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曙光”计划的倒计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星火”基地上空,每一秒的流逝都牵动着紧绷的神经。然而,与内部热火朝天的备战、以及外部血色极光笼罩下日渐加剧的混乱与恐慌不同,在人类肉眼与常规探测器无法触及的层面,一种诡异而脆弱的“和平”,正以一种近乎病态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短暂地维系着。
这并非真正的和平,更像是一场暴风雨眼中,短暂而压抑的宁静。是交战双方在最终摊牌前,最后的喘息与窥探。
首先,是“收割者”活动的显着“降频”与“模式转换”。
自南海遭遇挫败,并疑似通过某种高维标记锁定了与“织网者”遗产深度关联的“星火”基地及江华本人后,“收割者”那原本精准而高效的“手术刀式”打击明显减少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军事设施被汽化、关键科研节点被抹除的恶性事件发生率下降了超过百分之七十。
但这绝非退缩。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隐蔽、更加渗透性的活动模式。
各地的异常报告开始激增,内容光怪陆离:偏远地区的牧民声称目睹了“会飞的金属水母”在夜空中无声滑过;深海渔民打捞上结构奇特、非地球工艺的金属碎片,随后又神秘失踪;多个国家的电网和通讯网络遭遇了来源不明、手段高超的“幽灵”入侵,并非破坏,更像是……扫描和学习。甚至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某些处于权力边缘的小国领导人,其行为模式在短期内发生了突兀的转变,开始推动一些明显不符合其国家利益、甚至带有自毁倾向的政策。
“它们在收集数据,”“海图”在“曙光”总局的情报分析会议上,指着全球异常事件分布图,语气凝重,“不仅仅是技术数据,还包括我们的社会结构、文化模式、心理弱点、决策机制……它们在试图‘理解’我们,为最终的‘净化’或‘收割’制定最高效的‘配方’。”
陈博渊的团队也监测到,笼罩地球的能量屏蔽场,其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极其复杂的微调,似乎在进行着某种大规模的、针对不同地区和文明层次的“差异性”压制测试。这更像是一种战前的“战场环境塑造”,而非单纯的封锁。
“它们改变了策略,”李正首长看着报告,目光深邃,“从直接的武力清除,转向了更彻底的‘文明解构’预备。它们在评估我们的‘价值’,也在寻找我们最薄弱的‘突破口’。这比直接的攻击,更令人不安。”
其次,是人类社会在这种高压下的畸形“整合”与“守望”。
在“收割者”带来的共同生存压力下,旧有的国家壁垒与意识形态隔阂,确实在被前所未有地冲击和削弱。那个在联合国框架外秘密成立的“全球威胁应对机制”,在经历了初期的猜忌与扯皮后,终于开始艰难地运转起来。
有限度的、经过严格筛选和脱敏的科技情报开始在某些层面共享,尤其是关于“收割者”单位基础行为模式、能量武器特征以及屏蔽场弱点的分析。多个大国联合开展的、旨在建立局部区域抗干扰通讯网络和早期预警系统的“补天”计划,在磕磕绊绊中启动。一些非官方的、由顶尖科学家和思想家组成的跨国论坛也在秘密渠道中活跃起来,讨论着面对地外威胁时,人类文明的伦理底线与未来出路。
然而,这脆弱的“合作”之下,暗流汹涌。技术优势的争夺、话语权的把控、对未来主导地位的觊觎,从未停止。信任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使其崩塌。苏联(以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对中方“独占”“织网者”遗产(尽管中方从未公开承认)的猜忌与不满日益加深,多次在秘密渠道中施加压力,要求“技术共享”,特别是关于谐振波技术和生物增强剂的核心数据。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则在积极整合自身科技资源的同时,对中苏双方的动向保持着最高的警惕,其庞大的情报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渗透和活动着。
这是一种在毁灭威胁下被迫形成的、各怀鬼胎的“和平守望”。每个人都清楚敌人是谁,但每个人也都提防着身边的“盟友”。人类在最需要团结的时刻,却依然难以摆脱自身根深蒂固的猜疑与狭隘。
而在“星火”基地内部,这段“和平”时期,则是最后的冲刺与淬炼。
江华的身体在赵启明的精心调理和自身“融合”状态的缓慢适应下,逐渐恢复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她不再需要时刻连接维生设备,但脸色依旧苍白,行走间带着一种仿佛承载了过多重量的缓慢与稳定。她成为了“极地曙光”计划实质上的首席顾问与技术核心。
她并未直接参与具体的装备测试或战术制定,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与陈博渊团队的深度交流。她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引导着研究者们理解“织网者”知识体系中那些最晦涩的部分,尤其是关于意识场交互、高维空间感知以及……“机制”本质的零星碎片。她的存在,就像一台人形超级计算机,能够将庞杂无序的信息,处理成研究者们可以理解和消化的“知识块”。
在她的间接指引下,针对北极极端环境的特殊装备研发进展迅速。基于能量导流晶体改进的极地抗寒\/能量抗扰作战服进入了最终测试阶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收割者”精神干扰的个人意识稳定器原型机被制造出来,虽然效果远不及江华自身的抗性,但至少为普通队员提供了一层心理防护;利用谐振波原理改造的重型破障武器也开始在模拟极地环境下进行威力评估。
王雷、“夜鲨”以及其他选拔出来的精锐行动队员,则进入了最后的适应性训练与战术磨合。他们注射了经过再次优化、副作用相对减弱的“晨曦1型”增强剂,在模拟北极环境的超低温、强风、白化境(一种能见度极低的极端天气)以及能量干扰环境下,进行着高强度的实战演练。他们需要熟悉新装备的极限,适应增强剂带来的身体变化,更要演练在通讯中断、减员等各种极端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预案。
苏婉婷的牺牲,如同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刻在每一个老队员的心上,但也化为了最坚定的动力。她的战斗风格、她的决断力、她的牺牲精神,被细细剖析,融入到新的战术体系中。她的那把高周波切割匕首,被王雷郑重地收起,作为某种精神的传承。
在这片被外部“和平”与内部紧**合而成的奇异时空里,“曙光”如同一块被投入熔炉的粗胚,经历着最后的锻打与淬火。每一次锤击,都伴随着痛苦与牺牲,但也让它的结构更加致密,锋芒更加内敛。
李正首长时常站在基地最高处的观察平台,望着下方井然有序又充满张力的备战景象,望着远处天空中那永恒不变的血绿色极光。他的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破译的、来自沈哲明数据深处、关于“寂静王座”入口可能存在的生物特征识别锁的信息。
“和平的守望……”他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弧度,“不过是暴风雨前,猎物与猎手之间,最后的相互审视罢了。”
他知道,这短暂的宁静即将结束。北极的冰封之门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最终的答案,也可能是……文明的终焉。而他们能做的,就是在这最后的守望时刻,将手中的利刃磨得更快,将心中的火焰燃得更旺。
喜欢锦绣烬:关东寒霜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锦绣烬:关东寒霜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