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深秋的午后,一辆军用吉普缓缓驶进军区家属院,车轮碾过满地的银杏叶,发出沙沙的轻响。林建军坐在副驾驶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牛皮纸袋——里面装着轧钢厂最新的技术成果报告,还有一套他亲手打磨的精密量具,是给老首长的见面礼。
五年没见,老首长的住处还是老样子:灰砖小楼爬满了爬山虎,门口的石榴树比当年粗壮了不少,树干上还留着当年军演时弹片划过的疤痕。警卫员接过林建军手里的东西,笑着说:“首长等您好久了,一早就念叨‘小林该到了’。”
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客厅里的陈设简单却庄重:褪色的军绿色沙发,墙上挂着幅“猛虎下山”的国画,角落里摆着个旧木箱,上面的铜锁已经氧化发黑——林建军认得,那是1965年他们合作军工项目时,用来装图纸的箱子。
老首长正坐在藤椅上看文件,头发全白了,背却挺得笔直,看见林建军进来,放下手里的放大镜,眼睛一亮:“小林,可算把你盼来了!”他起身时动作稍显迟缓,却依旧带着军人的硬朗,“快坐,刚泡的龙井,你最爱喝的。”
林建军上前扶住他,心里一阵发酸。上次见面时老首长还能大步流星地陪他看靶场,现在却需要人扶着,岁月终究没饶过谁。“首长,您身体还好?”他接过茶盏,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开来。
“老毛病了,不碍事。”老首长摆摆手,目光落在他带来的纸袋上,“听说你搞出了新名堂?轧机改造得能出口了?”
“是团队的功劳。”林建军打开报告,指着上面的参数,“我们给老轧机加了数控微调系统,精度能达到国际标准,成本却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东南亚那边的厂子已经下了订单,下个月就能发货。”
老首长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看着,眉头渐渐舒展:“好小子,没让我失望!当年你说‘技术能当枪使’,现在真让你做到了。”他指着报告里的“智能传感器”方案,“这东西,深圳那边的电子厂正缺,我帮你搭个线?”
林建军心里一动。系统发布的第五阶段任务里,“经济特区建设”正是重点方向,他正琢磨着怎么把技术推向特区,老首长的话恰好说到了点子上。“首长,我正想向您请教这事。深圳那边政策活,我想把轧钢自动化技术和半导体结合,搞个‘智能生产线’试点,就是摸不准那边的路数。”
“路数得自己闯,但方向错不了。”老首长摘下眼镜,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你看这个——中央刚批的‘深圳特区技术引进目录’,你们的智能传感器正好在列。下个月特区有个技术交流会,我给你写封信,保准有人接待。”
林建军接过文件,指尖抚过“允许技术入股”“税收减免三年”等条款,心跳不由得加快。这些政策比厂里的承包制更灵活,正好能落地他规划的“技术产业化”第一步。
“当年你在车间偷偷搞技术,我就知道你是个干大事的。”老首长呷了口茶,目光飘向窗外,像是在回忆往事,“1969年那批远程导弹零件,你手工锻造的精度比进口设备还高0.02毫米,总工程师说‘这手艺能抵一个营的兵力’。现在看来,你这‘兵力’还在壮大啊。”
林建军笑了,想起当年在保密车间的日子:老首长披着军大衣在车间守了三天,亲自给工人送夜宵;零件验收通过那天,他拉着自己喝了半瓶茅台,说“国家的硬骨头,就得靠你们这样的硬技术啃下来”。那些在风波中不敢言说的坚守,此刻都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警卫员端来两盘饺子,是老首长的老伴亲手包的,韭菜鸡蛋馅,还冒着热气。“知道你爱吃这口,特意多包了些。”老首长往林建军碗里夹了个饺子,“尝尝,跟你嫂子当年在军工食堂包的一个味不?”
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林建军突然想起1970年那个雪夜,他发烧晕倒在车间,是老首长的老伴端来一碗热饺子,说“吃饱了才有力气搞技术”。眼眶一热,他赶紧低下头,假装被饺子烫到。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金属般的厚重质感:【检测到“关键人脉激活”:与老首长重逢并达成合作意向,符合“国家战略对接”主线。】
【奖励“特区技术合作指南(1982版)”:包含深圳、珠海等地产业布局、政策红利、合作渠道清单,附“技术入股”谈判要点。】
信息流涌入脑海,清晰得如同亲眼所见:深圳电子工业区的规划图上,标注着哪些厂房适合改造为中试车间;珠海的“三来一补”企业名单里,有三家正急需自动化技术;甚至连特区管委会负责技术引进的干部姓名、联系方式都一一列明,旁边还标注着“擅长机械领域,重视实用技术”。
“在想啥?饺子都凉了。”老首长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在想怎么把技术落到特区去。”林建军放下筷子,眼神里闪着光,“我打算派小马带个技术组先去深圳,把智能传感器的中试线搭起来,再跟当地的电子厂合作,搞‘产学研’一条龙。”
“有魄力。”老首长赞许地点头,从怀里掏出个旧钢笔,在文件上签下名字,“拿着这个去找特区管委会的老李,他是我老部下,懂技术,也懂政策,会帮你铺路的。”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小林,国家搞特区,就是要让你们这样的技术人才放开手脚干。别怕犯错,有国家给你们撑腰。”
离开时,老首长坚持送到门口,握着林建军的手说:“当年你护着技术火种,现在该让它燎原了。记住,技术报国不是一句空话,得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了——你们这代人,要比我们走得更远。”
吉普驶出家属院时,夕阳正把天边染成金红色。林建军看着手里的介绍信,老首长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透着沉甸甸的期许。他想起1965年那个同样的黄昏,老首长也是这样握着他的手,说“军工项目就交给你了,国家信得过你”。
二十年过去,从军工车间的秘密攻关,到轧钢厂的技术改造,再到如今准备闯特区的技术产业化,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那股“技术报国”的劲头。
【叮!】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穿透云层的清亮:【检测到“时代使命承接”,老首长的嘱托与第五阶段任务高度契合。】
【奖励“特区中试基地建设方案”:包含场地选址、设备清单、人员配置等实操细节,可缩短项目落地周期40%。】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深圳中试基地的蓝图:车间布局按“研发-测试-生产”流线设计,关键设备标注着“可从轧钢厂调拨”,人员配置兼顾厂里的老技术工和清华的年轻研究员——既有经验保障,又有创新活力。
车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林建军打开牛皮纸袋,拿出那套精密量具——最上面的游标卡尺刻度清晰,是他用最新的数控设备加工的,精度达到0.001毫米。他突然想,等深圳的项目落地,一定要请老首长去看看,看看当年的技术火种,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长成参天大树。
吉普加速驶上主干道,汇入来来往往的车流。林建军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心里清楚,与老首长的重逢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手里的技术报告,老首长的介绍信,系统的指南,还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终将带着轧钢厂的技术,带着“中国制造”的梦想,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夜色渐浓,远处的城市灯火璀璨,像一片闪烁的星海。林建军知道,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才刚刚启程。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