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永安三年的春风,仿佛格外眷顾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阿布的生活,真的似乎进入到了一个远离战马刀枪的年代。
无案牍之劳形,现在成了这位刚过三十一岁的大隋永安朝一等权贵的奢望。
多重身份的他,不仅仅要决断明面上大隋朝廷的军国大事,还要处理暗地里如狂草一般野蛮生长的粟末地政权大事。
虽然两边都在杨子灿的精心梳理下,都已经自成各自的决策体系,但是这么两个体量庞大的政体单单就圈阅这一件动作只要累加起来就是极其庞杂繁重的工作。
要知道,如今为了支持杨子灿对粟末地的决策高效运转,光是在洛阳的秘书机构人员就高达一千人左右。
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以各种各样合法可查的身份定居在洛阳城或者周边郊县。
他们的工作,或是在亨德利商行,或者是在悦来楼,或者是在粟末商队物流东风快递,或者是在隋通船运的洛阳各处码头如新潭、天津桥以及几个关仓码头,或者是在隋通钱柜在洛阳的各处分柜……
即使这样,要不是杨子灿的确体壮如牛、天赋异禀,说不定早就挂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说杨子灿不堪重负、疲于奔命是有点矫情,但这四五年的付出绝对称得上是巨大,三十一岁两鬓已染秋霜可见一斑。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付出,总有回报,特别是带有超越时代1400多年的金手指来点亮人文和科技之数。
二
《大隋永安五年策之诏》,如同插上翅膀的春燕,飞向大隋的每一个郡县、每一个村落。
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开始在这个古老帝国的肌理下生发、勃兴、奔涌、躁动……
人才的解放和变革,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具有令人侧目的效果。
新政的户籍和科举之变,不仅给了天下所有人才流动的条件,也为所有有志于家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有识之士彻底打通了上升通道。
这条路,其实早就在先帝杨广下江南之后,就悄悄的开始了。
一些人、一些事,尽管历经天下纷乱聚散的风雨,总会在苦难中顽强生长……
而当这些人、这些事幸存下来,那他们、它们必然会成长为荫蔽众生的参天大树。
永安三年的帝国五年计划,当然是杨子灿一个人的三蹈舞。
随手几粒籽,回首满天星。
新政,也将阿布这些年有意通过疏解中央冗员、重点提拔历科优秀进士、以及通过查访和推举的各行各业佼佼者……推往全国比较安稳之地任职的潜力种子们,彻底激活。
他们,早已经在大隋各行各业、天南地北生根发芽,并且开始不约而同地共同谱写的一曲前路艰难、但前途光明的世道弘阔的新乐。
三
户部衙门,如今成了整个大隋最忙碌、也最“有钱”的地方。
年仅三十八岁的尚书杜如晦,那张原本就严肃的脸上,如今更是挂上了两个浓重的黑眼圈,活像被人揍了两拳。
但他那双透过水晶镜片的眼睛,却亮得吓人。
“克明兄,你这‘账房先生’再这么熬下去,嫂子怕是要来衙门抢人了!”
同为年轻俊杰的窦德玄抱着厚厚一摞关于新钱法试点郡县的报表进来,忍不住打趣道。
他是早期秘密投靠杨子灿的窦彦之子,如今在户部担任要职,精明干练,是杜如晦的得力臂助。
杜如晦头也不抬,手指在算盘上噼啪作响,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少贫嘴。窦兄,河南道请求追加‘神农屯’建设款项的文书批了没有?还有,龙纹铜币在关中地区的兑换比例波动数据分析,午时之前必须放在我案头!”
他语气急促,却条理清晰。
“魏王……哦不,太师说了,钱是新政的血液,咱们户部就是心脏,一刻也停不得!”
他口中的“太师”,自然是指杨子灿。
虽然私下里他们这些核心圈子的年轻人偶尔还会用旧称,但在公开场合,规矩不能废。
杜如晦如今掌控着帝国的钱袋子,每一笔新政拨款、每一项税收审计、乃至隋通钱柜与朝廷的对接,都需他经手。
那庞大而复杂的数字,在他脑中仿佛自有经纬,总能被梳理得明明白白。
他推动建立的“预算-审计-复核”新流程,让户部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数倍,也堵住了许多原本可能滋生贪腐的漏洞。
年纪轻轻,已是朝野公认的“财神爷”,虽然这个“财神爷”自己常常忙得连口热茶都喝不上。
四
隔壁的中书省,气氛同样热烈。
文彦博,这位因其兄温大雅曾与李渊有所牵连而险些被边缘化的才子,因杨子灿力排众议、惜其才华而得以保全。
呵呵,这位杨子灿在突厥之地的故人,也是个苦命的人。
作为李渊太原起兵之后的记室参军和贴身秘书,虽然出身世家大族、才华横溢,但也因此受到了诸如佞臣裴寂、刘文静之流的排挤和打压,更是遭受李二三兄弟的忌惮和争夺,甚至是仇视……
李二长安夺权的时候,温大雅因为耿直记录兄弟相残的事实细节,所以也惨遭毒手并且成为了米肉期货市场上的现货……
文彦博,一直是在洛阳中书省任职,忠勤智城,很得杨子灿及中枢高层的器重。
所以,就被某些人罕见地保下来了。
如今,这位大隋少有的几位状元(那时候还是进士及第)之一,已经是中书省首席的中书舍人,负责诏令的起草与润色。
他文采斐然,又对新政精神理解透彻,那些原本枯燥的政策条文,经他之手,往往能变得既严谨准确,又略带文采,便于传布天下。
此刻,他正与同一干僚激烈讨论着。
核心议题,便是下一阶段鼓励“农籍”、“工籍”、“商籍”子弟报考新科科举的宣传诏书,该如何措辞。
既能体现朝廷重视,又不至于引起遍及全国各地层层面面的守旧派过度反弹。
“文兄,你看这句‘百工之巧,亦可通神;商贾之智,亦能利国’,是否过于……直白了?”
一位老成持重的舍人,有些犹豫。
文彦博微微一笑,提笔蘸墨:
“要的就是这般力道!太师之意,便是要打破陈规。若仍是含含糊糊,如何彰显朝廷破旧立新之决心?”
他笔下不停,一行行遒劲有力的字迹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昂扬之气。
张损之,就在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任职,以刚直不阿着称。
当年他被卫王杨子灿强推到此,便如饥饿的人儿扑到了面包之上,感觉终于找到了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
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人形监察仪”,带着手下那群不知道卫王丛哪里搜刮来的同样年轻的御史们,眼睛瞪得像铜铃,紧紧盯着各地的动向。
现在,新政更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哪个郡守,对“技术试验田”敷衍了事?
哪个县令,在户籍改革中趁机勒索百姓?
哪个仓曹,在接收新式农具时以次充好?
……
这些,都逃不过他这位当朝进士及第者(状元)的法眼。
弹劾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政事堂,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事实确凿、有理有据,确确实实为新政的顺利推行扫清了不少障碍。
这家伙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便是:
“法行则国治,令弛则国乱!太师既以法家为骨,我御史台便是这骨头上最硬的关节!”
五
大理寺那边,也不甘示弱。
同样的状元(进士)的寺正黄凤麟,以其缜密的逻辑和对新颁《永安律》的精准把握,审理了多起涉及新钱法、新田制的复杂案件。
他的判决书,往往成为各地郡县审理类似案件的范本,有力地维护了新法的权威。
他甚至开始着手整理编纂《历朝法判与律令解疑》及《新政案例及随法集注》,准备作为未来司法官员的培训教材。
不经意之间,他成为了华夏判例法的创立者和推进者,也为新政顺利推行奠定了法律层面的基础和支持。
……
这些身中枢的年轻官员们,如同被精心打磨过的璀璨钻石,在各自的岗位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他们充满活力,敢于任事,又对杨子灿和新政抱有极高的认同感。
他们的崛起,已经在悄然改变着大隋朝廷的朝政生态。
一股锐意进取的新风气,正在逐渐取代往日那种暮气沉沉的官僚习气。
六
新政的春风,同样在地方上催生了一批政绩卓着的“政治新星”。
在闷热潮湿的岭南,冯盎作为岭南道行军总管,威望足以震慑俚僚各部。
但真正让这片化外之地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是他那位年仅三十九的府长史——房玄龄。
这位当年十八岁就高中进士及第(状元)的大才子房玄龄,没有像传统官员那样,一头扎进繁琐的故纸文书堆里,或者仅仅依靠平灭反贼、荡涤天下的赫赫武力。
他挽起裤脚,带着中央官学专派、以及当地民间选拔出来的“农官”和翻译,直接深入俚僚人的村寨,下乡。
他皮肤黝黑,姿势不雅地蹲在田埂上,用手比划着向同样肤色的老农们,讲解土豆该如何切块播种、红薯垄要起多高才利于排水、玉米该如何间苗培土……
甚至,这位状元还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嚼起了槟榔,满嘴绿水。
第一次尝试这玩意儿的时候,被搞得心跳如鼓、眼泪直流、呕吐得差点昏过去,引得围观的俚人哈哈大笑。
但这份“接地气”的举动,却迅速拉近了他这位高官士人与当地人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房长史,这东西……真能亩产数千斤?”
一个满脸褶子的寨佬,看着手里其貌不扬、黑不拉几的土豆块茎,满脸怀疑。
做种的土豆,是用刀将有牙眼的那部分进行三棱剜切,撒上草木灰搅拌,加上比切口表面渗出的淀粉自然氧化,看起来可不就是黑不拉几的?
颜值堪忧啊!
房玄龄抹了把岭南特有的温度、湿度以及阳光关照出来的汗水,喘着粗气笑道:
“老丈,徒言不实。可于寨侧画地,共耕共观!若禾不好的,我房玄龄当偿十牛!”
他不仅推广新作物,还利用岭南气候温暖、河流众多的特点,大力推动桑基鱼塘、果木种植等复合农业,并组织人手疏通河道,修建陂塘。
从永安元年底到二年地,短短一年时间,房玄龄特意筛选的分布在岭南东西南北的几个试点寨子,三大作物的产量及与之相应带来的收入,惊人。
原本还对朝廷新政心存疑虑的俚僚农人,开始主动要求学习新的耕作技术和种植技术。
玉米,土豆,红薯,快速得到推广和普及。
总管冯盎,自然是对此赞不绝口。
多次上书朝廷,为房玄龄请功。
政事堂自然是顺水推舟,将其立为新政落地典范,勋爵、官阶、赏赐……自是不薄。
杨子灿的私信里,更是对其期望深厚,巧妙地安抚其内心,培养远见。
这位未来的宰相之才,在岭南的实践中,初步展现了他卓越的理政能力和务实亲民的作风,未来可期。
七
关陇至河西走廊一线,一门三进士的杜氏三兄弟,也在其官位上,大放异彩。
老大杜正玄,天水郡冀城县县令(今天水甘谷),将“技术试验田”和“神农屯”的模式玩出了花。
他不仅推广新作物,还鼓励农户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由粟末地传来的新式毛纺技术,将本地优质的羊毛加工成毛线、毛毯,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老二杜正藏,坐镇张掖郡。
这位郡丞,利用陇西及河西走廊的地理优势,大力推行新的“商籍”政策,鼓励汉胡商人合法经营,严厉打击过往猖獗的马匪路霸,使得丝绸之路东段的商贸环境焕然一新。
雍县(今凤翔)县令老三杜正伦,则重点推行户籍改革和基层“技术连坐”制。
他将律令条文,编成当地通俗易懂、且非常流行的皮影戏,让乡间耆老、里正传唱。
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得新政迅速深入人心。
这三位被杨子灿明里暗里刻意扶持的兄弟,东西遥相呼应,将关陇河西走廊之地打造成了一个永安新政推行的全新模范区。
《且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且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