的、预防性的鞭策与警告。
其次,是官员的悄然调动。这一日,林霄在核对各地呈送的新任官员名录以备大典“职官志”部分时,注意到一个细节:数名在五军都督府任职、以稳健敢言着称的中级将领,被不动声色地调往了山西、大同等处,职位或平调或略有升迁,理由多是“历练边务”、“加强防秋”。这几名将领的共同点是,并非任何一位勋贵大将的嫡系,甚至其中两人曾在蓝玉案后上疏直言军中部将牵连过广的问题,虽未被采纳,但其“孤直”的声名却因此流传。这种调动,看似正常的人事轮换,但将其放在北疆局势微妙的大背景下,其指向性便不言自明——皇帝在悄然加固面对北平方向的藩篱,而且选用的是相对“清白”、不易被藩王势力渗透的将领。
更让林霄心生凛然的,是来自苏婉通过最隐秘渠道传递的一次警告。那消息极其简短,却重若千钧:“近闻,御前听用之内侍,有因‘妄揣圣意’,私下议论‘天家家务’而被杖毙、贬斥者数人。风声紧,慎言。”
“天家家务”!这四个字如同冰锥,刺透了林霄所有的侥幸。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内侍,竟因议论此事而遭严惩,这只能说明,关于北平、关于燕王的疑虑,已经不再是朱元璋深藏心底的隐忧,而是已然浮上水面,成为了一个在帝国最高权力圈层内不能言说、却又无法忽视的“禁忌”!朱元璋在用最残酷的方式,警告所有知情人闭嘴,同时也暴露了他内心对此事的高度敏感与……或许还有一丝不愿承认的棘手与震怒。
所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林霄脑中迅速拼接、印证。他知道,自己投出的那颗“石子”,已经触动了最深层的水流。太子朱标显然采纳了他的警示,并且可能通过更直接的渠道向皇帝进行了汇报或试探,从而彻底引爆了朱元璋对朱棣的猜忌之火。这把火,如今正在乾清宫那方寸之地熊熊燃烧,其炽热的温度,正通过一道道措辞严厉的谕旨、一次次微妙的人事调动,迅速向帝国肌体,特别是北疆蔓延。
终于,这场暗流涌动的风暴,在四月的一次看似寻常的朝会上,找到了一个宣泄的突破口。
那日朝会,原本议题是商讨东南漕运疏通及淮西春荒赈济之事。户部、工部堂官依次出班奏对,一切如常。然而,就在议题将近尾声,众臣以为即将散朝之际,一直高踞御座之上、沉默寡言了大半场的朱元璋,却突然开口了。他的声音并不高,却带着一种金石摩擦般的质感,瞬间压下了丹墀下的所有细微声响,整个奉天殿落针可闻。
“北平行都司,及周边诸卫所,去年秋操结果,兵部报上来的文书,咱看了。”朱元璋的目光如同两道冰冷的探照光,缓缓扫过班列中的兵部官员,“文书写得花团锦簇,什么‘军容壮盛’,什么‘弓马娴熟’。咱想问一句,”他话音一顿,语气陡然转厉,“永平卫,额定兵员八千二百,实到多少?操演阵型严整,是练了多久的新兵?他们的弓马,是比久经战阵的老卒更娴熟吗?”
一连三个问题,如同三记重锤,狠狠砸在兵部尚书和几位侍郎的心头。几人慌忙出班,跪倒在地,额头瞬间沁出冷汗。永平卫兵员缺额是事实,但边镇卫所吃空饷是积弊,通常只要不过分,朝廷也多睁只眼闭只眼。可皇帝今日竟问得如此具体、如此尖锐,显然不是无的放矢!
“陛……陛下明鉴,”兵部尚书声音发颤,“边镇卫所,时有缺额,乃因……乃因军户逃亡、病故……”
“咱问的是实数!”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打断,声音冰冷,“还有,北平城外,白羊口那边,近来很是热闹啊。拓宽山口,平整谷地,听说能跑马了?这是要做什么?是燕王府要开辟新的猎场,还是有什么别的打算,需要动用如此人力物力?”
“嗡……”殿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声哗然。皇帝竟然连北平城外一处山谷的动静都如此清楚!而且还直接点出了“燕王府”!这其中的意味,足以让所有嗅觉敏锐的官员胆战心惊。一些人的目光下意识地瞟向站在武臣班列前方,面色沉静如水的几位勋贵老将,又迅速收回,生怕惹祸上身。
跪在地上的兵部官员更是体若筛糠,白羊口之事,他们或许有所风闻,但那是燕王辖地,燕王乃陛下亲子,手握重权,他们哪敢轻易过问?如今被皇帝当庭质问,显然是掌握了确凿证据,这让他们如何回答?说是,可能得罪燕王;说不知,便是渎职!
朱元璋并未期待他们的回答,他冷哼一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北疆,是我大明门户!辽东残元,漠北诸部,狼子野心,从未消停!然,外敌虽凶,内患更可畏!若门户之内,有人心存异志,暗蓄甲兵,那便是肘腋之患,比之外敌,更险十倍!”
“肘腋之患”四个字,如同惊雷,在奉天殿内炸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这几乎已经是赤裸裸的警告,指向性明确得令人窒息!
朱元璋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御座上投下沉重的阴影:“传旨!擢升都督佥事宋晟,总督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军务,严查各卫所空额、军械、粮储,限期三个月,具实上报,若有隐瞒,以欺君论处!另,命辽东都司、山西行都司,加强对各关隘、墩台的巡视,没有兵部勘合,一兵一卒不得擅离防区!各藩王护卫,严守定额,不得以任何理由招募流民、扩充私兵!”
这道旨意,如同在北疆地图上划下了一道道无形的壁垒。宋晟是朱元璋的心腹爱将,并非淮西勋贵集团核心,以其督蓟州、永平、山海,等于是直接在北平的东面和东北方向楔入了一颗钉子,监视和制约的意味昭然若揭。而加强辽东、山西的戒备,则是构筑了一道针对北平的弧形外围防线。最后明确限制藩王护卫定额,更是直指问题的核心——燕王府的军事力量!
朝会在一片压抑和恐慌的气氛中结束。百官退出奉天殿时,多数人面色凝重,步履匆匆,彼此间连眼神交流都尽量避免。谁都知道,一场新的、或许比蓝玉案更加凶险、更加牵扯深远的风暴,已然拉开了序幕。这一次,风暴眼指向的不再是功高震主的勋臣,而是陛下的亲生儿子,手握重兵的藩王!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官场。林霄在翰林院,很快便从同僚们讳莫如深又难掩惊惧的窃窃私语中,拼凑出了朝会的大致情形。当他听到“肘腋之患”四个字从一位交好的编修口中压低声音复述出来时,执笔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一滴浓墨险些滴落在正在抄录的稿纸上。
果然……皇帝的疑心一旦被点燃,便是燎原之势,再无转圜余地。朱标将情报上达天听,而朱元璋的反应,比他预想的更为激烈、更为直接!这不再是暗中调查,而是近乎公开的警告和战略挤压!
散值回到租赁的小院,林霄闩好房门,独自坐在昏黄的油灯下。窗外夜色深沉,偶有更夫梆子声传来,更添寂寥。他摊开一张私下绘制的大明北疆简图,目光久久停留在北平的位置。
朱元璋的布防不可谓不严密。宋晟坐镇东线,辽东、山西屏护两翼,加上北平本身西北是大漠,南面是朝廷直接控制的腹地,燕王朱棣实际上已处于一种被半包围的态势。皇帝此举,既是威慑,也是试探。若朱棣此时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或许还能暂时平息帝怒,但以其雄才大略和已然启动的夺位计划,让他就此罢手,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大的可能,是迫使朱棣加快准备步伐,甚至可能……狗急跳墙。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他林霄。是他,将那些零散的迹象,编织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递到了朱标面前。他这么做,是为了自保?为了报答朱标的知遇之恩?还是……内心深处,他也认为朱棣的威胁更大,倾向于维护朱标—朱允炆这一嫡长继承的“正统”?
林霄发现,自己竟无法给出一个纯粹的回答。他的动机是复杂的,是生存本能、政治投机和历史先知混合的产物。他深知按照原有历史轨迹,朱棣将是最后的胜利者,但自己的到来,这只小小的蝴蝶,已经扇动了翅膀。未来会走向何方,他已无法完全预料。他只知道,自己已被牢牢绑在了太子朱标这条船上,至少在当前阶段,他必须确保这条船不会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相争的惊涛骇浪中倾覆。
“布防……疑窦……”林霄用手指轻轻敲击着地图上的北平,“老皇帝这是要筑起篱笆,看看篱笆内的狼,是会乖乖趴下,还是会奋起撞栏。而朱棣……”他仿佛能看到,远在北平的那位燕王,此刻或许也正站在一幅相似的地图前,面色阴沉,目光锐利,计算着朝廷每一步调动背后的深意,以及……自己手中能动用的筹码。
“山雨,真的要来了。”林霄吹熄了油灯,将自己融入满室黑暗之中,只有一双眼睛,在夜色里闪烁着冷静而忧惧的光芒,“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疾风骤雨。” 他清楚地意识到,帝心的疑窦已成实质的布防,大明王朝一场影响深远的权力风暴,已然不可避免。而他这个隐藏在翰林院故纸堆里的“老六”,必须在这场风暴中,更加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喜欢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