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清晰可见。
二十七天的长途跋涉异常艰难,但烙在我手腕上的灯纹,以一种节奏跳动着,驱散了所有的疑虑。
我抵达了沙漠边缘,这里是一片黄沙漫天的景象,宛如一座寂静的坟墓。
有人告诉我,目的地就在这里,但要找到入口,就像在沙尘暴中寻找一根针一样困难。
接着,我看到了石头的微光。
那是一块石碑,几乎被风沙侵蚀得面目全非。
几滴滚烫而浓稠的鲜血就足够了。
一幅景象涌入我的眼帘:一座被沙子吞没的城市,而在它的中心,有一口巨大的钟。
然后,一个影子出现了。
赶尸老人陈九斤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的脸上满是忧虑。
他的声音沙哑,就像铁器刮擦石头的声音,划破了寂静。
“回去吧,点灯人,”他警告道,“这个地方……钟响,尸起,灯灭。三千灵魂被封印在里面。”他讲述了“夜行军”的故事,那是一个古老的冤屈传说。
他是一名守护者,有责任阻止他们被释放。
他坚称,灯纹不是指引,而是警告。
但灯纹就像海妖的歌声,我必须弄清楚。
疑虑在我心中抓挠着。
我是不是一个被虚幻信号驱使的傻瓜?
接着出现了一些迹象。
沙漠的沙子蠕动着、爬行着,形成了文字:“灯来,钟渴。”然后,我魂灯里的灯油像水银一样滚动,变成了一只手,在乞求,在伸展。
我别无选择。
我知道我必须做什么。
再次面对陈九斤很艰难。
他没有反抗,只是阴沉而会意地点了点头。
“此杖即碑,”他沙哑地说着,把拐杖插在沙子里。
他的离开就是我的邀请函。
那座城市在召唤我,它的存在像一块石头压在我的心头。
日子在向那仿佛是坟墓中心的跋涉中变得模糊起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深沉的寂静,寂静得我的耳朵都嗡嗡作响。
那口钟。
我的目的地。
到达那口钟本身就是一场胜利。
铁锈附着在它巨大的身躯上。
它古老而庞大。
我站在铁门前面。
一阵微弱的敲击声,这是一种奇怪节奏的开始。
“三短,一长。”这是请求释放的信号。
我伸出手,握住了灯。
我的火焰轻触着钟。
金属像熔炉一样发光。
一幅景象绽放开来,比我周围的世界还要真实。
那些士兵。
他们不是陈九斤警告过我的恶鬼。
他们疲惫不堪、身心俱疲,脸上因多年的苦难而扭曲。
他们并不渴望复仇。
他们的声音,一千个声音合而为一,在我心中回荡:“我们不想再沉睡了。”
一条看不见的粗链子断了。
大地颤抖起来。
被掩埋的城市开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升起,成为过去的一座纪念碑。
我周围的沙漠移动起来,泥土和沙子崩塌了。
从地下,那座城市缓缓浮现,逐渐上升,像一个幽灵般的存在。
我的灯燃烧得更亮了,然后,我的手腕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图案。
一个新的方向:向东北方的冰冻荒原。
然而,风向变了。
不再是那干燥、刺骨的沙漠风。
现在,它带着远处燃烧的香火的味道,混合着一种微弱而有节奏的诵经声,诉说着一个变幻的世界,一个有新面貌的新世界。
风沙卷着残阳的余温,拍打在阿灰的斗笠上。
他眼前的路,已非凡人之路,而是由黄沙、孤灯与亡魂的低语铺就而成。
他跋涉了二十七个日夜,靴底早已磨穿,唯有那盏魂灯的微光,始终在他腕间灯纹的指引下明灭,支撑着他不至倒下。
最终,他抵达了这片被称作“遗忘之海”的沙域。
此处寸草不生,目之所及,唯有连绵的沙丘如凝固的巨浪。
路,在这里断绝了。
黄沙之中,一截残破的石碑半掩半露,仿佛溺水者伸出的手臂。
碑面粗糙,刻痕与他新陵门前的石碑同出一源,那熟悉的灯纹,却被千百年的风沙侵蚀得几近消失。
他俯下身,指尖划破,一滴滚烫的血珠落在碑面。
血珠并未渗入,而是在古老的刻痕中游走,如活物一般。
嗡——
一声轻微的震鸣自地底深处传来。
石碑上的灯纹陡然亮起微弱的金光,在阿灰面前的沙地上投射出一幅巨大的虚影。
那是一座宏伟到令人窒息的古城,城郭连绵,楼阁耸立,却尽数被黄沙吞噬。
而在古城的正中心,一座高耸入云的石台上,赫然立着一口青铜巨钟。
巨钟通体漆黑,表面缠满了婴儿手臂粗细的黑色锁链,链条的末端则像邪恶的根须,深深扎入地底,不知其几许深。
就在阿灰凝神细看之际,腕上那枚金色的灯纹骤然传来一阵灼痛,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正通过那口巨钟,贪婪地“呼唤”着他体内的灯火之力。
他心神一凛,正欲向那虚影深处走去,一个沙哑如铁石摩擦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站住。”
阿灰猛然回头,只见一个佝偻的身影不知何时已站在沙丘的入口处。
来者是个老者,满脸的皱纹深得能夹死蚊子,他拄着一根乌木拐杖,一双浑浊的老眼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锐利,如两柄深埋沙下的铁锥。
是陈九斤。那个自称赶尸人,曾在他出发时给予过警告的老人。
“那钟,不是用来响的,是用来镇的。”陈九斤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清晰,“三百年前,边关大乱,三千‘夜行军’将士战死沙场,怨气冲天,引得百鬼夜行。朝廷束手无策,最后请动高人,铸此‘镇魂钟’,将三千战魂尽数封入钟腹,以边疆龙脉之气镇压,永世不得超生。”
他顿了顿,拐杖在沙地上重重一顿:“我这一脉,便是当年的守钟人。我师父临死前抓着我的手说:‘钟若鸣,尸自起,灯必灭。’小子,你身上的灯火气息,瞒不过我。你来此地,是自寻死路。”
阿灰皱眉,指着自己手腕的灯纹:“可灯纹指引我来此,它不会错。”
陈九斤发出一声冷笑,干瘪的嘴唇咧开,露出泛黄的牙齿:“引你来?或许不是让你来救,而是警告你别来送死。灯火与怨魂,天生相克。你这点微末的灯火,靠近那三千战魂的怨气,就像一滴水掉进了滚油里,只会炸得你魂飞魄散。”
阿灰沉默了。
灯纹的指引与陈九斤的警告,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他第一次对《引魂录》的传承产生了怀疑。
当夜,风诡异地停了。
整片沙海死寂无声,沙面在清冷的月光下平滑如镜。
阿灰盘膝而坐,魂灯置于膝上,豆大的火苗静静燃烧。
忽然,他眼前的沙粒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搅动,开始缓缓地、一粒粒地移动。
片刻之后,四个由沙粒组成的古篆大字,清晰地呈现在他面前。
灯来,钟渴。
字迹带着一股深入骨髓的悲凉与渴望。
阿灰心头一震,这不像是怨毒的诅咒,更像是绝望的求救。
他不敢尽信,却也无法忽视。
第二日天明,他从灯中取出一滴灯油。
那灯油凝聚着魂灯的精华,珍贵无比。
他小心翼翼地将油滴在沙地上。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灯油并未像寻常液体那样渗入沙中,反而如一滴水银般在沙面滚动,最终汇聚成形。
那是一只残缺的手掌,五根手指无力地朝向天空,像是在乞求,又像是在抓握什么。
阿灰脑中轰然一声,想起《引魂录》残页夹缝中,不知哪位先辈留下的一行潦草批注:“灯油照沙,可见亡者执念。”
他瞬间明白了。
这片沙海,因为埋葬了那座古城与三千战魂,其本身已经化作了一盏无边无际的巨大魂灯!
而那些沙粒的异动,那灯油化作的手掌,正是被囚禁的亡魂借助这片“沙灯”传递出的执念。
他必须进去。
无论陈九斤的警告是真是假,灯守的职责,便是回应亡魂的呼唤。
他站起身,望向沙丘入口。
陈九斤依旧站在那里,仿佛一夜未动。
见阿灰下定决心,老者没有再劝,只是沉默地将手中那根乌木拐杖深深插入沙中。
“若三日不归,此杖即是你的碑。”
阿灰重重地点了点头,没有多言。
他解下背上的行囊,只留水袋和魂灯,用一根红布条将古朴的灯盏牢牢系在背后。
随即,他转过身,一步一步踏入了那片吞噬了古城的黄沙。
脚下的沙子异常松软,每一步都深陷半尺,仿佛要将他拖入地底。
他依循着腕上灯纹愈发灼热的指引,艰难地向着古城遗址的中心走去。
不知过了多久,一座巨大的黑色阴影出现在地平线上。
正是那口镇魂钟。
它的大半截钟身已从沙中裸露出来,锈迹斑斑的青铜表面在日光下泛着死气沉沉的光。
他走近了,正准备伸手触摸那冰冷的钟身,一阵极其轻微的敲击声,忽然从钟的内部传来。
笃,笃,笃……笃。
三短,一长。
阿灰的心脏猛地一缩。
这是古时军中被困时,向外传递的“求释”暗号!
意为“我非叛逆,请解束缚”!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炸开:如果钟内被封印的根本不是所谓的“怨魂”,而是忠烈之士的英灵,那么所谓的“镇压”,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囚禁”!
而世世代代的守钟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他不再犹豫,毅然决然地取下背后的魂灯,将它紧紧贴在巨钟冰冷的表面。
灯焰在接触到钟身的瞬间,猛地向内一缩,几乎熄灭。
但下一刻,轰然爆燃!
火焰不再是昏黄,而是化作一片璀璨的白金色,光芒透过钟身的缝隙,照亮了内部的黑暗。
光影之中,无数身披残甲的将士身影浮现出来。
他们面容模糊,身上没有丝毫怨气与怒意,只有无尽的疲惫与悲凉。
他们空洞的目光齐齐望向阿灰,千百个声音汇成一股低语,清晰地传入他的脑海:
“我们……不想再睡了。”
咔嚓!
一声脆响,缠绕在钟身上的一环黑色锁链应声崩断!
紧接着,整片沙地开始剧烈震颤,仿佛地龙翻身。
阿灰踉跄后退,骇然地看到,脚下那座被黄沙掩埋了三百年的古城,正在缓缓上浮!
不是沙在流动,是整座城,在“苏醒”!
就在古城挣脱黄沙束缚的轰鸣声中,阿灰魂灯的火焰再次变幻,一缕新的灯纹支脉在光焰中凝聚成形,不再指向脚下,而是笔直地指向遥远的东北方——那是一片无尽的冰原。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幽都门下。
祠堂深处,悬挂于横梁之上的第七盏魂灯突然毫无征兆地剧烈晃动起来。
几滴灯油被震得溅出灯盏,落在冰冷的石砖地面上。
那几滴油并未散开,反而迅速凝结,化作一朵小小的、晶莹剔透的白花。
而在那花瓣的边缘,一个模糊的字迹正缓缓浮现。
仔细看去,竟是半个“钟”字。
沙海之上,阿灰望着拔地而起的宏伟古城,感受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磅礴气息冲天而起,搅动风云。
一股风从城中吹出,拂过他的脸颊。
这风不再是西北的干燥与酷热,竟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人间烟火气。
那是一种混杂了祭品、香烛与尘世思念的味道,仿佛三千英魂的苏醒,洞穿了阴阳的界限,将远方人间的悲欢,都带到了这片死寂的绝地。
喜欢守陵人之林青竹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守陵人之林青竹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