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51 章:清明过后春事忙?基地初成械渐强
嘉靖元年(1525 年)?四月初十(清明后三日)
辰时·东瀛鹿儿岛,清明后的春雨刚过,空气里带着泥土与青草的湿润气息。南部平原的移民村落中,第三批迁来的三千名民众已顺利入住新建木屋,萧策与武田信长正带着工匠与农夫,在村落西侧推进谷仓建设,田埂上的稻芽已长至三寸高,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舒展。
“大家先把木梁架稳,再用榫卯衔接,不用急,确保谷仓结实耐用!” 萧策站在谷仓工地中央,看着工匠们组装木构件,高声叮嘱。此次建设的十座谷仓,每座高两丈、宽三丈,采用大明的榫卯结构,屋顶覆盖茅草与油布,既能防雨又能通风。长门部族的木匠佐藤正带着两名大明工匠,调整一根木梁的位置:“萧先生放心!这木梁是用鹿儿岛的硬木做的,再加上榫卯固定,就算遇到大风也不会塌。”
不远处,武田信长正组织农夫们平整谷仓周边的场地,准备铺设石板路。“咱们要把路铺得平整些,方便日后运粮车通行,” 武田信长拿着木尺测量石板间距,“每块石板之间留半寸缝隙,下雨时水能及时排走,不会积水。” 农夫们两人一组,抬着石板铺设路面,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却没人停下手中的动作 —— 他们知道,谷仓是秋收后储存粮食的关键,必须尽快建成。
村落东侧的木屋区,巴图正带着几名农夫,教长门部族的民众如何给稻苗施肥。“这是咱们从辽东带来的草木灰,撒在水田边,既能给稻苗补充养分,又能防止虫害,” 巴图抓起一把草木灰,示范如何均匀撒播,“每块水田撒两袋,撒完后再补一次水,让养分融入泥土。” 长门部族的民众认真学习,有的提着草木灰袋,有的拿着木瓢洒水,水田旁一派春日劳作的繁忙景象。
一名刚迁来的大明孩童,拿着从家乡带来的小木车,跑到田埂上与长门部族的孩童玩耍。“你看,这是我爹做的木车,能拉小石子,” 大明孩童展示着木车,长门部族的孩童则拿出一个竹编小筐:“这是我娘编的筐,能装野菜,咱们一起去河边捡石子吧!” 两个孩童手牵手跑向河边,笑声在村落中回荡。萧策看着这一幕,笑着对武田信长道:“清明过后,不仅是春耕的好时候,也是民众们相互熟悉的好时机,假以时日,这里定会成为真正的家园。”
巳时?西北延绥镇,清明后的阳光驱散了寒意,黑油山旁的猛火油开采基地已初见雏形 —— 五座储存罐搭建完成,临时提纯作坊的屋顶也已铺好油布,枭龙卫主将顾宸正带着各营参将,检查施工进度,内卫组百户赵武与稽查组百户秦峰紧随其后,记录着各项细节。
“董锐,夜枭营负责的暗哨布置得如何?” 顾宸走到基地北侧的山坡上,问夜枭营参将董锐。董锐指着远处的几处隐蔽点位:“回主将,咱们在基地周边五里设了八处暗哨,每处派五人值守,今日辰时刚更换过哨位,还在哨位周边布置了警示绳,一旦有鞑靼部落靠近,能及时预警。” 顾宸点头,又问苍狼营参将韩峰:“明哨的巡逻路线是否调整过?” 韩峰道:“已按您的要求,将巡逻间隔从一个时辰缩短至半个时辰,还增加了骑兵巡逻队,确保明哨与暗哨能及时呼应。”
基地中央的开采区,雄狮营参将柳明正带着士兵与徭役,挖掘第一口油井。“大家小心些,挖到五尺深时放慢速度,注意观察是否有猛火油渗出,” 柳明站在井边,指挥着徭役用改良铁锹挖掘,“每挖一尺,就用木框固定井壁,防止塌方。” 徭役们轮流上阵,汗水浸湿了衣衫,却干劲十足 —— 他们知道,挖到猛火油后,不仅能拿到每日 100 文的酬劳,还有机会成为基地的正式雇工,每月拿 10 两月银。
临时提纯作坊内,工部工匠正带着几名军工人员,测试猛火油提纯设备。工匠将采集到的原油倒入特制的陶罐中,加热后通过管道收集蒸汽,冷却后得到的提纯猛火油,颜色从黑色变为深褐色,燃烧时的烟雾也明显减少。“顾主将,提纯后的猛火油燃烧效率提升了三成,完全能满足蒸汽设备的使用需求,” 工匠兴奋地汇报,“咱们计划每日提纯 50 石,五月前能储备 1000 石可用的猛火油。”
稽查组百户秦峰则在一旁核对徭役的考勤与酬劳发放记录:“昨日共有 200 名徭役参与施工,每人 100 文酬劳已足额发放,今日新增 50 名徭役,都已登记在册,签订了用工文书。” 内卫组百户赵武则带着士兵,检查储油仓库的安防:“仓库周边已安排 24 小时值守,每两小时巡逻一次,还加装了木质护栏,防止无关人员靠近。” 顾宸看着基地的建设成果,满意道:“按这个进度,五月初基地就能正式投产,咱们要继续抓紧,确保万无一失。”
午时?京城军工总院,工坊内一片忙碌 ——“64 式” 手枪的批量生产已全面启动,工匠们分工明确,有的打磨木质护手,有的锻造枪管,有的组装弹夹,首批 200 把手枪已完成大半,赵小匠正带着研发小组,检查每一把手枪的质量。
“这把枪的木质护手表面要再用蜂蜡打磨一遍,确保防水性;还有这把枪的弹夹,装卸时有些卡顿,要调整弹簧的力度,” 赵小匠拿起一把手枪,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对身旁的工匠道,“咱们生产的每一把枪,都要经过三次测试 —— 外观检查、射程测试、稳定性测试,只有全部合格,才能交付使用。” 工匠们齐声应和,手中的动作更加细致。
射程测试场内,一名工匠正拿着一把组装好的 “64 式” 手枪,在五十步外的靶位进行测试。“砰!砰!砰!” 三枪过后,子弹均命中靶心,工匠记录道:“射程达标,精度合格,后坐力适中,符合实战需求。” 赵小匠走上前,查看靶纸后点头:“很好!接下来要加快生产速度,争取四月底完成首批 200 把的交付,优先给枭龙卫海外组与锦衣卫送去。”
与此同时,“1911 式” 手枪的研发也取得突破 —— 研发小组已解决枪管闭锁机制的问题,正在测试后坐力缓冲装置。“咱们在握柄处加装了弹簧缓冲垫,能减少三成后坐力,” 一名研发工匠向赵小匠汇报,“预计五月中旬能完成首批样品制作,六月初可启动批量生产。” 赵小匠点头:“继续优化细节,确保‘1911 式’手枪的威力与稳定性都能远超‘64 式’,为边军与海外作战提供更强的武器支持。”
工坊外,几辆马车正等候在门口,准备将已完成的 “64 式” 手枪运往枭龙卫总部。“这些枪要小心搬运,每把枪都用绒布包裹好,避免运输过程中磕碰,” 赵小匠叮嘱马车夫,“送到后要与枭龙卫的人核对数量,签字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马车夫应道:“赵总匠放心!咱们定会安全送达。” 马车缓缓驶离军工总院,带着大明自主研发的新式武器,驶向守护家国的战场。
未时?辽东营口港,清明后的海风带着暖意,最后一批迁移民众(两千名工匠与农夫)已登上战船,准备前往东瀛。陆砚青站在码头,看着战船缓缓驶离港口,心中满是感慨 —— 自三月初十首批迁移启动,至今日最后一批民众启航,七万人的迁移任务已顺利完成大半,仅剩少量物资待运输。
“刘工,铁路的物资运输还需多久能完成?” 陆砚青问身旁的铁路总工匠刘工。刘工道:“目前还有五千石粮食与三千套农具待运输,按每日三趟机车的运输量,四月十五前能全部运抵营口港,装上后续的运输战船。” 陆砚青点头:“要确保物资运输安全,铁路沿线的安防不能松懈,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不远处,几名边军士兵正与留守的部族民众告别。“等咱们在东瀛安顿好,就派人来接你们,” 一名士兵握着部族民众的手,不舍地说,“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守好辽东的家园。” 部族民众点头:“你们放心去吧,辽东有我们在,定不会让鞑靼部落轻易靠近。” 码头边,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待交织,成为这个春日里最动人的画面。
陆砚青登上一辆机车,准备前往京城向陆砚昭汇报迁移进展。机车启动时,他望着远处的海面,心中默念:“七万人的迁移,是大明海外布局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让每一位民众都能在新的家园安居乐业。” 阳光下,机车的轰鸣声与战船的汽笛声交织,为辽东的迁移任务,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
酉时?京城内阁,陆砚昭、徐阶、李三才与周用围坐在一起,汇总各地的进展报告 —— 鹿儿岛的移民安置与谷仓建设、延绥镇的猛火油基地施工、军工总院的手枪量产、辽东的迁移收尾,各项事务均按计划推进,众人脸上满是欣慰。
“鹿儿岛的十座谷仓预计四月底完工,稻苗长势良好,七月秋收有望丰收;延绥镇的猛火油基地五月初可投产,首批 1000 石提纯猛火油能满足工业需求;军工总院的‘64 式’手枪四月底可交付,‘1911 式’手枪研发顺利;辽东的迁移收尾四月十五前可完成,” 陆砚昭看着报告,逐一总结,“接下来,要重点关注鹿儿岛的春耕与延绥镇的猛火油运输,确保各项事务衔接顺畅。”
徐阶点头:“户部会继续拨付专项资金,支持鹿儿岛的春耕与延绥镇的基地建设;同时,会安排官员前往东瀛,协助萧策与武田信长管理移民村落,确保民生稳定。” 李三才补充道:“边军会加强辽东与延绥镇的安防,防止鞑靼部落趁机骚扰,保障两地的安全。” 周用则道:“工部会继续优化猛火油提纯技术与手枪生产工艺,为大明的工业与军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夜幕降临,内阁的灯光依旧明亮。君臣们的讨论仍在继续,从东瀛的春耕规划到延绥镇的能源利用,从新式武器的研发到海外的长远布局,每一个话题都关乎大明的未来。这个清明后的春日,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大明迈向新发展的起点。
喜欢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