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的期中综合考核进入第三天,气氛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愈发凝重。如果说前两天的体能、武器和战术考核考验的是学员们的“肌肉”和“反射神经”,那么今天的项目,则将直接锤炼他们作为未来指挥官的“大脑”——情报分析考核。
无声的战场
考核地点设在军校的情报分析室内。这里没有硝烟,没有枪声,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铅笔划过地图的细微声响,以及学员们沉重或急促的呼吸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比实弹射击场更加令人窒息。
墙上挂满了各种比例的缅甸及金三角地区地图,桌上堆放着仿真的电台日志、俘虏口供记录、空中侦察照片(模糊且不完整)、当地线人零碎的报告,甚至还有几份缴获的敌军文件残片(经过处理,抹去了关键信息)。所有这些,都只是复印件或仿制品,但足以营造出高度真实的氛围。
主持考核的是情报科的萨隆(thar Lon)中校,一位以冷静、苛刻、眼光毒辣着称的老牌情报军官。他身边还有几位助理教官,负责分发材料、记录时间和观察学员反应。
“你们有四个小时。”萨隆中校的声音平稳而冰冷,没有任何情绪起伏,却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绷紧了神经。“桌上是过去72小时内,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关于对面(指吴登势力)的零星情报。你们的任务是: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判断出敌军在当前阶段(以材料最新时间点为准)的兵力部署大致意图,以及最可能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方案。最终结论需形成书面报告。”
他顿了顿,鹰隼般的目光扫过全场:“记住,情报工作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我要看的不是猜测,而是基于现有信息,最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可能性评估。任何结论都必须有支撑它的信息碎片。开始。”
命令下达,学员们立刻扑向那堆杂乱无章的文件,如同饿狼扑食。时间紧迫,信息浩繁且真伪难辨,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测试。
混乱的信息洪流
陆小龙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急于去翻看每一张纸,而是先快速浏览了所有材料的类型和大致内容,在心里进行了一个粗略的分类:
无线电监听(残缺): 几份截获的短促通讯,使用了简单的代号和暗语,内容零碎,如“山鹰已离巢”、“货物延迟抵达三号站”、“雨季提前,道路泥泞”。
侦察报告(地面): 来自不同侦察小组的观察记录,有的发现某条小路上骡马脚印增多且较新;有的报告某个村庄夜间有不明车辆灯光;有的注意到敌方某个前沿哨所的兵力似乎减少了。
空中照片(模糊): 几张高空拍摄的黑白照片,显示敌军控制区后方的几个地点有车辆集结的模糊迹象,但无法分辨型号和数量。其中一张似乎拍到了一个临时搭建的棚户区,但影像极其模糊。
线人消息(未经证实): 几条来自不同线人的口信,互相矛盾。有的说看到吴登的高级军官出现在前沿;有的则传言吴登本人已离开前线,去向不明;还有的提及“大批药品和绷带”被运往某个方向。
缴获文件(残片): 一张被烧毁只剩一角的物资清单,上面隐约有“柴油”、“7.62mm”等字样和一个模糊的数字;半页士兵家书,抱怨“又要搬家,不知去哪”。
当地居民流言: 记录了一些山民的闲聊,说听到远处有持续不断的“闷雷声”(可能是远程炮火训练?),看到有鸟群异常惊飞。
信息支离破碎,如同一个被打得粉碎的花瓶,散落一地。考核的难点在于,如何从这些碎片中,挑选出有价值的,并拼凑出最接近原貌的图案,同时还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导或无效信息。
梭温的急躁与错误
梭温显得有些急躁。他很快锁定了一条“线人消息”——声称吴登的高级助手“毒蝎”出现在最前沿的勐卯(mong mao)村。他如获至宝,立即以此为核心,开始构建他的推论:吴登高层亲临前线,意味着即将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他开始在报告中重点描述“敌军即将对勐卯方向发动师级规模攻势”的可能性。
然而,陆小龙注意到,其他信息几乎都无法直接支持这个结论。勐卯村方向的侦察报告反而显示异常平静,那条关于“毒蝎”的消息也是孤证,且来源模糊。梭温显然犯了一个常见错误——抓住一个吸引眼球的信息点,然后强行让其他信息去迎合它,忽略了整体逻辑。
陆小龙的抽丝剥茧
陆小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他像一台精密而冷静的机器,开始了他的工作:
地理定位与关联: 他首先铺开最大的战区地图,将每一份情报中提到地点都用彩色图钉标记出来,并用不同颜色的细线标注信息中提到的人员、物资流动方向。很快,地图上出现了一些密集点和流动轨迹。
时间轴梳理: 他在另一张纸上画出一条时间轴,将所有情报按照获取时间(或情报所述事件发生时间)顺序排列。这有助于他发现事件之间的先后关系和变化趋势。
交叉验证与去伪存真: 这是他最擅长的。例如:
多条零星信息(无线电残片、地面侦察、空中照片模糊迹象)都隐约指向敌军控制区纵深的朗科(Long Ke) 地区有异常人员车辆活动。虽然单看每一条都价值不高,但多条独立信息从不同角度指向同一地点,其可靠性大大增加。
关于“吴登去向”的线人消息互相矛盾,他暂时将其列为“不可靠信息”,不予采信。
“大批药品绷带”的线报,结合那张残破物资清单上的“柴油”、“弹药”字样,以及士兵家书中“又要搬家”的抱怨,让他更倾向于判断敌军可能在为一次较大规模的部队调动或转移做准备,而非单纯的进攻或防御。药品和柴油是维持机动的关键物资。
“道路泥泞”的无线电通讯和居民听到的“闷雷声”(可能是炮车在泥泞中艰难移动的噪音?),进一步佐证了机动困难,但也暗示了有机动发生。
逻辑推理与大胆假设: 综合以上,陆小龙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个画面:吴登部队似乎正在将其部分兵力和物资,从目前与SNLA对峙的漫长战线上的某些地段,秘密向后方朗科地区附近集结。
意图为何? 朗科地区并非直接面对SNLA主要防线,但其侧翼有一条古老的、极少使用的商道,可以迂回通往SNLA防线的薄弱结合部。陆小龙回忆起岩坎教官曾经在课上随口提过这条几乎被遗忘的小路。
一个大胆的假设在他脑中形成:敌军并非要发动正面强攻,而是正在策划一次隐蔽的、远距离的侧翼迂回! 他们利用雨季道路泥泞、SNLA侦察视线不佳的时机,悄悄调整部署,企图将一支奇兵运动到意想不到的位置。
这个假设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前沿某些哨所兵力“减少”(被抽调到后方集结),以及为什么朗科地区会出现异常活动(集结地)。那些互相矛盾的吴登行踪消息,也可能是故意放出的烟雾弹,用以迷惑SNLA的判断。
时间的竞赛
就在陆小龙沉浸在自己的推理中时,考核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周围不少学员额头冒汗,有人不断修改报告,有人对着地图苦苦思索,还有人试图偷瞄邻座的答案(立刻被教官警告)。
梭温已经完成了他的报告初稿,内容是“判断敌军将在勐卯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他自己似乎也感觉到有些牵强,显得有些不安。
陆小龙最后检查了一遍自己的逻辑链,确认每一个判断点都有至少一个(通常是多个)信息碎片作为支撑,尽管这些碎片本身都很微弱。他深知情报分析没有完美答案,重要的是推理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他开始奋笔疾书,用清晰、简洁、专业的军事术语撰写报告。报告结构分明:
信息摘要: 概述经筛选和验证的关键信息碎片。
敌情判断:
兵力动向: 判断敌军正在从前沿部分地段抽调整建制部队,向后方朗科地区附近秘密集结。
意图分析: 高度怀疑敌军企图利用雨季和地形掩护,实施一次远距离侧翼迂回机动,目标可能指向我xx与YY防区的结合部。
可能行动方案: 预计敌军将在集结完成后(取决于天气和道路状况),沿朗科侧翼的古老商道向我结合部发起奇袭。
不确定性说明: 坦承情报有限,无法确定迂回部队的具体规模、准确时间及最终目标。建议立即加强对朗科地区及古老商道的空中和地面侦察予以核实。
附件: 标注了信息关联点和推测敌军动向的地图。
他的字迹工整,思路清晰,仿佛不是在参加考试,而是在真正的司令部撰写一份即将影响战局的情报简报。
交卷与评判
时间到。学员们上交了报告,表情各异,有自信,有忐忑,有茫然。
萨隆中校和助理教官们立即开始现场评阅。他们看得很快,不时低声交换意见,在许多学员的报告上只停留片刻便写下评语,显然不太满意。
看到梭温的报告时,萨隆皱了皱眉,直接在上面写了个“c”(及格线边缘),评语是:“主观臆断,缺乏交叉验证,被单一不可靠信息误导。”
当看到陆小龙的报告时,萨隆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他仔细地阅读了每一部分,不时对照着原始情报碎片和地图,手指顺着陆小龙标注的路线移动。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最终,他在陆小龙的报告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A+”,并写下评语:“信息筛选精准,逻辑链条清晰完整,交叉验证运用出色,结论合理且具有前瞻性,对不确定性的把握恰到好处。优秀的战略直觉和分析能力。”
无形的胜利
成绩当场公布。当听到陆小龙获得唯一的“A+”时,分析室里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叹和窃窃私语。梭温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拳头在桌下攥紧,看向陆小龙的目光充满了难以置信和更深的嫉恨。
陆小龙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心中没有太多狂喜,更多的是一种确认感。他再次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能打的士兵,更具备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官所必需的头脑和冷静。
这场没有硝烟的考核,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真枪实弹的战场。从纷繁复杂的蛛丝马迹中洞察真相、预判危机,这种能力,在未来将无数次拯救他自己和他部下的生命。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敌人会更加狡猾,情报迷雾会更加浓重。但今天,他在这条至关重要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耀眼的一步。这场无声的胜利,为他未来的征途,点亮了一盏智慧的航灯。
喜欢东南亚军阀混战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东南亚军阀混战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