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计划”历经全球疫情这场极限压力测试,非但没有熄灭,反而如同淬火后的精钢,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何晓在危机中展现出的果决领导力、对“新火”战略的坚定执行,以及“何记”在风暴中逆势增长的表现,彻底征服了内外部所有观望者和质疑者。董事会全票通过对“新火计划”的追加投资,资本市场用持续攀升的股价投下了信任票。“何记”这艘巨轮,在何晓这位新船长的指挥下,不仅稳住了舵盘,更凭借新生的“火种”为引擎,驶入了增长的新蓝海。
然而,真正的挑战,往往隐藏在成功的峰顶之下。 随着“新火”之势渐成燎原,新的、更深层次的矛盾与考验,也开始浮出水面。
首当其冲的,是“新火”与“老根”的融合之痛。
“中环智慧店”的成功,让“何记科技”团队士气大振,推进技术革新的步伐愈发迅猛。他们开始将经过验证的智能烹饪系统、AI点餐推荐、无人配送方案,向全球其他门店快速复制推广。然而,这一次,他们遇到了比香港本土更强大的阻力。
在东京银座店,几位跟随“何记”打拼二十多年的日籍老师傅,对总部强制推广的智能炒锅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机器炒出的菜“没有灵魂”,是对他们毕生所学的亵渎,甚至联合向区域总经理提交了联名信,以辞职相威胁。在伦敦,习惯了传统服务流程的资深经理,对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不屑一顾,认为它破坏了高端餐饮应有的“神秘感”和“人性化”。
更棘手的是内部资源的争夺。为了支撑“新火计划”的巨额研发和市场投入,cFo不得不收紧了对传统酒楼业务线的预算审批。一些老牌门店的装修更新、设备维护申请被暂缓,引发了传统业务团队的不满,认为公司“喜新厌旧”,忽略了立下汗马功劳的“基本盘”。
矛盾在一次全球视频会议上爆发。一位德高望重的欧洲区总裁,在汇报业绩时,话里有话地表示:“……我们理解总部推动创新的决心,但也希望公司不要忘记,是谁用一口口锅、一勺勺汤,为‘何记’打下了今天的江山。现在把所有资源都投向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云’和‘数据’,是否有些本末倒置?”
会场气氛瞬间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屏幕中央的何晓。
何晓没有立刻反驳,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屏幕上每一张面孔,有期待,有担忧,也有不服。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企业转型期必然经历的阵痛,是新旧动能转换必须跨越的鸿沟。处理不好,不仅会挫伤老臣子的心,更可能导致企业文化的撕裂。
他没有选择强硬压服,而是启动了一场名为“寻根与共生”的深度沟通行动。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核心团队,进行了一次“溯源之旅”。他们没有去科技公司或创新工场,而是飞赴各地,重访“何记”起家的老店,邀请退休的老师傅们座谈,聆听他们讲述创业初期的艰辛与坚持。何晓亲自为老师傅们泡茶,诚恳地请教传统技艺的精髓,并坦言新技术推广中遇到的困惑,请老师傅们“把脉”。
在东京,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守在银座店的后厨,观看老师傅们操作,并不厌其烦地演示智能炒锅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火候和时间,来“学习”和“复现”老师傅的独门手法。他没有强调效率提升多少,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技术将老师傅宝贵的经验“固化”下来,避免因人员流动而失传。他承诺,智能系统将是辅助,而非取代,核心宴席和招牌菜,依然由老师傅亲手制作或监制。
在伦敦,他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盲测会”,邀请挑剔的老主顾和美食评论家,分别品尝由AI推荐和由经理推荐的套餐。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AI推荐因其对顾客历史偏好的精准把握,获得了更高的满意度。何晓借此向管理团队阐明,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理解顾客、提升服务的“超级助手”,目的是为了提供更贴心、而非更疏远的体验。
同时,他调整了资源分配策略,设立“传统业务焕新基金”,专门用于支持老店升级和老师傅技艺传承项目,并明确表示,“新火”与“老根”不是取舍关系,而是“双轮驱动”,传统业务是“压舱石”,创新业务是“发动机”,缺一不可。
何晓的诚恳与智慧,逐渐消融了坚冰。 老师傅们看到公司对他们价值的尊重,开始尝试接纳新技术,甚至主动提出改进建议。传统业务团队也意识到,创新并非敌人,而是让老树发新枝的契机。
然而,刚刚安抚了内部,“新火”的光芒便引来了外部更强大的掠食者。
一家名为“味觉纪元”的硅谷科技公司,挟着巨额资本和颠覆性的“个性化营养合成”技术,高调宣布进军全球餐饮市场。他们宣称其技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代谢和实时健康数据,“打印”出完全定制化的食物,彻底改变人类的饮食方式。资本市场为之疯狂,“味觉纪元”估值迅速突破千亿美金,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挖角顶级食品科学家和厨师,其创始人更是在媒体上公开宣称“传统烹饪即将成为历史”。
这股来自技术层面的“降维打击”,其威胁远超“食鲜道”等传统竞争对手。它直接挑战了“何记”赖以生存的根基——对“锅气”、“手艺”和“自然味道”的信仰。一时间,“‘何记’是否会被时代淘汰?”的质疑声四起。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何晓没有自乱阵脚。他再次深夜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这一次,他没有寻求具体答案,而是想听听父亲的态度。
电话那头,何雨柱听完儿子的描述,沉默良久,然后笑了起来,笑声爽朗而带着一丝不屑:“我当是什么厉害玩意儿!搞了半天,是想让人人都吃‘药丸子’啊?晓儿,你记住,人吃饭,吃的是味道,是热气,是人情世故!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那口烟火气!机器能合成营养,能合成出你妈给你做的那碗手擀面的味儿吗?能合成出年夜饭桌上那份团圆的热闹吗?”
父亲的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驱散了何晓心头的迷雾。他豁然开朗:技术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而非取代人性。“味觉纪元”追求的是极致的“个体理性”,而“何记”守护的,是温暖的“群体情感”和“文化体验”。 这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甚至可以互补。
何晓迅速制定了“以我为主,融合创新”的应对策略:
1. 坚守核心价值,强化情感连接:他加大投入“何记生活”平台的社区运营和线下体验活动,突出“分享”、“团圆”、“传承”的情感标签。推出“家宴记忆”计划,鼓励用户上传家族食谱和故事,将“何记”与每个家庭的情感记忆深度绑定。
2. 主动拥抱技术,实现差异化赋能:他指示“何记科技”团队,不与“味觉纪元”在“合成”赛道上硬拼,而是专注于将大数据和AI技术用于优化传统烹饪体验。例如,开发能辅助家庭用户还原“何记”招牌菜的智能厨具;利用AR\/VR技术,让用户远程体验“大师厨房”;甚至探索与“味觉纪元”合作,将其个性化营养数据作为“何记”健康菜品的研发参考,实现“美味”与“健康”的更高层次结合。
3. 升维品牌叙事,抢占道德制高点:欧阳文山团队发动一系列公关活动,邀请文化学者、社会学家、美食家探讨“科技时代的饮食伦理”,强调“慢食”、“真味”和“饮食社交”的价值,将“何记”定位为“科技洪流中的人文守护者”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效果显着。 市场逐渐认识到,“味觉纪元”代表的是未来的某种可能性,而“何记”提供的是当下不可或缺的情感慰藉和文化归属。两者并非你死我活,而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何记”的业绩和股价,在短暂的波动后,重新走强。
深夜,何晓再次独自登上太平山顶。 脚下是依旧璀璨的香江夜景,但他的心境已大不相同。他经历了内部融合的阵痛,抵御了外部颠覆的冲击,此刻的他,更加沉稳、自信,对“何记”的未来之路看得更加清晰。
他拨通父亲的视频电话,画面中,何雨柱正在四合院博物馆的院子里,悠闲地打着太极。
“爸,没事了。风浪暂时过去了。”何晓微笑着说。
何雨柱收势,拿起旁边的毛巾擦了擦汗,看着镜头里的儿子,眼中满是欣慰和骄傲:“嗯,你这船,越开越稳了。记住,甭管外面刮什么风,咱们锅里这捧火,这口正气,不能散。”
挂了电话,何晓极目远眺,海天一色,波澜壮阔。他知道,“新火”已然燎原,但守护和传递这火的使命,永远在路上。未来的航程,必将与更多的风浪不期而遇,但他已无所畏惧。
因为,火种在手,灯塔在心,前路有光。
喜欢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