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巷小太监的“血书”事件,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瞬间在宫廷炸开。巫蛊、先帝、灭口……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足以引发最疯狂的想象与最彻底的清洗。一时间,宫中人心惶惶,流言蜚语如同暗夜里的蝙蝠,在宫墙间乱撞。
然而,崔皇后迅雷不及掩耳的应对,如同一张致密的大网,牢牢控制住了局面。现场被封锁,消息被压制,宫正司的介入高效而冷酷。更重要的是,李恪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驾临立政殿,与崔皇后闭门长谈了近一个时辰。
当殿门再次开启时,李恪的面色沉静如水,但眼底深处是毫不掩饰的信任与支持。他亲自下旨,将此案全权交由皇后处置,并调派了禁军协助宫正司,凡有抗命或散布流言者,可就地拿下。
皇帝的姿态,无疑给所有观望者传递了最明确的信号——帝后同心,任何风浪都无法动摇立政殿的权威。
张司正的调查也很快有了关键突破。那小太监在“自尽”前两日,曾与淑兰殿一名负责采办的低等宫人有过接触,并收受了一笔来历不明的钱财。而那名低等宫人,经查,与苏德妃身边一位早已“荣养”出宫的老嬷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宫正司在验尸时发现,小太监脖颈处的勒痕有细微的挣扎迹象,并非完全自缢所能形成,极可能是被人勒死后伪装成自尽。
铁证如山,指向淑兰殿。
崔皇后没有立刻发难。她将所有的证据、证词,连同之前尚仪局郑司仪发现的异常档案、核查司查出的珍珠粉案、屏风案等所有牵连到苏德妃及其党羽的罪证,分门别类,整理成一份条理清晰、证据链完整的奏报。
然后,在一个朝会之后的清晨,她亲自捧着这份沉甸甸的奏报,前往两仪殿面见李恪。
没有哭诉,没有抱怨,她只是平静地陈述了调查结果,将最终的发落之权,交还给了皇帝。
李恪翻阅着奏报,脸色越来越沉。他深知后宫争斗的残酷,却也未料到苏德妃竟敢如此胆大包天,不仅贪墨宫帑、结党营私,如今更是铤而走险,制造事端,甚至可能牵扯到巫蛊这等十恶不赦之罪,几乎要将整个后宫乃至前朝拖入动荡。
“梓辛,受委屈了。”李恪合上奏报,轻轻握住崔皇后的手,语气带着疼惜与决断,“此事,朕定会给你,给这后宫一个彻底的交代。”
当日下午,一道雷霆般的圣旨自两仪殿发出:
“德妃苏氏,品行不端,恃宠而骄,结党营私,贪墨宫帑,更兼心怀怨怼,构陷中宫,扰乱宫闱,其行可鄙,其心可诛!着,褫夺封号,贬为庶人,打入冷宫,非死不得出!其父兄族人在朝官职,一律罢黜,苏氏一族,永不录用!”
“一应涉案宫人、内侍,主犯者,立斩不赦!从犯者,依律严惩,或流放,或贬入暴室,绝不姑息!”
“淑兰殿上下宫人,尽数遣散,另调他处。”
圣旨一下,整个宫廷为之震颤。曾经风光无限、经营多年的苏德妃,就此轰然倒塌,如同被连根拔起的大树,其党羽也被彻底清算。宫正司与禁军联合行动,以犁庭扫穴之势,将苏氏在宫中的势力连根拔起,该抓的抓,该罚的罚,效率惊人。
冷宫那扇沉重破败的大门在苏庶人面前缓缓关上,隔绝了她曾经拥有的一切荣华与权势。她最后的尖叫与咒骂,被厚重的宫墙吞噬,再未能掀起半分涟漪。
立政殿内,崔皇后听着张司正禀报着清算的进展,面色平静无波。她并无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种尘埃落定的释然与疲惫。铲除了最大的对手,肃清了积弊,但这后宫的管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
“传本宫旨意,”她轻声吩咐,“苏氏之事,到此为止。其余宫人,凡未曾参与其恶行者,不必惶恐,安心当差即可。新拟宫规不日颁布,往后一切,依规行事。”
她展现出了胜利者的宽容与定力,迅速将宫中的注意力从清算转向了秩序的重建。
数日后,修订完善的《宫规细则》与《用度定例》正式颁行六宫。新规条款清晰,赏罚分明,极大限制了主管宫人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保障了底层宫人的基本权益。崔皇后又下令设立“陈情箱”,允许宫人匿名投书,直陈利弊冤屈,由立政殿派人直接核查。
一系列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渐渐抚平了之前动荡带来的创伤与恐惧。宫中风气愈发清明,效率也显着提高。众人见识了新后的手段与胸怀,敬畏之余,更多了几分真心敬服。
是夜,李恪宿在立政殿。烛光下,他拥着崔皇后,低声道:“这段时日,辛苦芷柔了。这后宫交给你,朕很放心。”
崔皇后靠在他怀中,感受着难得的宁静,轻声道:“为陛下分忧,是臣妾本分。只愿这宫闱清平,陛下能少些烦扰。”
李恪将她拥得更紧了些:“有你在,朕心甚安。”
窗外,月色如水,悄然洒落在庭院的梅树之上。经过一冬的酷寒与风霜,那枝头的花苞愈发饱满,仿佛下一刻,便要绽放出欺霜赛雪的清雅芳华。
凤鸣九天,尘埃落定。
宫闱肃清,梅魄终成。自此,中宫之位稳如磐石,皇后之尊,无人再敢撼动。而崔皇后的治理之路,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