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76 章:西道装灯待明夜?电站蓄水迎新机
嘉靖二年(1526 年)?三月十九
辰时?春日的阳光越过街巷两侧的屋檐,在西主干道的青石板路上投下长短不一的光影。昨日刚完成电线穿设的街道旁,五十根硬木路灯杆已整齐立起,深褐色的漆身泛着温润光泽,顶端的楠木灯座像一个个张开的小伞盖,正等待着灯泡的嵌入——今日,这里要完成所有路灯的安装与线路调试,为明日的亮灯做最后准备。
锦衣卫副千户周正穿着一身便于活动的藏青短打,腰间别着扳手与测电笔,正沿着街道逐杆检查。他走到一根路灯杆下,仰头看了看灯座的穿线孔,伸手拍了拍杆身:“这杆垂直度差了半寸,得调一下,不然装灯泡时容易歪。” 旁边的两名民夫立刻搬来木梯,一人扶住梯身,一人爬上梯子,用木楔在灯杆底部轻轻敲击调整,周正则拿着水平仪在旁校准,直到水平仪的气泡稳稳停在刻度线中央。“好了,这样就稳了,后续装灯泡也不会受力不均。” 他说着,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份线路图,图纸上用红笔标注着每根灯杆的接线位置与电压参数,这是他昨晚熬夜根据东主干道的经验优化的,连每个接线柱的螺丝扭矩都标得清清楚楚。
不远处,工匠们正分组安装灯泡。老李戴着粗布手套,从铺着绒布的木盒里取出一个灯泡,指尖轻轻捏住金属底座,对准灯座的螺纹缓缓旋入——他的动作慢而稳,仿佛在摆弄一件易碎的珍宝。“老李,注意别拧太紧,不然灯座的螺纹容易滑丝!” 周正走过来提醒,老李点点头,待灯泡旋至与灯座齐平便停了手:“放心,心里有数,这灯泡可是赵师傅他们连夜检测过的,可不能在我这儿出岔子。” 灯泡装好后,另一名工匠立刻拿出测电笔,将笔尖触碰灯座的接线柱,测电笔的氖管轻轻亮起,“线路通了,没问题!” 工匠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这简单的光亮,意味着这盏路灯已具备发光的条件。
街道两侧,百姓们早已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住在街口的张奶奶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馒头,时不时给忙碌的民夫递上一个:“孩子们歇会儿,吃个馒头垫垫肚子,看你们忙得满头汗。” 卖油条的张老汉也推着小车过来,油条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周大人,俺这油条刚出锅,民夫们辛苦,都来尝尝!” 周正接过油条,笑着道谢,又分给身边的工匠与民夫——热腾腾的食物在手中传递,春日的微凉瞬间被驱散,只剩下满街的暖意。
辰时过半,已完成三十盏路灯的安装。周正召集所有工匠与民夫,在街道中段的变压器旁集合:“接下来开始线路调试,大家分组行动,每组负责十盏灯,用万用表测电压,确保每盏灯的输入电压都稳定在110伏,有问题立刻标记,别留隐患。” 话音刚落,众人便迅速分组,拿着工具散开。周正则走到变压器旁,打开外壳检查接线情况,他用手轻轻拉了拉电缆,确认接头处牢固,又看了看电压表的指针:“目前电压稳定,等会儿调试时再留意波动情况。” 阳光渐渐升高,照在街道上的光影逐渐缩短,每一盏装好的路灯都像一个等待检阅的士兵,静默地矗立着,期待着明日夜晚的绽放。
巳时?京郊永定河发电站工地,风带着河水的湿润气息拂过,刚完成安装的十道水闸像一道坚实的屏障,横亘在永定河上。青灰色的水泥坝体泛着坚硬光泽,闸门前的河水已蓄积至半腰,今日要进行首次蓄水测试,检验水闸的密封性与坝体的承压能力——这是发电站从建设转向运行的关键一步,容不得半点马虎。
工部郎中王大人穿着一身防水的油布外套,站在坝顶的观测台上,手里拿着望远镜与蓄水记录表。他身旁的三名水文工匠正忙着调试水位计,将探头缓缓放入水中,仪器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实时水位:“目前水位1.2米,低于设计蓄水高度0.8米。” 王大人点点头,对身旁负责启闭水闸的工匠喊道:“开始缓慢关闸,控制流速,每半小时提升水位0.2米,密切关注坝体与闸门的渗漏情况!”
工匠们立刻转动水闸启闭装置的摇柄,“嘎吱嘎吱”的机械声在河岸回荡,闸门缓缓下降,原本湍急的河水渐渐放缓流速,开始在闸门前蓄积。王大人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每一道闸门的接缝处:“三号闸门右侧有微量渗水,赶紧用防水棉堵住!” 两名工匠立刻扛着防水棉跑过去,将棉条塞进闸门与闸槽的缝隙中,渗水很快便被止住。“还好发现及时,不然水位升高后渗水会更严重。” 王大人松了口气,在记录表上认真写下“三号闸门接缝处理,渗漏已止”的字样,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河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
蓄水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监测坝体的沉降与裂缝。四名工匠背着超声波检测仪,沿着坝体底部每隔三米便检测一次,仪器发出的“嘀嘀”声此起彼伏。“坝体沉降0.1毫米,在允许范围内!”“坝体无新增裂缝,结构稳定!” 工匠们的汇报声不断传来,王大人悬着的心渐渐放下。他走到坝体旁,伸手触摸着冰冷的水泥表面,指尖能感受到细微的震动——这是水流冲击坝体产生的震颤,却也是发电站即将“苏醒”的征兆。
巳时末,水位已提升至设计高度2米,闸门与坝体均无明显渗漏,坝体沉降与结构稳定性也全部达标。王大人站在坝顶,望着闸门前蓄积的河水,阳光洒在水面上泛着粼粼波光,像撒了一层碎金。“蓄水测试成功!” 他高声宣布,工地上瞬间爆发出欢呼声,民夫们互相击掌庆祝,工匠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十几天的日夜赶工,终于换来了此刻的成果。王大人拿出怀表看了看时间,对身边的老李说:“接下来准备安装发电机组,通知军工总院,让他们明日把设备运过来,咱们争取四月初让发电机转起来!” 老李用力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京城方向,那里,正等待着这片水域输送的光明。
午时?京城军工总院内,电力工坊内一片忙碌景象——两台大型水利发电机组已拆解完毕,零部件整齐摆放在铺着木板的地面上,每一个零件上都贴着编号标签,旁边的图纸上详细标注着组装顺序与位置。赵小匠穿着一身沾满机油的工装,正拿着扳手逐一检查零件的磨损情况,他的额头上满是汗水,却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明日,这些零件就要运往永定河发电站,进行最后的组装,这是整个通电计划中最关键的设备,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刘师傅,发电机的转子轴承再涂一层润滑油,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有颠簸,得确保润滑到位。” 赵小匠指着一个直径近三尺的铁制转子说,刘师傅立刻拿着油壶上前,将润滑油均匀地涂抹在轴承的滚珠上,动作熟练而细致。“放心,这轴承是用军工总院新炼的高锰钢做的,耐磨得很,再加上这润滑油,运输过程中肯定不会出问题。” 刘师傅一边说,一边用手转动转子,转子转动时发出平稳的“嗡嗡”声,没有丝毫卡顿。
工坊外,五辆特制的平板马车已准备就绪,车厢底部铺着三层厚厚的棉絮,四周用木架固定,防止运输时零件晃动。赵小匠走到一辆马车旁,蹲下身检查棉絮的厚度:“再铺一层,这发电机的定子铁芯重八百斤,得多垫些缓冲,不然路上颠簸容易变形。” 民夫们立刻搬来棉絮,仔细铺在车厢内,直到赵小匠满意为止。“每台发电机的零件要分车装,相同编号的零件放在一起,装车后用帆布盖严实,别让灰尘进去。” 他对着负责装车的民夫叮嘱,手里拿着一份零件清单,准备明日逐一核对装车。
此时,工坊的门被推开,陆砚昭走了进来。他看着忙碌的工匠们与整齐的零件,笑着对赵小匠说:“准备得怎么样了?明日的运输路线我已经让人勘察好了,从军工总院到永定河发电站,沿途都安排了锦衣卫护送,确保设备安全。” 赵小匠放下手中的扳手,擦了擦额头的汗:“都准备好了,零件已全部检测完毕,装车方案也定好了,明日一早就能出发。等发电机组装好,咱们京城的通电计划就真正迈出一大步了!” 陆砚昭点点头,目光落在那台巨大的转子上,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户洒在上面,泛着金属的冷光——这冰冷的钢铁,即将成为点亮京城的心脏。
未时?京城东华门街巷,阳光透过家家户户的窗户,与屋内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形成温暖的光晕。自昨日首批民居通电后,今日这里已完成所有三百户百姓的电线安装,街道上处处是百姓们兴奋的讨论声,连空气里都透着一股新奇与喜悦。
王大娘的织布机旁,一盏暖黄的电灯悬挂在屋梁上,照亮了织布机上纵横交错的丝线。她坐在织机前,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经纬之间,速度比往日快了近一倍。“以前晚上织布,全靠一盏小油灯,眼睛都要看花了,现在有了这电灯,织到半夜都不觉得累!” 王大娘笑着对前来查看的里正李大爷说,织机的“咔嗒”声与她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李大爷点点头,又走到隔壁的杂货铺,铺内的货架被电灯照得一清二楚,原本傍晚就该收摊的店铺,此刻还敞开着门,掌柜的正忙着给顾客称盐:“有了电灯,以后就能多营业两个时辰,收入也能多些,这都得感谢朝廷的好政策!”
街巷的空地上,一群孩子正围着一盏路灯嬉戏。他们伸出小手,在灯光下追逐着自己的影子,笑声传遍了整条街道。“娘,你看!我的影子好清楚!”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兴奋地喊道。母亲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以后晚上也能出来玩了,不用再怕黑了。” 不远处,几名老人坐在路灯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蒲扇,一边乘凉一边聊天,话题离不开这新奇的电灯:“我活了七十多岁,还是第一次见不用油就能亮的灯,这大明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此时,赵小匠带着两名工匠走过来,开始逐户检查电灯的使用情况。他走到孤寡老人刘爷爷家中,看到老人正借着灯光看书,书页上的小字都看得清清楚楚。“刘爷爷,这灯用着还习惯吗?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赵小匠问道,刘爷爷抬起头,笑着说:“习惯!太习惯了!这灯比油灯亮多了,还不呛人,我现在每天都能多看半个时辰的书。” 赵小匠又检查了灯座的接线情况,确认没有松动后才放心离开。走出刘爷爷家,他看到街道上的百姓们正自发地清扫路面,有人还在路灯旁摆上了花盆,原本普通的街巷,因为这一盏盏电灯,变得格外温馨。
酉时?紫禁城乾清宫,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形成长长的光斑。八岁的朱载林坐在龙椅上,面前的御案上摊着一张京城地图,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已通电的区域,东主干道与皇宫周边街巷像两颗红色的宝石,镶嵌在京城的版图上。徐阶、李三才、陆砚昭等大臣分立两侧,今日,他们要商议将通电计划推广至京城周边州县的事宜。
“陛下,目前京城已有两条主干道与一处街巷完成通电,百姓反响热烈,不少周边州县的官员也上书请求推广。” 徐阶躬身禀报,手里拿着一份奏折,“通州、昌平两地离京城较近,且有运河与官道相通,运输设备与材料方便,臣建议先从这两地开始,作为推广的试点。” 李三才立刻补充:“臣已让户部核算过,通州与昌平两地的通电预算约需五十万两白银,国库目前充裕,完全能够承担。且两地的工匠可从京城抽调培训,确保施工质量。”
朱载林认真地听着,小手指着地图上的通州:“通州有运河,是不是可以像永定河一样建水利发电站?这样就不用从京城输电了。” 陆砚昭笑着点头:“陛下说得极是!通州的通惠河水量稳定,适合修建小型水利发电站,既能满足当地的用电需求,还能降低输电成本。臣已让人勘察过,通惠河畔有一处空地,非常适合建站。”
“那昌平呢?昌平没有大河,怎么发电?” 朱载林又问道,眼神里满是好奇。陆砚昭耐心解释:“昌平可先从京城架设输电线路,待后续找到合适的水源,再修建发电站。目前军工总院已在研发小型蒸汽发电机,未来若遇到没有水源的地方,也能靠蒸汽发电,确保每个州县都能用上电。”
朱载林听后,脸上露出笑容:“好!那就先从通州和昌平开始,让那里的百姓也早日用上电灯。徐爱卿,你负责协调两地的官员;李爱卿,户部要确保款项及时到位;老师,发电机的研发与施工的统筹,就交给你了。” 大臣们齐声应诺,夕阳的余晖渐渐淡去,乾清宫内的烛火被点亮,却显得有些黯淡——此刻,每个人的心中都清楚,用不了多久,这宫墙内外的光明,将不再依赖这微弱的烛火,而是来自那源源不断的电力。
酉时渐深,商议结束,大臣们陆续退下。陆砚昭走到御案旁,看着朱载林仍在盯着地图上的通电区域,轻声问道:“陛下还在想通电的事?” 朱载林点点头,眼神坚定:“老师,朕想让大明的每一个州县,每一户百姓,都能用上电灯,让大明的夜晚,再也没有黑暗的角落。” 陆砚昭躬身行礼:“臣定不辱使命,辅佐陛下实现这个目标。”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少年帝王的脸上,虽稚嫩,却透着改变时代的决心——这场始于京城的光明革命,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蔓延,未来的大明,将因这簇新的光亮,迎来前所未有的生机。
喜欢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