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帝的朱笔,最终没有落在议会那份《关于皇家用度及重大典礼资源调用程序之建议书》上。他没有批复,也没有驳回,而是选择了留中不发。同时,司礼监派往龙江宝船厂的中官,其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强硬征用,转变为“协商借用”。
一场看似即将爆发的激烈冲突,陡然降温,转入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暗流涌动状态。
这并非一方压倒性的胜利,而是一种双方都心照不宣的妥协。
皇帝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暂时回避了与议会和内阁的正面决裂,保全了颜面,但也未能否定议会提出的“程序”原则。他似乎在观察,也在等待。
议会方面,林川等人也深知,在皇权依然占据绝对法统地位的当下,逼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见皇帝态度软化,他们也顺势而为。周奎、顾炎成等人不再于朝会上高声疾呼,而是转向更为务实的层面。
他们与内阁几位大学士进行了多次闭门磋商。经过艰难谈判,最终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临时协议”:内府监局可“暂借”龙江宝船厂部分闲置库房和少量非核心工匠,以及一部分替代性木材(而非战略储备的南洋硬木),用于祭天仪仗中非核心部件的制作。所需费用,仍由内帑支出,但需向户部报备数额及用途明细。
这个结果,距离皇帝中旨的要求相去甚远,也并非议会理想中的完全“程序化”,但它毕竟将皇帝的权力行使,拉回了一个“协商”和“有一定透明度”的轨道,避免了最坏情况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一个先例:即便是皇帝,其动用资源的行为,也开始受到某种无形的制约和审视。
“此乃无奈之下的寸进。”顾炎成在议会内部总结时,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也有一丝欣慰,“然,寸进亦为进。至少,我们让陛下和所有人都看到了,《约法》并非一纸空文。皇权,亦非无所不能。”
然而,旧势力的反扑并未因这一次的妥协而停止,反而变得更加隐蔽和刁钻。
数日后,一份由都察院十三道御史联名弹劾的奏章,被直接送到了通政司。弹劾的对象,并非林川、周奎等核心人物,而是议会中一位颇为活跃、以言辞犀利着称的年轻议员——陈子龙(注:借用明末同名历史人物,此处为虚构角色)。
弹劾的罪名,并非议政本身,而是“品行不端”。奏章中言之凿凿,称陈子龙在老家松江府,纵容其家族倚仗其议员身份,与地方商贾勾结,低价兼并桑田数百亩,致使数十户蚕农流离失所。并附有“苦主”联名按押的状纸抄本。
此事在南京官场迅速传开,引起了轩然大波。
李守俊等人趁机在朝会上发难:“陛下!议会代表,本应为民请命,清正廉明!今有议员陈子龙,假公济私,鱼肉乡里,此风绝不可长!臣请陛下下旨,彻查此事,若情况属实,必将陈子龙革职拿问,以儆效尤!亦可见议会内部,藏污纳垢,需大力整饬!”
这一招极其狠辣。它避开了直接攻击议会制度或《约法》,而是从议员个人道德入手。若陈子龙果真有问题,则议会声誉将遭受重创,革新派将陷入被动;若查无实据,也可污名化议员,打击议会公信力。而且,此事涉及地方土地兼并,极其敏感,很容易挑起更广泛的社会矛盾。
压力瞬间来到了议会这边。
按照旧制,官员被弹劾,通常由皇帝下旨,交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但陈子龙的身份是议员,是否依然适用此程序?还是应由议会自行调查处理?
议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为避嫌且显示公正,应接受三法司调查;也有人坚持,议员享有议事特权,其资格审查和纪律约束,应由议会根据《议会章程》自行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这是维护议会独立性和权威的关键。
“此事关乎议会存亡之信誉,亦关乎《约法》所赋予我等之权利。”林川在议会核心会议上定调,“绝不能将调查权轻易交出。必须由议会自行组织独立、公正的调查,并公开过程与结果。”
在他的支持下,议会顶住压力,依据《议会章程》中关于议员纪律的条款,迅速成立了“议员资格审查与纪律特别调查委员会”,由不同派系的议员共同组成,并邀请都察院派员作为观察员列席,以示透明。
调查委员会派出精干人员,星夜兼程赶往松江府。他们并未轻信弹劾奏章中的一面之词,而是广泛走访当地官府、乡绅、以及涉事的蚕农。调查过程异常艰难,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既有想借机巴结朝廷大员的,也有受真正利益受损者鼓动的,更有想趁机搅混水的。
经过近一个月的细致查证,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陈子龙家族确实在购置桑田,但并非“低价兼并”,而是通过相对公道的市场交易,且大部分蚕农在出售土地后,被陈家招募为桑园雇工,生活反而较之前更为稳定。所谓的“苦主联名状”,系由当地一名与陈家素有嫌隙的乡绅暗中操纵,威逼利诱部分不明真相或对现状不满的蚕农所签。
调查委员会将全部人证、物证及详细报告带回南京,在议会进行了公开质询。陈子龙本人也就此事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自辩。最终,调查委员会以绝对多数票认定:弹劾陈子龙“纵容家族兼并土地、鱼肉乡里”的罪名不成立。
议会将调查结果正式行文通报内阁、都察院及皇帝。同时,《大明公报》也详细报道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及调查过程。
真相大白,舆论反转。原本对议会抱有疑虑的士民,见其能够不偏不倚地调查自身成员,且过程公开透明,反而增强了对议会的信任。李守俊等人的此次攻击,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议会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证明了其具备一定的自我净化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陈子龙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考验着新生议会的韧性和智慧。最终,议会凭借初步建立的规则和程序,艰难地度过了这次信任危机。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旧势力的反扑绝不会就此停止。妥协是暂时的,博弈是长期的。皇权与法权的边界依然模糊,议会自身的建设也远未完善。在制度复兴的漫漫长路上,还有更多的暗礁与风浪,在等待着这艘刚刚启航的巨轮。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