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Gdc的恶意收购,如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风暴。虽然“何记”这艘巨轮凭借坚固的船体和全体船员的同舟共济得以保全,但风暴过后,何晓站在指挥塔上,眺望的已不再是暂时的风平浪静,而是远方更加幽深、暗流涌动的“深水区”。这场资本博弈的胜利,并未带来丝毫轻松,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何记”所置身的这片商业海域,其深度和复杂性远超想象。企业发展的竞争,早已超越了产品、市场、资本等传统维度,深入到了全球治理规则、地缘政治、技术伦理、文化认同等更为基础和关键的层面。
“庖丁解牛”运营体系的初步成功,证明了精细化、韧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但何晓深知,这套内功心法,若要应对“深水区”的挑战,还需进一步淬炼升级,尤其是要锻造出能在全球范围内协同作战、并抵御系统性风险的“深海作业”能力。他将目光投向了“何记”全球网络的“神经中枢”与“血液循环系统”——供应链与数据链。
1. 供应链的“深海网”计划
过去的全球化供应链,追求的是效率与成本最优,但Gdc的狙击和疫情等黑天鹅事件暴露了其脆弱性。何晓提出,必须将“何记”的供应链,从一棵“参天大树”(主干依赖性强)改造为一张“坚韧的深海渔网”(多点互联、弹性抗压)。
? 多极布局,区域自治:他力排众议,否决了在东南亚建立单一超大中央厨房的方案,转而支持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分别建设三个中等规模、功能互补的区域中心。每个中心具备处理本地特色食材和生产核心产品的能力,既能服务本区域,又能在某个中心出问题时相互备份。这在短期内增加了投资和管理成本,却极大地提升了供应链的韧性。
? 技术赋能,透明到底:他要求“供应链科技公司”加速部署区块链溯源系统,不仅覆盖食材,更延伸到包装材料、能源消耗乃至物流环节的碳排放。目标是实现从一颗花椒的产地到一盘麻婆豆腐上桌的全程、不可篡改的数据记录。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更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的未雨绸缪。
? 利益捆绑,命运与共:对于核心食材的顶级供应商,何晓推动从简单的采购关系,升级为“战略共生体”。通过交叉持股、共同研发、利润分成等模式,将双方利益深度绑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共同应对市场波动和外部风险。
2. 数据链的“护城河”工程
“何记大脑”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消费习惯和运营数据,这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也成了最危险的“阿喀琉斯之踵”。何晓清醒地看到,数据安全与合规,是未来企业生存的底线。
? 合规先行,全球适配:他组建了由顶尖律师和数据专家组成的“全球合规办公室”,任务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研究并确保“何记”在全球各运营地的数据实践,完全符合当地最严格的法规(如欧盟的GdpR、美国的ccpA、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所有新业务上线,数据合规性拥有一票否决权。
? 数据自治,主权维护:在“何记云”的架构上,推行“数据本地化”策略。在主要市场(如中国、欧盟)建立本地数据中心,确保该区域用户数据存储在本地,接受本地法律管辖。这看似增加了复杂度,却有效规避了因数据跨境流动引发的政治和法律风险。
? 伦理框架,负责任的AI:为“何记大脑”的算法应用设立明确的伦理委员会和审查机制。严禁“大数据杀熟”,限制用户画像的过度使用,确保算法推荐服务于提升用户体验和健康饮食,而非仅仅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何晓在内部强调:“我们要做用数据做好菜的厨师,而不是用算法算计客人的赌徒。”
然而,就在何晓潜心构建“深海”能力时,一场源自最基础、也最敏感的“食材主权”问题的风暴,骤然降临。
一家有西方背景的NGo发布报告,指责“何记”在海外扩张中,因其对中餐核心调味品(如特定产地的酱油、醋、豆瓣酱)的大规模、标准化采购,无形中挤压了当地传统小作坊的生存空间,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承中断。报告巧妙地将商业行为上升到“文化侵蚀”和“新殖民主义”的高度,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几乎同时,某西方主流媒体刊发深度报道,以“何记”在非洲投资建设辣椒种植基地为例,质疑其“农业合作”模式是否实质上是“土地掠夺”,并影射其与当地精英阶层关系暧昧。
这两记组合拳,极其阴毒。它攻击的不是“何记”的产品质量或商业道德,而是其作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背后的“政治正确性”和“文化合法性”。这已远超商业公关范畴,触及了极为敏感的地缘政治和文明冲突神经。
危机袭来,“何记”内部一度陷入困惑。 传统的辟谣和澄清,在这种涉及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指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何晓再次展现了其超越商业的格局与定力。他迅速召集了包括欧阳文山、张律师、以及新成立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球运营委员会”成员在内的核心智囊团,制定了“破立结合、价值升维”的应对策略。
“破”:精准反击,瓦解指控。
? 针对“文化侵蚀”论,何晓亲自出面,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专家、独立美食历史学家,共同召开线上发布会。他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何记”在海外始终坚持“本地化”策略,大量雇佣本地厨师,采购本地食材,其推广的是“中餐烹饪技艺”而非“中餐口味垄断”。他宣布启动“中华饮食非遗保护基金”,专项用于支持海外中餐从业者的技艺传承,并资助对当地濒危饮食文化的记录与研究。
? 针对“土地掠夺”指控,“何记”主动公开了其在非洲项目的全部合作细节:土地是通过正规渠道向当地政府租赁,雇佣了超过90%的本地员工,培训了数千名农民种植技术,并承诺将利润的固定比例反哺当地社区建设。何晓还出人意料地宣布,将邀请独立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全周期社会影响评估,并向公众公开结果。
“立”:价值引领,重塑叙事。
何晓意识到,不能总被动防守,必须掌握话语权。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原定于次年举行的“何记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提前并升级为首届“世界饮食文明对话论坛”。
? 主题升维:论坛主题定为“和而不同:舌尖上的文明互鉴”。不再局限于商业合作,而是聚焦于饮食文化如何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
? 嘉宾多元:邀请名单上不仅有各国政商领袖,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人类学家、生态学家、伦理哲学家。
? 内容深化:设置“气候变化与饮食适应”、“科技时代的味道传承”、“饮食伦理与全球公平”等前沿议题。何晓将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何记”对于“负责任全球化”的理解和实践——即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区繁荣、守护地球健康的责任。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在惊涛骇浪中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瞬间改变了舆论的势能。
“何记”不再是被动的辩解者,而是主动的议题设置者和价值倡导者。其展现出的开放、包容、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的尊重和理解。尽管质疑声并未完全消失,但“何记”成功地将其拉回到了一个可以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并为自己树立了“全球化企业公民”的正面形象。
论坛筹备期间,何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天深夜,他再次来到父亲何雨柱的博物馆。何雨柱正在修复一件清代的外销瓷餐盘,上面绘着中西合璧的纹样。
“爸,办这个论坛,有人说我哗众取宠,不自量力。”何晓摩挲着另一件瓷器,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
何雨柱没有抬头,专注着手上的活儿,缓缓道:“请客吃饭,不怕场面大,就怕菜不对味。你这桌‘席’,食材(议题)是顶好的,厨子(嘉宾)也请的是名角,关键是你这‘高汤’(主旨)吊得够不够厚,能不能压住场子。”
他放下工具,看着儿子:“咱们做菜,讲究‘无味使之入,有味使之出’。办这论坛也一样,别光想着给自己辩白(入),要想着能端出什么让大家吃了都说好、还能长见识的‘硬菜’(出)。让人家觉得,来了这一趟,值。”
父亲的话,让何晓豁然开朗。他不再纠结于外界的评价,而是全身心投入论坛内容的打磨,力求每一场讨论都能触及本质,引发深思。
首届“世界饮食文明对话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成为了当年全球舆论界的一大盛事。 何晓的主旨演讲,以“一碗面的世界”为题,从“何记”一碗炸酱面的全球之旅,谈到饮食背后的文化迁移、技术融合、伦理思考,情真意切,格局宏大,引发了强烈共鸣。论坛本身,也成为了“何记”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经此一役,“何记”不仅成功化解了危机,更将其品牌形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餐饮企业,更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这为其在“深水区”的航行,赢得了宝贵的道义优势和战略纵深。
风雨过后,何晓站在论坛会场外的露台上,望着维多利亚港的万家灯火。他深知,前方的海水只会更深,暗流更为复杂。但他也更加坚定,“何记”这艘船,必须也必将依靠内在的“深海作业”能力和面向未来的价值引领,继续向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探索前行。真正的远航,从来都是与深不可测的大洋为伴。
喜欢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