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郡的秋天,带着黄河水汽的微凉。怀县城头,“袁”字大旗在秋风中猎作响,取代了往日王匡的旗帜,宣告着这片土地迎来了新的主人。
郡守府书房内,袁绍放下手中王匡呈上的户籍册与粮仓记录,眉头微蹙。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严峻一些。河内郡虽地处中原腹地,连接司隶、并州、冀州,位置关键,但历经黄巾之乱与近年天灾,加之洛阳动乱的影响,大量流民涌入,民生颇为凋敝。府库中的存粮,在供养了袁绍带来的数千兵马与一众文士家眷后,已显捉襟见肘之势。
“主公,可是在为钱粮之事忧心?”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袁绍抬头,见是荀攸捧着几卷新绘的河内地图走了进来。月余调养,这位历史上的奇策之士已恢复了往日神采,更因袁绍的知遇之恩而愈发尽心。
“公达来了。”袁绍示意他坐下,将竹简推过去,“河内底子比我想象的还要薄些。坐吃山空绝非长久之计,更何况,我等大业方启,河内乃第一步,必须稳固。”
荀攸浏览片刻,点头道:“确是如此。然河内地利犹在,民心思定。若能善加引导,恢复元气并非难事。攸近日走访乡里,发现可用之力颇多,只看主公用与不用,如何用。”
“哦?细细说来。”袁绍身体微微前倾,流露出浓厚的兴趣。他深知荀攸之才,绝不止于军事谋略。
恰在此时,许攸也风风火火地闯入,人未至声先到:“本初公!那冀州韩馥老儿果然派人来了,不过是来打探虚实的鼠辈,已被我打发走了!依我看,咱们还得早做打算……”他话说到一半,见袁绍与荀攸正在商议内政,这才收住话头,也凑了过来。
袁绍看着麾下一静一动的两位谋士,心中已有定计。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略显萧瑟的街景,沉声道:“子远,冀州之事,我心中有数,然欲取之,必先固本。根基不稳,纵得冀州,亦如沙上筑塔。公达,你方才所言‘可用之力’,便是我们眼下稳固根基的关键。”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我要的,不仅是一个兵营,更是一个能支撑我们争霸天下的坚实基地。从今日起,河内,要换一番新气象!”
袁绍的“河内新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融合了现代管理思维与古代实际情况的系统改革。他召集核心文武,连续数日闭门商议,最终推出了影响深远的“新政三策”。
第一策,屯田安民,以工代赈。
此策由袁绍提出核心理念,荀攸负责完善细则并主导执行。他充分利用了袁绍“司隶校尉”和袁氏的名望,发布安民告示,宣布三项举措:
其一,招募流民与无地农民,在黄河沿岸及郡内荒芜之地实行军屯与民屯。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并派兵保护,所产粮食,官民按比例分成。此令一出,大量颠沛流离的百姓看到了生机,报名者络绎不绝。
其二,以“工代赈”,组织壮劳力兴修水利,整饬道路、加固城防。参与劳作之人,每日可获得足以养家糊口的粮食,而非单纯施舍。这既避免了滋生惰性,又快速提升了河内的基础设施水平。
其三,由皇甫嵩出面,整编、吸纳河内原本的郡国兵以及前来投奔的义勇,汰弱留强,纳入颜良、文丑的统辖之下进行严格操练。军纪被反复强调,严禁扰民,违者重处。
第二策,建立医署,普惠军民。
这一策的推行,则主要倚重了华佗与张仲景的威望与仁心。袁绍亲自拜访二位神医,恳切陈情:“乱世之中,人命如草。绍不忍见将士因病减员,百姓因疾丧亲。愿请二位先生主持,设立医署,教授学徒,普惠军民,此乃活人无数之功德,亦是我军战力与民心之保障。”
华佗与张仲景本就有济世之志,见袁绍如此重视医学,大为感动,欣然应允。很快,一座由郡守府支持的医署在城南成立。华佗主导外伤急救与外科,将一些简易的战场救护知识编成手册,教导军中医官;张仲景则专注于伤寒杂病,带领学徒采集草药,研制方剂。医署不仅为军队服务,也定期为百姓义诊,药价极其低廉,甚至对赤贫者免费。此举在短时间内赢得了极大的民心,连周边郡县的百姓都闻风而来。
第三策,兴办学堂,凝聚人心。
此策则由大儒蔡邕挂帅。袁绍深知文化认同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请蔡邕出面,在怀县设立学馆,名为“河北讲武堂”(暂名),实则文武并重。文事由蔡邕亲自授课,讲授经史子集,并整理、抄录从洛阳带出的典籍;武事则定期由皇甫嵩、颜良、文丑等将领,讲授兵法、战阵。袁绍本人也时常前往,与学子们探讨天下大势,灌输自己的理念。这不仅吸引了河内本地的青年才俊,连冀州、并州的一些寒门子弟也慕名而来。
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触及旧有利益格局时,难免有阻力。一些本地豪强对屯田政策阳奉阴违,某些郡吏对新的考核方式(袁绍引入了初步的绩效概念)怨声载道。但在袁绍的强力支持,以及荀攸的灵活手腕、许攸的暗中监察下,这些阻力被迅速化解。颜良、文丑严格约束部下,对胆敢破坏新政、欺压百姓者,无论出身,一律军法处置,树立了新政的权威
新政推行半月后,一个突发状况考验着这套新体系的成色。
这日,袁绍正在与荀攸、许攸商议冀州情报,文丑大步闯入,面带急色:“主公,城外涌来大批流民,约有数千之众,据说是从洛阳方向逃来的,人困马乏,堵塞了官道,与维持秩序的军士发生了些冲突!”
袁绍立刻起身:“走,去看看!”
众人登上城楼,只见城外黑压压一片,尽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百姓,扶老携幼,哀鸿遍野。一些青壮流民因急于入城觅食,与守城士卒发生了推搡,场面一度混乱。
许攸皱眉道:“主公,人数太多,城内粮储有限,若全部放入,恐生乱子。不如驱散……”
荀攸则道:“不可,这些都是大汉子民,若强行驱散,任其自生自灭,与董卓何异?且于主公声望有损。”
袁绍目光扫过城下那些绝望的面孔,心中已有决断。他下令:“开西门空地,设立临时粥棚!命华佗、张仲景先生即刻带医署人手前往,救治病患!文丑,带你的人维持秩序,按家庭登记造册,青壮者询问是否愿参与屯田或工役,老弱者另行安置,不得欺凌!”
命令一道道传下,高效运转的新政体系立刻展现出威力。粥棚迅速搭起,热气腾腾的粟米粥让流民的骚动平息下来。医署的学徒们在华佗指挥下,穿梭于人群中,处理伤病。荀攸派出的文吏则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登记。
就在这时,流民中一阵骚动,一个老者因体力不支倒地,家人哭喊起来。华佗立刻带人上前施救。另一边,几个半大的孩子饿得直哭,负责分发粥食的士兵见状,默默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了他们。这些细节,被城上城下的许多人都看在眼里。
忽然,流民中有人认出了城楼上的袁绍,高呼道:“是袁司隶!是诛杀宦官的袁青天!”刹那间,数千流民如同找到了主心骨,纷纷跪倒在地,叩首不止,感激之声此起彼伏。
“袁青天活命之恩啊!”
“愿为袁公效死!”
声浪汇聚,直冲云霄。颜良、文丑等将领看着这一幕,胸中豪气顿生。荀攸抚须微笑,看向袁绍的目光充满钦佩。许攸也收起了之前的疑虑,暗自点头。
袁绍站在城头,感受着那澎湃的民心,心中亦难免激荡。他上前一步,运足中气,声音清晰地传遍四方:“诸位乡亲请起!绍既至此,必不使河内百姓流离失所!凡愿留下者,皆有田可耕,有工可做,有医可治!袁绍在此立誓,必与诸位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再造家园!”
回应他的,是更加山呼海啸般的感恩与拥戴。
当晚,郡守府内。
荀攸将一份统计呈上:“主公,今日登记流民三千七百余人,其中可用青壮近千,已妥善安置。民心归附,胜过十万雄兵。”
袁绍接过简报,脸上露出了抵达河内后最为舒展的笑容。他走到那幅巨大的河北地图前,手指轻轻点在“河内”之上,那里,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实。
“根基已立,新风已起。”他轻声自语,随即转头,目光炯炯地看向荀攸与许攸,“接下来,该让冀州的韩馥,好好感受一下,这来自河内的‘新风’,是何等滋味了。”
河内的这一系列举措,如同投入死水潭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悄然向四周扩散。一个稳固、充满活力的后方基地,已然成型。袁绍的河北棋局,落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子。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