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北军”的旗号在野狐峪悄然树起,内部的整合与建设如火如荼,但外部的风浪并未停息,反而因这面新出现的旗帜,变得更加汹涌。
巴彦在初步稳定后方、驱离高迎贵部后,并未立刻发动报复性进攻。前次的失败让他变得谨慎。他一方面加紧搜集关于“定北军”和林川的情报,另一方面,则向更上层的清军统帅,乃至北京方面,汇报了这股“盘踞陕北山区、拥有奇异火器、战术刁钻”的明军残余势力,请求更多的重视和可能的支援。
与此同时,周遇吉山寨的态度也愈发微妙。孟头领依旧会带队与杨把总协同防御一线天等要隘,双方士兵在共同执勤中甚至能开些生硬的玩笑。但在更高层面,关于物资交换、情报共享的谈判,却变得比以前更加艰难。苏先生提出的条件往往带着一种隐晦的试探,似乎想摸清“定北军”的底细和底线。
“他们是在担心我们坐大。”吴秀才在又一次不太顺利的谈判后,对林川叹息道,“周将军是忠义之人,但他麾下并非铁板一块,亦有其考量。我等如今自立旗号,在他们眼中,恐已非单纯盟友了。”
林川默然。他理解周遇吉的处境,乱世之中,忠诚与利益往往交织难分。他下令,与周遇吉部的交往,务必保持尊重与合作,但在核心利益,如军工技术、兵力指挥权上,绝不退让。
更大的波澜来自更广阔的区域。随着清军细作和往来商队的传播,“野狐峪大败巴彦”、“定北军”的名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逐渐向四周扩散。一些原本在清军与各路义军、溃兵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小股势力、山寨,甚至零星的士绅坞堡,都开始悄悄关注这个突然崛起的名字。
有人派来密使,言辞恳切,希望结盟,共抗清虏。
有人则持观望态度,想看看这“定北军”能否在清军下次报复中存活下来。
更有甚者,暗中向清军或周遇吉部传递消息,试图借此牟利或讨好。
野狐峪,这个原本隐秘的山谷,仿佛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各方势力目光交汇的焦点。
“我们现在就像站在风眼里,”林川对核心层说道,“外面狂风暴雨,我们这里暂时平静,但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格外小心。一步踏错,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他加强了峪内的戒备,尤其是对陌生面孔的盘查。孙小眼的夜不收和王老蔫的锐士营,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要防范清军,也要警惕其他不明势力的窥探。
与此同时,他并未因外界的关注而改变自己的步调。匠作营的炉火依旧日夜不息,峪学的读书声依旧朗朗,“定北军”的操练也愈发严苛。他深知,名声和关注都是虚的,唯有自身实实在在的力量,才是立身之本。
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林川仿佛一个沉稳的舵手,驾驭着“定北军”这艘刚刚启航、却已引人注目的小船,小心翼翼地避开暗礁,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行。风眼之中,短暂的平静下,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