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次进山的丰厚收获,让张家后院彻底变了样。原本还算宽敞的院子,如今被划分成了几个区域,用粗木桩和结实的铁丝网隔开,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野生动物园。
最显眼的当属鹿圈。那头神骏的梅花鹿王已然适应了圈养生活,每日昂首阔步,巡视着自己的领地,新生的鹿茸(草角)日渐粗壮,嫩生生、毛茸茸的,散发着独特的腥香。几头母鹿和半大的鹿羔性情温顺许多,见到人来投喂新鲜的柞树叶或豆渣饼,会小心翼翼地凑过来。张西龙特意在鹿圈一角搭了个简陋的遮阳棚,供它们躲避风雨日晒。
旁边的岩羊圈里,三只羊羔早已褪去绒羽,换上了一身厚实卷曲的灰褐色毛发,个头蹿了一大截。这些天生属于峭壁的精灵,即便在圈养中也不改本性,时常在圈里设置的几块大石头上灵活地跳跃、顶角,发出“咩咩”的清脆叫声,给院子增添了不少生气。
最里侧的牛栏则显得格外坚固,用的都是碗口粗的原木。那头野牛犊子如今体型已经超过了不少成年家牛,肩背宽阔,肌肉贲张,四蹄如同铁锤,浑身黑褐色的毛发油光发亮。它野性难驯,时常烦躁地用犄角冲撞围栏,发出沉闷的“咚咚”声,鼻孔喷着粗气。只有张西龙亲自提着加了盐的豆饼过来时,它才会稍微安静片刻,但那双铜铃大眼里依旧闪烁着警惕和桀骜。
再加上之前活捉的几只半大野猪崽在另一个圈里哼哼唧唧,后院可谓是“百兽齐聚”,叫声此起彼伏,气味也颇为“浓郁”。王梅红起初还有些抱怨,嫌味道大,收拾起来麻烦,但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家当”,想到它们代表的价值,也就乐呵呵地接受了,每日帮着割草、拌料,忙得不亦乐乎。
林爱凤身子日渐沉重,不便过多劳累,便常常坐在院里的马扎上,一边做着小孩衣服,一边笑眯眯地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婉清和婉婷两个小丫头更是把这些动物当成了新奇的大玩具,隔着铁丝网好奇地张望,偶尔大胆地扔进去几片菜叶,引得小鹿和羊羔争抢,便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这生机勃勃的场面,自然也吸引了屯里乡亲们好奇的目光。经常有大人小孩趴在张家院墙外,指着里面议论纷纷。
“瞅瞅!那鹿茸,听说老值钱了!”
“那野牛犊子,真壮实!这要是养大了,得顶多少头家牛啊!”
“西龙这小子是真能耐,别人进山打猎是要命,他进山是往家搬宝贝啊!”
羡慕归羡慕,但大伙儿也都明白,这活儿不是谁都能干的。光是驯养这些野性未除的家伙,就需要极大的勇气、耐心和技巧,更别提前期的捕捉有多凶险了。
外界的议论,张西龙并未放在心上。他清楚,零散的活捉和驯养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将山林养殖发展成一项稳定、可持续的产业,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
这天晚上,吃过晚饭,张西龙将父亲张改成、大哥张西营,以及核心帮手福海、栓柱、铁柱都叫到屋里,围坐在炕桌旁。桌上摊开了一张他根据后山地形粗略绘制的草图。
“爹,大哥,福海叔,栓柱,铁柱。”张西龙神色认真,“咱们后院这些家伙,现在是见着回头钱了。鹿茸、皮子都能卖上好价钱。但这毕竟是在家里,地方小,不是长久之计。我想着,得正儿八经建个像样的养殖场。”
“建养殖场?”张西营有些疑惑,“咱这后院不是挺好吗?”
“地方不够。”张西龙指着草图,“咱们现在只是小打小闹。以后规模大了,鹿群、羊群、牛群都要分圈,还得考虑繁殖。野猪也能圈养繁殖,猪肉、猪皮都是钱。我琢磨着,在后山脚下,靠近溪水的那片缓坡地,划出一块来,建一个正规的养殖场。”
他详细阐述着自己的规划:“场地要足够大,用石头和水泥砌墙基,上面用结实的木栅栏。不同种类的动物分区域圈养,避免互相干扰和打架。鹿圈和羊圈要搭棚子遮风挡雨,地面要垫干土和草,保持干燥。牛圈和猪圈要更坚固,地面最好能硬化一部分,方便清理。靠近溪边,取水也方便,可以挖条小水沟引水进来。”
福海吧嗒着旱烟,眯着眼看着草图,点了点头:“西龙这想法对路。散养在家里不是个事儿,味道大,也不安全。集中到山脚下,地方宽敞,也便于管理。那片地我看了,土质还行,长草也肥,正好可以割了喂它们,能省不少饲料钱。”
张改成老爷子沉吟道:“建场子可是个大工程,要石头、要木头、要人工,投入不小啊。”
“投入不怕,咱们现在有这个底子。”张西龙信心十足,“第一批卖鹿茸和皮子的钱,除了留出家里开销和参园的用度,剩下的都可以投进来。石头后山就有,咱们自己开。木头也不缺,找大队批点砍伐指标,用那些不成材的杂木就行。人工嘛,”他看了看在座的几人,“咱们自己主力,再请屯里几个关系好、肯出力的乡亲帮忙,管饭,开工钱!”
栓柱和铁柱一听,立刻拍着胸脯表态:“西龙哥,你放心,力气活儿包在俺们身上!”
“不光要建场子,”张西龙继续完善着他的蓝图,“还得考虑饲料。光靠割野草和家里的豆渣不够。我寻思着,可以在养殖场旁边,再开几亩地,种上苜蓿或者其他的高产牧草。还可以跟屯里人家订收购,比如红薯藤、玉米秆什么的,咱们花钱买。这样既能保证饲料供应,也能让屯里人多条挣零花钱的路子。”
“这个法子好!”张西营眼睛一亮,“咱屯别的不多,就是玉米秆、豆秸多,往年都烧火了,可惜了的。”
“还有防疫。”张西龙想得很周全,“这么多动物圈在一起,万一闹个病,损失就大了。得定期清理圈舍,撒石灰消毒。我还得去县里兽医站问问,看看有啥预防针能打,或者备点常用的兽药。”
福海赞叹道:“西龙啊,你这脑子是咋长的?想的可真周全!比俺这老猎户只会往山里钻强多了!”
张西龙笑了笑:“都是被逼出来的。咱们不能光指着海里和山里那点现成的,得自己会‘养’,这日子才能越过越稳当,越过越红火。”
他的话语朴实,却充满了力量,描绘出的蓝图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一个养殖场,更是一个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实保障。
说干就干。第二天,张西龙就带着草图去找了支书老马,说明了想要租赁后山脚下那片荒地建设养殖场的想法。有了之前参园租赁的先例,加上张西龙如今在屯里的威望和实实在在的规划,老马支书没多犹豫就答应了,租金依旧象征性地收了一点。
消息传开,屯里再次轰动。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羡慕和议论,不少人家开始主动找上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或者打听收购饲料的具体情况。张西龙来者不拒,挑选了几户家境困难但为人勤快本分的人家,优先请他们来帮工,讲好了工钱和管饭。
很快,后山脚下那片原本荒芜的缓坡地就热闹起来。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嗡嗡的锯木声、汉子们有力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张西龙既是总设计师,又是壮劳力,带着栓柱、铁柱等人,按照规划,清理场地,开挖墙基,搬运石料木材。
张西营负责后勤和物资调配,福海则凭借老经验,指导着圈舍的朝向、通风等细节。就连王梅红和林爱凤(在她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也忙着给工地上的人们烧水、做饭。
整个山海屯,仿佛都被张西龙这股干事创业的劲头带动了起来,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
夕阳下,张西龙站在初具雏形的养殖场工地上,看着忙碌的众人和远处苍翠的山林,心中充满了豪情。追风站在他新搭建的鹰架上,锐利的眼睛扫视着这片即将成为新领地的区域。
山林养殖的宏伟蓝图,正在他手中,一砖一瓦地变为现实。百兽归园,气象一新。而这,仅仅是他宏大事业拼图中的重要一块。
《重生1981:渔火照蛟龙》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重生1981:渔火照蛟龙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重生1981:渔火照蛟龙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