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林星,新星基地北部。
初升的阳光将柏油路面镀上一层薄金,折射出油润而幽深的光泽。
新铺设的道路在晨风中还散发着一丝焦灼的气息,重型工程车缓缓碾过,厚重的履带压得地面轻颤,一路扬起浅灰色的尘雾,沿着笔直的道路驶向北方那连绵起伏的山脉。
苏拉米亚河流域如今早已焕然一新。大片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白的光芒,宛如落在大地上的巨大水晶。东协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交错的管道与数据终端之间穿梭,调试着最新一代的植物培养系统。自动灌溉装置从苏拉米亚河的滚滚波涛中汲取水源,沿着地下主干管网,将生命的甘露源源不断地送至各个种植区。
天空中,无人机队列低空掠过,银白色的机翼反射着阳光。它们精准分布在每一片田地上空,携带着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土壤湿度与养分含量。无数的原始数据顺着加密链路回传至主控中心,经由人工智能分析建模,转化为精准的施肥、补光与病害预警指令。
而在苏拉米亚河北岸,一片低调却至关重要的科研园区内,材料实验中心的专家们已将视线投向更为遥远的北方。
那里是广袤的霜原与冻土,极端的低温与变幻莫测的磁暴,让任何大规模开采都成为一场豪赌。
但是,其地下埋藏着的宝藏,也令人垂涎欲滴。
来自林弥星的矿物,经过高能离子束切片后,电子显微镜呈现的银色纤维截面,显示出异常密集的晶格常数与几乎无缺陷的晶界结构。进一步通过同步辐射光源进行 x 射线衍射分析,科研人员发现其衍射峰与任何已知地球金属同位素均不吻合。
在能谱与质谱联合测试中,团队检测到一系列处于亚稳态的轻元素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在地球条件下几乎不可能自然形成或长时间存在。经过多次比对,材料学主任、天工计划负责人陈列民提出了一种解释:
这批银色纤维并非地壳常规沉积,而是远古时期一场外来陨石雨的遗产。
根据他的推论,这些陨石来自一处极端天体环境——或许是超大质量黑洞附近的引力潮汐区。在那种接近物理极限的环境中,时空弯曲与高能射线共同作用于核素链,使部分原子进入一种奇特的准稳定态。
当这些陨石在亿万年前坠落林弥星表面时,极低的温度与稀薄的大气让它们内部的亚稳态轻元素幸存下来。随着早期地壳的缓慢冷却,这些物质未能与本地矿物充分融合,而是以丝状晶体的形态析出。
在随后的构造运动与冰期沉积中,它们逐渐被集中、压缩,最终以天然“纳米纤维”的形态与铁镍矿体共生,成为今天在帝国护甲以及矿石中检测到的奇特强化结构。
最终,实验室向东协总部提交报告,将此类矿物定义为“轻金属同位素纤维”,并纳入战略机密等级。
于是,浩浩荡荡的采矿设备便运往了可能存在高丰度纤维矿北部霜原。
弥林星 · 北部霜原 · 临时矿业部署区
北风卷起的雪粒像是无数细碎的玻璃渣,打在防寒面罩上发出“噼啪”的脆响。一条被推土机和冰钻强行开辟出的临时道路蜿蜒穿过冻土,直抵新建的采矿点。空气中的温度计指针停在零下27°c,连钢铁都在这种温度下发出脆响。
今天抵达的,是一整批“泰梅尔-47型”冻土专用采矿设备。他们的工程图纸来自于俄联邦寒地工程局,被设计用来在雅库特与楚科奇半岛的极寒矿场中服役,以能在零下60°c极端环境下连续运转而闻名。
这些在华北平原制造厂中浇铸完成的零部件,被精准装入低温恒压运输容器中,沿着跨越数千公里的冷链通道运抵弥林星北部霜原。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所有关键部件在安装前必须先被运送到特定温度区内,确保金属结构内部的残余应力充分释放,以防后续钻探中因应力聚集而导致的灾难性断裂。
厚重的运输工程车缓缓驶入临时装卸场,履带碾过冻得坚硬如岩的冰原,发出低沉的“嘎吱”声,仿佛一头披甲的钢铁巨兽缓慢爬行。
巨大的装卸舱门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缓缓落下,齿轮摩擦声在刺骨的寒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随后,一排排涂着寒地迷彩涂层的“泰梅尔-47”巨型履带平台依次显露出来。
每台“泰梅尔-47”高达六米,重达九十吨,核心搭载磁悬浮钻探一体化模组。
车体表面覆盖三层复合绝热材料,外层采用氟化陶瓷镀膜,中层是碳纤维蜂巢隔热,内层为高密度气凝胶,足以在雪盲、磁暴和超低温的恶劣条件下保持舱内恒温稳定。
工人们裹着厚重的白色防寒服,在大功率便携加热器的掩护下操作巨型吊车,将模块化的钻井臂与冰钻舱从货舱中吊出。空气因低温而显得凝固,液压油泵发出尖锐的“嘶鸣”,每次连接高压液氮管路都要两人协同完成,以防止因热胀冷缩导致的阀门爆裂。
安装工作持续了一整天,直到雪原的天光褪尽,便携式泛光灯在寒风中摇曳,照亮了这片如同另一颗星球般的冰封大地。
安装作业结束后,北部霜原上的风雪依旧没有停歇,泛光灯在夜幕中发出苍白的光,映照出“泰梅尔-47”履带车群在冰原上投下的长长影子。临时工棚内,电热风机嗡嗡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热气与一丝机油味。
一群工人围坐在简易的合金餐桌旁,厚重的防寒服被他们胡乱堆在角落里,热气让人脸颊泛红。塑封饭盒里升腾着米香,热乎的冻干炖牛肉被倒入高汤,冒出缕缕白雾。
“我看看我看看!你这有什么好吃的?哎哟,这排骨!嚯,真不错!给我也来点!”
“别急啊!这份够十个人吃的呢!”
“十个人是十个人,可咱这儿是十个矿工!你见过矿工按人头吃饭的吗?”
“哈哈,说得对!”
忽然,有人看向角落里,“哎,那个樱花岛的小子……叫什么来着?中村!对,你小子,这么冷的天,还不吃点热乎的?”
那名叫中村的工人正捧着一个小盒子,表情满足:“家乡带来的沙西米,好吃!哦一西!”
“你这小子!”来自暹罗的年轻工人故作严肃,叉起一块炖牛肉,“这才叫美食!要是再加上一勺椰浆,那就完美了!”
说完,他不由分说,直接把那块滚烫的牛肉塞进中村嘴里。
“八嘎——!烫烫烫烫!!”
一时间,整间食堂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笑声渐渐平息。有人抱着饭盒,沉默片刻,突然开口:“嘿,你们听说了吗?科研区那边,第一批异世界作物种子已经发芽了。”
话一出口,周围几个人都停下了筷子。
“真的假的?这地儿能种东西?霜原不是冻得比家里大年三十的井口还硬吗?”
“不是种在霜原上。”那个工人摆了摆手,“是基地南面,东协农科院在那边建了十几个恒温温室,搞水培的。听说是那边的科研员带来的种子,比地球小麦耐寒、耐盐碱、周期还短。”
“哎,要真能成功,咱家乡就不用饿肚子了。”
这句话让空气微微凝固了几秒。
暹罗来的年轻工人低声叹了口气:“咱村去年干旱,稻田都裂了,政府给的救济粮根本不够。要不是报名来这儿,我家可能到现在都揭不开锅。”
“我家那边也是。”来自南洋的另一名矿工闷声说,“上个月视频通话,我妈还跟我说,市场上的粮价涨了一倍半。要不是基地给家属发了配给券,她怕是连孩子都养不活。”
说到这里,连平时最爱插科打诨的中村也安静了下来。
“所以啊,”角落里一个年纪稍长的工程师接过话茬,语气比平日沉稳得多,“我们在这儿拧螺丝、装钻机、啃冻土,不是光为了赚工资。”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那片被大风刮得翻卷的白色荒原,“如果异世界的作物能成功量产,那就意味着几十亿人的餐桌上能多一口饭。到时候,你、我、咱们的家人,都能活得更踏实一些。”
食堂里安静了几秒钟,只剩下热气模糊的玻璃上不断滴落的水珠。
然后,有人举起盛着炖牛肉的铁勺,半开玩笑地说:“行了,先把这口饭吃了再说,待会就要开工了,咱们也得加把劲,争取超额完成目标。”
————————————
霜原上空的极光在暗蓝色的天幕中悄然铺展,映得整个钻探平台仿佛悬浮在星河之间。
“泰梅尔-47”启动,低沉的液磁驱动声如心跳般震动冰原。钻探模组缓缓降下,磁悬浮主轴启动,钻头在零阻力腔体中开始无声加速。操作员的呼吸在头盔内形成一层雾气,他指尖的每一次操作都精准落在触控面板上。
“初始深度两百米,切换至高频模式。”
“主阀正常,主供压 6.7 兆帕。”
“探针预热完成,待命。”
钻头缓缓刺入冻土,冰层碎裂的声波沿着地质层传来,振动监测台的数据曲线开始疯狂跳跃。厚达百米的永冻层被轻松切开,随后的高压泥岩让钻头微微颤抖,但磁悬浮系统自动调整姿态,保持钻削角度稳定。
忽然,地震波传感器报出异常读数。
“主任!前方存在高密度不规则矿层,波速异常,可能是金属反射!”
随着钻头再度下探,核心探针穿透最后十几米的岩层,瞬间,屏幕上弹出一串耀眼的曲线。
轻金属同位素纤维矿脉被切开了。
监控画面中,取芯舱被缓缓提起,玻璃窗后,那些细密交错的银色纤维在显微镜下闪烁着幽冷的光辉,如同凝固的星河。数据台的分析员们一度忘记了呼吸,只有同步辐射x光成像设备在低声嗡鸣。
“探矿队的猜测果然是真的!在这片冻土下,真的埋藏着高丰度的轻金属同位素纤维矿脉!”一名年轻工程师师几乎忍不住低呼出声。
科研团队在矿脉首次取芯确认后的数分钟内,立即启动最高等级的数据回传流程。所有原始地质剖面数据、x 射线衍射图谱、同位素质谱分析结果、以及冷场发射扫描电镜下的高分辨率晶格影像,全部被打包加密,通过量子密钥交换的安全信道传回东协总部。
天工计划委员会在午夜紧急召开远程会议,参会者包括地矿委、能委会、军工委员会和材料工程院的多名高层。
伴随实时回传的数据在虚拟投影中逐帧展开,确认结果无误后,委员会当即下达最高指令:“依照天工计划,扩大行动规模,全面推进资源开采。”
数日内,运输机以每六小时一班的频率源源不断抵达北部霜原的临时机场。更多配套的超低温液氮模块和全自动取芯臂被成批卸下。
同时,一整套模块化营房、野战指挥舱、数据中继塔和医疗舱被迅速送抵霜原。
施工进度在极端环境下被强行压缩。
工地周围,六座高耸的简易防风塔在一夜之间竖起,雪原上数十台能源舱持续喷吐出白色热气,构筑出稳定的微气候区。
高空巡逻无人机与地面履带式哨戒机协同巡防,确保施工安全。原本只是一处低调的勘探点,在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内,便扩展成一座初具规模、可独立运转的采矿站。
喜欢异世界传送门,但是烈焰升腾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异世界传送门,但是烈焰升腾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