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47 章:铁路飞驰迎迁移?战船列阵待启航
嘉靖元年(1525 年)?二月底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雪原,辽东城至营口港段的铁轨在微光中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 今日是铁路正式通车前的最后一次满载测试,一列深褐色的蒸汽机车牵引着十节朱红色车厢,静静停在铁轨起点。车厢内整齐码放着粮食布袋、叠得方正的棉衣,还有用稻草包裹的木屋构件,每一件物资都贴着黄色的分组标签,精准对应迁移时的部族家庭。
刘工穿着厚实的棉袍,袖口挽至小臂,带着三名工匠仔细检查机车的每一处细节。他蹲下身,用手指划过蒸汽管道的接口,确认没有漏气痕迹;又登上机车驾驶室,亲自调试蒸汽阀门,感受着阀门转动时的顺畅度。“蒸汽压力稳定,管道接口密封完好,车厢挂钩也都卡紧了!” 刘工直起身,对着身后的工匠们高声喊道,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
工匠们立刻行动,一人扳动机车的启动手柄,一人检查车厢的固定螺栓,还有一人挥舞着红色旗帜,示意轨道两侧的人群退至安全距离。“轰隆 ——” 随着蒸汽阀门完全打开,机车烟囱喷出浓密的白烟,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 “哐当哐当” 的声响,机车缓缓向前移动。起初速度还不及步行,随着蒸汽压力逐渐升高,机车轰鸣声越来越响,速度也越来越快,最终稳定在每时辰三十里的速度,车厢平稳得仿佛地面没有一丝起伏。
轨道两侧早已挤满了边军士兵与部族民众。一名扎着羊角辫的孩童挣脱母亲的手,踮着脚尖追着机车跑了两步,兴奋地喊道:“娘!你看!那铁家伙跑起来了!比巴图大叔的马还快!” 母亲连忙拉住孩子,笑着点头:“等三月咱们迁移,家里的粮食和你爹做的木凳,就是用它运去营口港的,不用再靠人扛马驮了。” 不远处,几名部族工匠围着阿古拉,指着机车的车轮讨论:“这铁轮怎么能跑这么稳?要是咱们的木车也装这样的轮子,运构件肯定更省力。” 阿古拉笑着道:“等到了东瀛,咱们找刘工师傅问问,说不定也能造出这样的轮子。”
机车行驶至中途的临时观测点时,刘工带着一名工匠登上车厢。他打开一节车厢的门,伸手摸了摸棉衣 —— 棉絮依旧蓬松,没有受潮迹象;又拿起一袋粮食,掂了掂重量,检查布袋的缝线:“都完好无损,看来车厢的密封性和稳定性都没问题。” 工匠则用木尺测量木屋构件的接口,记录道:“构件没有移位,接口缝隙和出发时一样,完全不影响后续组装。”
两个时辰后,机车的轰鸣声在营口港临时站台响起。早已等候在此的水师士兵们立刻行动,他们穿着蓝色的水师制服,两人一组抬着粮食布袋,四人一组搬运木屋构件,动作迅速却有条不紊。负责调度的士官拿着清单,逐一核对车厢标签:“第一车厢粮食,对应第三组民众;第二车厢棉衣,对应第五组 —— 都没错,加快速度,争取一个时辰内卸完!” 不到一个时辰,十节车厢的物资便全部转运至港口的恒温仓库,仓库内还特意铺设了干草,防止物资受潮。
刘工站在站台边,看着远处停泊的战船,笑着对身旁的营口港官员道:“通车测试圆满成功!正式通车后,咱们每天能安排三趟机车,上午运粮食和棉衣,下午运木屋构件和工具,傍晚再运回空车厢,完全能满足七万人迁移的物资需求!” 官员点头赞叹:“有了这条铁路,咱们的迁移效率至少提高了三倍,再也不用担心物资赶不上登船时间了。” 阳光下,蒸汽机车的烟囱仍在缓缓冒气,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迁移积蓄力量。
京城天津港,海风带着淡淡的咸意吹拂在码头,二十艘双动力战船如巨龙般列阵在海面,深褐色的船身搭配着白色的船帆,烟囱冒出的白烟在蓝天映衬下,连成一片薄薄的云翳 —— 水师正在进行迁移前的最后一次登船演练,模拟首批两百名老人与孩子的登船流程,护卫们手中刚交付的改良手枪,枪身还泛着崭新的金属光泽。
水师统领周航站在旗舰 “靖海号” 的甲板上,手持黄铜望远镜,目光扫过每一艘战船的甲板。他穿着绣有海浪纹的水师统领制服,腰间佩着一把腰刀,通过无线电向各战船下达指令:“各船注意!第一组老人从左侧跳板登船,安排两名护卫搀扶;孩子由女护卫带领,从右侧跳板登船,跳板两侧各安排三名护卫维持秩序,严禁拥挤!” 无线电里传来各战船舰长的回应:“‘平波号’收到!”“‘定浪号’准备就绪!”
指令下达后,战船上的士兵们迅速行动。他们放下宽约三尺的木质跳板,跳板表面还特意钉了防滑的铜钉,边缘用红绳围出安全区域。护卫们则分散在跳板两侧,手中的改良手枪斜挎在腰间,双手做出引导姿势。“老人家,慢点走,小心脚下的铜钉,我扶着您。” 一名护卫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立刻上前,左手扶着老人的胳膊,右手托着老人的手腕,慢慢引导她走上跳板。老人笑着点头:“多谢小伙子,有你们在,咱们心里踏实。”
另一侧的跳板旁,几名女护卫正带着孩子登船。她们穿着轻便的护卫服,腰间别着短剑,手中拿着彩色的纸鸢玩具。“小朋友,你看这只蝴蝶纸鸢,等登船后,姐姐陪你在甲板上放风筝好不好?” 一名女护卫蹲下身,对着怀里的孩童笑道。孩童原本有些紧张的表情瞬间放松,点头道:“好!我还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登船的孩童们被安排在战船中层的专用船舱,船舱内铺着厚厚的棉垫,桌上还摆放着糖果、蜜饯和绘本,墙角的铜炉里烧着炭火,温暖如春。
不到半个时辰,首批模拟登船的两百名老人与孩子便全部安全登船。周航登上 “平波号” 检查,他先走进老人船舱 —— 每张铺位都铺着两层厚棉垫,床头放着一个暖手炉,炉内的炭火还在微微发热;桌上摆放着茶水和点心,旁边还有一本《大明风物志》,供老人消遣。“老人家,这船舱还暖和吗?有什么需要随时找护卫说。” 周航问道。一位白发老人笑着道:“暖和!比咱们在辽东的帐篷还舒服,你们考虑得太周到了。”
随后,周航又来到孩童船舱,孩子们正围在一起,由女护卫教他们折纸船。“统领大人!” 一名孩童看到周航,举起手中的纸船,“你看我折的船,像不像咱们坐的大船?” 周航笑着点头:“像!等你们到了东瀛,还能折更多纸船,放在海里漂呢。” 检查完船舱,周航下令战船启动,进行短途航行演练。战船缓缓驶离港口,蒸汽机的轰鸣声与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交织,航行过程中,战船平稳得几乎感受不到颠簸。
航行途中,医护兵还进行了突发风寒的救治演练。一名模拟生病的老人躺在床上,医护兵先为老人测量体温,再从药箱中取出草药,用热水冲泡后喂老人喝下,最后还为老人盖上厚厚的棉被。“咱们每艘战船都配备了两名医护兵和足够的草药,能应对风寒、外伤等常见病症,” 医护兵长向周航汇报,“船上还备了担架和急救箱,若有紧急情况,可通过无线电联系旗舰,安排医疗支援。”
演练结束后,周航站在旗舰甲板上,对着集结的士兵们高声道:“今日的演练非常成功!三月初十首批迁移时,大家务必保持今日的秩序与细心,让每一位老人和孩子都能安全、舒适地抵达东瀛!记住,咱们不仅是水师士兵,更是迁移民众的守护者!” 士兵们齐声喊道:“定不负统领所托!” 港口内,战船再次列阵,船帆在海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已做好迎接迁移民众的准备。
东瀛鹿儿岛,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南部平原的村落上,两百八十间木屋整齐排列,浅褐色的木墙搭配着深褐色的屋顶,屋顶还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茅草,既防雨又保暖 —— 萧策与武田信长坐在新建的村落议事厅内,共同制定迁移民众的迎接计划,桌上摊着一张用桑皮纸绘制的详细村落地图,地图上用红色墨线标注着每户木屋的分配方案,蓝色墨线标注着饮水点与医馆的位置。
萧策穿着一身轻便的青色长衫,袖口挽起,手中拿着一支毛笔,指着地图上的东侧区域道:“武田首领,你看,首批抵达的老人与孩子,咱们安排住在村落东侧的五十间木屋。这里距离医馆最近,步行只需一刻钟,老人若有身体不适,能及时就医;而且东侧靠近山泉,取水方便,适合老人日常使用。” 他顿了顿,又指着西侧区域:“工匠们住在西侧的六十间木屋,这里靠近咱们新建的工坊,工坊内已备好锯木架、刨子等工具,工匠们抵达后,就能立即着手组装后续运来的木屋构件,加快村落建设。”
武田信长穿着东瀛传统的武士服,双手放在膝上,认真倾听后点头道:“萧先生考虑得很周全。我补充两点 —— 一是在村落中央的空地上,搭建一个临时的集市,咱们可以将长门部族的粮食、蔬菜与大明民众的手工制品放在集市上交换,增进彼此的了解;二是在水田旁搭建一个农具棚,我已让族人准备好三十把改良犁和五十把镰刀,等农夫们抵达后,就能直接取用,不用再浪费时间寻找工具。”
萧策笑着点头:“这两个建议很好!临时集市既能方便民众生活,又能促进咱们与大明民众的交流;农具棚则能让农夫们快速投入水田开垦,不耽误春耕。对了,咱们还得安排向导 —— 每十户大明民众配备一名长门部族的向导,向导要熟悉村落的每一处设施,能为他们介绍医馆、粮仓、饮水点的位置,还要教他们识别当地的野菜和草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鹿儿岛的生活。” 武田信长立刻应道:“我已挑选了三十名熟悉汉语的族人,他们都去过大明的港口贸易,了解大明的习俗,作为向导再合适不过。”
两人又商议起欢迎仪式的细节。武田信长道:“我已让族人在村落入口搭建一个宽五丈、高两丈的彩棚,彩棚用红色和白色的布条装饰,还会在棚顶悬挂灯笼,晚上点亮后格外热闹。彩棚内会准备东瀛的特色点心,比如栗子糕、红豆糕,还有热茶,让大明民众刚到就能感受到暖意。” 萧策补充道:“咱们还可以安排一个简单的欢迎表演,让长门部族的孩童表演东瀛的传统舞蹈,大明的孩童也能一起参与,这样既能活跃气氛,又能让孩子们快速熟悉起来。”
商议间隙,萧策与武田信长一同走出议事厅,沿着村落的小路查看。萧策推开一间老人木屋的门,屋内宽敞明亮,地面铺着平整的木板,墙角处还特意搭建了一个矮柜,用来放置老人的衣物和日常用品。“这木屋的高度比咱们最初设计的高了一尺,这样老人起身时不会碰头,” 萧策笑着道,“窗户也扩大了一半,采光更好,老人在屋内看书、做针线活都方便。” 武田信长点头,指着窗外的菜园:“每间木屋外都预留了一块一丈见方的菜园,大明民众可以在里面种些蔬菜,既方便又能节省粮食。”
两人又走到水田旁,看着已翻耕好的土地 —— 长门部族的工匠们用萧策带来的改良犁,将土地翻得细腻均匀,泥土中还混合着少量草木灰,用来增加土壤肥力。“咱们已翻耕了两千亩水田,足够首批迁移民众种植,” 武田信长道,“我已让族人在水田旁挖掘了三条引水渠,分别连接山泉和河流,水流很稳定,就算遇到干旱,也能保证水田的灌溉需求。” 萧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手中揉搓:“这土壤很肥沃,适合种植大明的稻种,等农夫们抵达后,咱们可以先帮他们播种,后续再教他们根据鹿儿岛的气候调整耕作时间。”
安全巡逻的安排也必不可少。萧策道:“我会安排海外组成员分成五组,每组四人,携带连弩和短铳,在村落周边巡逻,主要负责防范山林中的野兽和可能出现的萨摩部族残兵。长门部族的士兵可以负责村落内部的巡逻,确保民众的财产安全。” 武田信长应道:“我已安排了五十名士兵,他们都经历过与萨摩部族的战斗,经验丰富,会与海外组成员密切配合,确保村落的安全。”
夕阳西下时,两人站在村落入口,看着工匠们正在悬挂 “欢迎新邻” 的横幅,横幅用红色的丝线绣着汉字,字体工整有力。“再过十日,这里就会充满大明民众的欢声笑语了,” 萧策笑着道,眼中满是期待。武田信长也笑道:“能与大明的民众成为邻居,共同建设鹿儿岛,是我们长门部族的荣幸。我相信,在咱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里一定会成为人人向往的安居乐业之地。” 远处的水田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木屋的轮廓渐渐被暮色笼罩,七万人的定居之地,已做好准备迎接新的主人。
喜欢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