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者冲了进来,步子又快又稳。
他身后跟着方胜利和丁玉,两人脸上全是苦笑。
来人正是邹怀仁,邹老。
“栋梁”班的学生“呼啦”一下全站直了,大气都不敢出。
“邹……邹教授……”李向阳结结巴巴地喊了一声。
邹老看都没看他,目光在人群里一扫,直接对张勤说道:“你!出来!”
张勤叹了口气,还是平静地走了出去。
“邹老。”
邹老上下打量她,看到她苍白的脸和满眼的血丝,眉头皱了一下,但语气还是很冲。
“长本事了!拿了机密资料,就想关起门来自己搞?你们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老家伙?!”
“我不是……”张勤想解释。
“你不是什么?”邹老一瞪眼,“吴承顺都跟我说了!京市专人送来的绝密文件!怎么,怕我们老了,脑子跟不上,拖你们后腿?”
吴校长在旁边听得直擦汗。
“邹老,您消消气,孩子们不是这个意思……”
“你闭嘴!”邹老回头就是一句,“你这个校长怎么当的?这么大的事,就由着他们胡来?出了问题谁负责?!”
吴校长被怼得说不出话。
张勤深吸一口气。
“邹老,您跟我来。”
她没再解释,转身就朝走廊尽头那间备用教室走去。
邹老愣了一下,哼了一声,迈步跟上。
吴校长、方胜利、丁玉和二十四个学生,也都屏着呼吸跟在后面。
“吱呀——”
张勤推开门。
门一开,邹怀仁看见里面的景象,脚步一下就停住了。
三块巨大的黑板,从上到下,写满了公式、模型和推导过程。
空气里全是粉笔灰的味道。
讲台上,散落着一堆俄文和英文文献。
邹老没说话,一步步走到黑板前。
他从第一个公式看起,一行一行,看得极慢。
他眉头越皱越紧。
当他看到那个被红圈标出的应力模型时,呼吸猛地一滞。
“这些混账!又埋了那么多雷在里面!!”
他攥紧拳头,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可当他的视线移到旁边的第二块黑板时,整个人僵住了。
脸上的怒气瞬间消失,嘴巴微微张开,眼睛瞪得滚圆。
反向推导,拓扑学降维,更高维度的晶相结构重建。
这个丫头,不仅没掉进陷阱,还把陷阱当成了路标,硬是从死路里劈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第三块黑板上。
那上面,只有一个全新的化学分子式,和四个大字。
“动态平衡晶相!”
邹老就那么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许久。
邹老缓缓转过身,看着张勤,眼神复杂。
“生命合金……”
他用很轻的声音,说出这四个字。
张勤点了点头。
邹老闭上眼,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再睁开眼,他眼里全是光,透着一股压不住的激动。
“开会!”
“所有人,到大教室去!”
“把你的推导过程,完完整整,给我讲一遍!”
————————
主楼九层的大教室里。
邹老、吴校长、方胜利、丁玉,坐在第一排。
二十四个“栋梁”班的学生,坐在后面,一个个腰杆笔直。
张勤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根教鞭。
“我的所有思路,都源于这份资料。”
她指了指桌上的文件。
“这份苏联文献,提出了一个设想——‘变相镍基高温合金’,理论上可以通过相变,实现自我修复。”
“但是!”
她话锋一转,教鞭重重一点黑板上的陷阱模型。
“他们在最核心的晶格稳定模型上,动了手脚。任何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最终得到的,只会是废品。”
“一个科学焦土陷阱。”
邹老点了点头,脸色阴沉。
“另一份西方报告,思路保守,想用‘晶界钉扎’技术锁死材料内部缺陷。这条路能走,但上限很低,满足不了我们的战略需求。”
张勤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
“他们都错了!”
“缺陷,不应该是被锁死或被动修复的东西!它可以成为材料自身的一部分,甚至是强化的力量!”
“我的思路,是‘共生’!建立一种‘动态平衡晶相结构’!”
“当材料受力产生裂痕时,应力会成为催化剂,激发一种全新的、更高强度的强化相,在裂痕处析出、生长,填补并强化受损区域!”
“它不是在受伤后‘愈合’。”
“它是在战斗中‘进化’!”
“我叫它,生命合金。”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邹老的手,在微微发抖。
“理论上……可行。”他声音沙哑地开口,“但是,张勤,你想过没有,要实现这种动态平衡,对材料纯净度,对冶炼过程的温控、压力控制,要求有多高?”
“我们现有的设备,根本做不到!”
这个问题一出,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刚才还兴奋的学生全都蔫了。
是啊。
理论再完美,做不出来,就是废纸。
李向阳的脸一下白了。
他去过钢厂,他最清楚,厂里那些高炉,能保证不出事故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精确控制。
“邹老说得对。”
张勤平静地点头,显然早就想到了。
“d省第一钢铁厂的设备太落后了。用那种高炉,我们连最基础的实验样品都炼不出来。”
“所以在炼钢之前,得先解决工具问题。”
“我们需要一台全新的、高精度的冶炼炉。”
邹老叹了口气,靠在椅背上。
“电弧炉。”他缓缓说道。“只有超高功率电弧炉,才能提供我们需要的纯净环境和精确温控。但是……”
他看着学生们。
“这个项目,不可能一蹴而就,你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最先进的电弧炉技术,在日本。我们可以买,但价格是天价,而且核心的控制系统和电极材料,人家绝对卡我们脖子。”
“买来的东西,不安全,随时会爆炸。”
“我们自己从零开始研究,设计、材料、加工、调试……乐观估计,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拿出第一台实验样机。”
半年!
学生们的心又凉了半截。
然而,张勤的脑子开始记忆翻涌了起来。
电弧炉?
1982年?
想起来了!上辈子,国内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超高功率电弧炉,好像是1985年才从国外引进的!
整整三年的时间差!
如果……
如果能在这三年里,把这东西给搞出来,不光是给项目铺平了道路,更是给国家省下了一大笔宝贵的外汇!还能抢占技术高地!
她的脑海里,初中化学课本里炼铁的高炉反应三步走,和高中电化学里电解熔融氯化钠的原理,疯狂地碰撞、融合!
一个更大胆,更疯狂的想法,在她心中瞬间成型!
谁说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搞电弧炉?
为什么不能弯道超车?!
她抬起头“邹老,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半年。我们也不需要完全照搬日本人的技术路线。”
“我有另一个方案。”
“将高炉炼铁的还原反应,与高温电解的纯化原理相结合,设计一种全新的‘电解还原一体化’冶炼炉。”
“它不仅能解决纯净度的问题,还能大幅降低能耗。”
“给我两个月。”
“我能把完整的,可用于生产的图纸,拿出来。”
喜欢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