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的手指还搭在账本边缘,纸页上的“团队分工表”墨迹未干。屋里没人起身,母亲端来的菜还在桌上冒着热气,父亲的烟锅刚点上,火头明明灭灭。
他没合眼,脑子还在转。
白天工地上那个新来的小伙计,刨梁时手一抖,木料斜出去半寸。要不是他正好路过,一眼看出偏差,及时叫停,这根主梁就得报废。可就算换了料,工期也耽误了两个时辰。这种事不是一次两次了,村里能干活的人不少,但真正懂规矩、守尺寸的,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
他正想着,脑子里忽然响起一道声音:
“新任务:开办一个木工培训班,教授十人以上。奖励贡献点五十,财富值二百。”
林烨眼皮跳了一下。
这不是小事。系统从不无缘无故发布任务,越是看着简单的要求,背后越藏着深意。他低头翻开账本最后一页,笔尖落在空白处,写下三个字——**育人才**。
写完,他合上本子,轻轻放在桌上。
“娘,爹,”他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屋里所有人都抬起了头,“这回赚的钱,不能全花掉。我想办个班。”
母亲夹菜的手顿住:“办啥班?”
“教年轻人做木工。”林烨说,“咱们接的活越来越多,可会手艺的就这几个人,再大的工程也扛不动。”
二哥皱眉:“你是说,白教他们?”
“不是白教。”林烨摇头,“是把人练出来,将来进咱们的队伍。统一管,统一派活。谁做得好,谁多接活,多拿钱。”
大哥挠了挠后脑勺:“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话也不是白说的。真把本事传出去,人家单干去了呢?”
“那就看咱们能不能让人愿意留下。”林烨看着他,“咱们给活路,给工钱,给规矩。别人单打独斗,接不到大单,修不了整宅,挣的还是零碎钱。可进了咱们这儿,材料有人供,工程有人谈,出了问题有人兜底。你说,他是自己折腾,还是跟着干?”
二哥盯着桌角那张工业券,没说话。
他知道林烨说得对。上次青砖被扣,要不是林烨手里有票,货郎也不敢冒风险调货。那些散工,遇到事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认栽。可要是有个靠山,情况就不一样了。
“可办班得花钱。”二哥终于开口,“工具、场地、材料,哪样不要钱?学生又不给工钱,还得管饭?”
“工具不用新的。”林烨早想好了,“家里那几把旧刨子、锯子先用着,不够再添。场地我看了,村西头老张家那间牛棚空着,屋顶塌了一角,墙也歪了,可修一修就能用。材料也不用买整料,这次工程剩下的边角料够他们练三个月。”
“那你打算教多久?”大哥问。
“三个月。”林烨说,“第一月识木、辨纹、练基本功;第二月学结构、做小件,比如板凳、门框;第三月实操,跟着工地打下手。只要能独立做完一张结实的条凳,就算出师。”
二哥眼睛动了动:“你定这么短时间,真能教会?”
“我不是要他们成大师。”林烨说,“是要他们懂规矩,知道什么尺寸该留缝,什么木材怕潮,哪里该加撑。这些细节,才是不出错的关键。”
屋里静了会儿。
母亲放下筷子,看着林烨:“你打算收多少人?”
“至少十个。”他说,“最好是十五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手脚利索,肯听规矩。家里困难的优先,毕竟他们更需要这份活路。”
“那你准备怎么招?”二哥问。
“贴告示。”林烨说,“就在村口、供销社门口、碾坊墙上都贴。写明时间、地点、内容,再加一句——‘包教包会,学会为止’。”
“万一来了混日子的呢?”大哥担心。
“第一天就筛。”林烨语气沉下来,“迟到一次,警告;迟到两次,退出。练刨子练得不合格,加练到合格为止。我不缺人,缺的是能顶上来的人。”
二哥慢慢点头。
他忽然想起那天在工地,林烨蹲在坑边画排水图的样子。那时候他还不懂,现在才明白,有些东西不是靠力气拼出来的,是靠脑子、靠规划、靠提前一步想好十步。
“你要办,我就帮你张罗去。”二哥说,“告示我来写,地方我去找老张谈。他家牛棚闲了好几年,修一修也算废物利用。”
“白天我能搭把手。”大哥也开口,“反正地里活不忙,带人练练锯木、搬料没问题。”
母亲叹了口气:“你们一个个都不歇着,刚干完一场大活,身子还没缓过来。”
“娘,”林烨看着她,“这一千块我们拿得不容易,可更不容易的是,以后还有没有第二个一千块。现在有人信我们,是因为这次活干得漂亮。可下次呢?要是没人顶上来,咱们接了单也只能推掉。钱摆在眼前,拿不着,才是真可惜。”
母亲没再反对。
她只是站起身,把锅里的汤热了热,又盛了一碗放到林烨面前:“喝点,别光说。”
父亲一直没说话,抽完一锅烟,把烟锅在鞋底磕了磕,放回怀里。他抬头看了看林烨,又看了看两个儿子,低声道:“三儿有主意,你们跟着干吧。”
话不多,却像钉子落了地。
林烨没动那碗汤,而是重新打开账本,翻到最后一页。他拿起铅笔,在“育人才”下面画了三条线,开始写:
**教学周期:三个月**
**招生人数:十至十五人**
**课程安排:**
**第一阶段:识木辨材,工具使用,安全规范**
**第二阶段:基础构件制作(凳、桌、门框)**
**第三阶段:工地实操,配合施工**
他一边写,一边低声念出来。
二哥凑过去看,看到“安全规范”四个字时,眉头一跳:“你还专门列这个?”
“当然。”林烨笔没停,“上次有个小伙计拿斧头削木,站着劈,差点伤到脚。这种事不能再出。第一课就得讲清楚——工具怎么拿,站位怎么站,眼睛盯哪儿,手放哪儿。”
“你还准备讲课?”大哥有点惊讶。
“不讲清楚,他们怎么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林烨说,“比如为啥门框要做成上窄下宽?因为木头会胀缩。为啥横梁不能有节疤?因为承重会裂。这些道理不说透,他们只会照葫芦画瓢,换块料就懵。”
二哥听得认真,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着,像是在比划刨子的走向。
“你是想……把咱们这支队伍,变成人人都能接活的班子?”他问。
“不止是班子。”林烨抬头,“是要让十里八村的人知道,想找靠谱木工,就得找咱们培训出来的人。以后谁家盖房、打家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家班’。”
“林家班?”二哥念了一遍,嘴角慢慢扬起来。
“这名字响亮。”他说,“比什么‘老王木匠铺’‘李记手工’强多了。”
“那就这么叫。”林烨落笔写下三个字,在底下画了个方框,用力描粗。
屋外风轻,窗纸微微颤动,煤油灯的火苗晃了一下,映得墙上几个人影来回摇曳。
林烨还在写,笔尖沙沙作响。账本上已经列满了条目,连吃饭时间、休息安排都标了进去。
二哥忽然开口:“你打算啥时候开始?”
“地基一交工,立马启动。”林烨说,“先把牛棚收拾出来,工具归拢,告示贴出去。等工人一撤,咱们这边就能开班。”
“那你得尽快去跟老张谈。”二哥提醒,“那屋子虽说空着,可毕竟是人家的,得先说好租不租、修不修。”
“明天我就去。”林烨合上账本,手指按在封皮上,“你跟我一起去。你嘴皮子利索,谈条件比我强。”
二哥没推辞,点点头:“行,我去。”
大哥也说:“要修房子,我也能叫上几个信得过的,一块帮忙。”
母亲站在灶边,看着三个儿子围在桌前商量事,一句话没插。她转身把剩下的菜全热了,端上桌。
父亲默默掏出火柴,又给每人点了一支烟。
林烨接过烟,没急着点,而是望着账本上那个新画的方框,低声说:
“从明天起,咱们不只是干活的,也是教人干活的。”
喜欢重生六零:我的时空兑换系统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重生六零:我的时空兑换系统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