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起获的军械被一车车运回大同,清点造册后,部分补充入卫所武库,部分封存待处置。当最后一口装满箭簇的箱子被抬入库房,沉重的库门轰然关闭时,仿佛也宣告了冯胜、张诚一党在大同势力的彻底终结。
悬在头顶的利剑消失,大同镇内那股无形的压力骤然减轻,但随之而来的并非彻底的放松,而是一种百废待兴的茫然与期待。各级官吏、将领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督理衙门,聚焦在了那位年轻却手段老辣、圣眷正隆的忠毅伯身上。
陈远深知,破易立难。铲除了毒瘤,若不及时敷药生肌,伤口依然会溃烂,甚至滋生新的病灶。他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立刻投入了更加繁重的工作——重建大同的秩序与生机。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整肃吏治与军纪。借着清查张诚余党的东风,他将审计和核查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宣大防区的各级官署和卫所。王账房带领的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毛骧麾下的锦衣卫则提供了最强力的保障。一批贪墨渎职、庸碌无为的官吏和军官被清理出去,空出的位置,陈远并未急于安插亲信,而是优先提拔了一批在核查中表现出能力、风评较好的中下层官员,以及一些在张诚时期受到排挤打压的耿直军官。此举迅速稳定了人心,也让许多人对这位新任伯爷的“公心”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件事,是重新厘定和规范榷场贸易。他召集了宣大地区有影响力的商贾代表,包括之前受过胁迫的几家宣府商号,共同商议制定了更为详细、公平的《榷场贸易则例》。则例明确规定了各类商品的税率、交易流程、纠纷仲裁机制,并成立了由官府、军中代表和大商贾共同组成的“榷场公议会”,负责监督则例执行,处理日常事务。此举将商贾的利益与榷场的稳定捆绑在一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有效遏制了官员私下寻租的空间。
第三件事,也是最为棘手的一件,便是处理边军与地方、与商贾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陈远明白,完全切断边军与商业的联系既不现实,也容易引发新的矛盾。他采取了“疏导”与“严管”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允许边军在遵守《则例》的前提下,通过指定的、透明的渠道参与一些边境特许贸易,所得利润按比例补充军饷和改善军备,但这部分收入和支出必须单独建账,接受严格审计。另一方面,严禁任何将领和军官以个人或家族名义经商,严禁利用职权为商贾提供便利或打击竞争对手,违者严惩不贷。
这些举措推行下去,自然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明里暗里的阻力不小。抱怨、质疑,甚至暗中使绊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陈远态度坚决,手段强硬。他手握圣旨,背靠皇权,内有锦衣卫这把利刃,外有逐渐整合起来的边军力量,更有榷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税收和边境安定作为政绩支撑,任何敢于正面挑战他权威的人,都如同螳臂当车。
几个月下来,大同乃至整个宣大地区的风气为之一新。官场贪腐之风得到遏制,军中吃空饷、倒卖军械的现象几乎绝迹,榷场贸易额节节攀升,来自四面八方的商队带来了琳琅满目的货物和源源不断的税收。边境线上,虽然小摩擦依旧不断,但大规模的战事风险显着降低,边民得以休养生息。
这一日,陈远在毛骧和几名新任千户的陪同下,巡视修复一新的边境堡寨。看着堡寨内军容整肃的士兵,以及堡寨外偶尔经过的、满载货物的商队,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在他心中涌动。
“伯爷,如今这大同,总算有点‘九边重镇,商旅辐辏’的气象了。”一位千户感慨道,他原是受张诚排挤的军官,因能力出众被陈远提拔,对现状十分满意。
陈远微微颔首,目光却依旧锐利:“气象初成,根基未稳。我等切不可有丝毫懈怠。边镇安宁,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如履薄冰。”
他深知,表面的繁荣之下,依然潜藏着危机。冯胜的余党未必完全肃清,塞外的势力也在虎视眈眈,朝堂之上的明枪暗箭更不会停止。他现在所做的,只是搭建起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框架,要让这北疆真正成为铁壁铜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古老的城墙上。他站在那里,如同一个坚定的守望者。
破而后立,万象更新。大同的篇章,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而执笔人陈远(田娃),将继续以他的智慧、胆识与铁腕,在这北疆大地上,书写属于他的,也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脚下的路依然漫长,但他信念如铁,步伐坚定。
喜欢我的发小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我的发小是朱元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