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清康熙年间,山东诸城地界有位孙景夏先生,在县学里当教谕。这日他摇着蒲扇在槐树下纳凉,给学生们说了段本地的真人真事,直听得众人脊背发凉又忍俊不禁。
那年头正逢流寇作乱,乱军过处那是鸡飞狗跳。咱故事的主人公某甲正在田间收粮,忽见远处烟尘滚滚,刚要跑却被个满脸横肉的匪兵拦住去路。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白光一闪,鬼头刀带着风声劈下!
您猜怎么着?这刀偏了三分,脑袋没完全落地,竟在脖子上耷拉着,就靠着一指宽的皮肉连着气管!
待到贼兵退去,家里人哭着来收尸。正要抬去乱葬岗,忽听尸首喉咙里作响,凑近一看——好家伙!这咽喉处竟还透着气呢!
老母亲当场抹着泪喊:快!快请郎中!
一家人手忙脚乱托着那颗摇摇欲坠的头,像捧着刚出锅的豆腐似的,战战兢兢把人抬回家。
您可知道这人颈项间有多少要害?气管、血管、筋骨密布如网。偏生这刀口巧得很,避开了所有要害。
老郎中来看时直咂嘴:这真是阎王爷打盹,判官笔漏名啊!
只见他先用桑皮线缝了七针,又用竹片固定,每日灌参汤米粥。如此过了一昼夜,竟听见呻吟声。
半年之后,您猜怎么着?这位某甲不仅能下地行走,还能端着碗吃饭了!
不过自此落下个毛病——脖子永远僵着,转头要连身子一起转。夏天蚊虫叮咬不敢猛拍,打喷嚏要托着下巴,见了人要行礼,得先扎稳马步再慢慢弯腰。
自此以后,街坊四邻都戏称他是吊颈阎罗——意思是阎王殿里挂了号却没收的主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十年过去,某甲早已习惯这般生活。这日午后,他与张三、李四几个老友在槐树下纳凉闲聊。
那张三刚从城里回来,学了段衙门里的笑话——说是有个糊涂县太爷审案,把击鼓鸣冤鸡吃面汤,愣是让衙役去厨房找老母鸡......
众人听得前仰后合,某甲也忍不住拍腿大笑。可就在他仰头弯腰的刹那——只听一声脆响!
那颗悬了十年的头颅竟像熟透的瓜果般滚落在地,鲜血喷起三尺高,笑声戛然而止!待众人定睛看去,那颗头还带着笑意,身子却已轰然倒地!
老父亲闻讯赶来,哭天抢地要告官。最后还是乡老出面调停,那几个笑友凑了二十两银子,买了副上等棺木。下葬那日,狂风大作,纸钱飞旋,仿佛在诉说着这桩离奇公案。
异史氏蒲松龄先生后来评道:一笑脑袋就掉了,这可真是从古到今最奇特的大笑啊!脑袋只靠着一根线连着,苟延残喘十年整,只为等到这一笑闹出一场官司,难不成那两三个邻居,是前世欠了这人的债?
正所谓:
刀锋过颈命悬丝,十年冷暖自家知。
谁料欢声成丧钟,千古奇谈笑中痴!
喜欢聊斋志异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聊斋志异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