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袁绍,在母亲去世时,辞官归乡守了三年母孝。
可在此时,东汉士族的潜规则为“以月代年”,通常守孝三月,便算作三年。
由于东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一会儿外戚当家做主,一会儿宦官耀武扬威。
士族子弟不敢耽误三年做官时间,这会拖累家族发展,也会丢失自己在官场上发展的时机。
所以众多士族都在暗地里商议:我们停止内卷吧!再卷大家就都没前途了!
但袁绍严格按照儒家礼法来,实打实守了三年母孝后,又紧接着为父亲袁成补守三年父孝。
由于袁绍生母出身卑微,所以这六年守孝,守的是他被过继的名义上的父亲袁成及袁成的妻子。
君子论迹不论心,他实打实地付出六年的大好年华来守孝,于是便得了个“至纯至孝”的好名声。
当然,这一行为也被许多人所诟病。
不过在袁基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袁绍打破了守孝界潜规则。
——我们守三年都费劲,你说你袁绍要去守六年孝?可你守完孝后也不缺官职,你这样守孝显得我们只守三月好像都不孝似的。如此不顾别人死活,黑你,必须黑你!
在举孝廉的时代,人人都在互相攀比谁是大孝子。
《二十四孝》里,最令人感到抽象的汉朝《埋儿奉母》和魏晋时期《卧冰求鲤》的故事,是什么古代畸形孝子观吗?
并不是。
它是整活指导手册,是扬名成功案例啊!
两汉大多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卷的,只是这两个案例卷得更有新意而已。
但现在!大家!不用在“孝子”的赛道上卷啦!
你想要扬名吗?
如果有幸得到袁君一句评价,这可比在“月旦评”得评价百句都值啊!
甚至如果直接受袁君看重,成为袁君的家臣,那后半辈子的仕途就有了!
事实确实如此。
由于袁基的超高人气和家世背景,再对比“月旦评”等平台流水线式批发的评语,袁基的一句评价可谓含金量十足。
于是文会现场渐渐人山人海。
袁基远远看到,举办“月旦评”的许劭、许靖也被邀请到了此文会中。
但与以往的高人气相比,今日两人身边可谓“门可罗雀”。
袁基刚来东汉时,其实不是很理解众人为何如此疯狂地想当他袁基的家臣。
但在等他深入回想起自己的家世背景之后,他瞬间懂了——
由于袁氏家传的《孟氏易》,是官方认定的五经十四家法之一。
家传这十四家法的汉末士族,垄断了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是汉末的金字塔顶端家族。
在汉末做官,考校的便是儒家经典;而在汉末做人,更要遵守五经而行事。
这就意味着家传《孟氏易》的袁氏,在做官这条赛道上,既是辅导书出书人,也是出卷人,同时还是批卷人,连答案也都是他们规定的标准。
而那些没有家传的士族,想要有一个稳定的做官途径,能够做的,就只能是依附于袁氏这类士族。
如同小国依附于大国,他们便是依附袁氏家族存在的附属家族。
有袁氏一口肉吃,就能分他们一些汤喝。
而这些连汤都做不出的家族,对这碗汤也是你争我抢,都想喝上最热乎、最有营养的那口。
这些家族的人,袁氏往往会通过教授《孟氏易》与其绑定,所以他们也就被叫做门生。
门生故吏中的故吏,则是另一类群体。
所有被袁氏族人所提拔的官员,都可以被称作袁氏的故吏。
例如汉末着名人士董卓。
但即便同为家传五经十四家法的士族,每家也不会如同袁氏这般门生故吏如此多,乃至于遍天下这样的恐怖程度。
这就与汝南袁氏家族的努力有关了。
袁氏奋六世之余烈,前面整整六代人,一个比一个牛,官位一个比一个高,以至于其中有四世都有人官至三公。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袁氏家族为东汉的所有士族表演了一个芝麻开花节节高。
喜欢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