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合适代工厂的事情由吴坤主要负责,他靠着多年在电子城摸爬滚打的人脉,四处打听比较。而林烨则一头扎回了他的技术世界。
产能和仿冒品是迫在眉睫的危机,但林烨深知,真正能让他们走得更远的,永远是技术本身那无可替代的壁垒和魅力。
他让周伟有意地收集了一些早期用户的使用反馈。这些反馈大多集中在惊叹和赞扬上,但也有一些细心的用户,或者那些对精度要求极高的科技爱好者,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
“有时候走神一下,或者旁边突然有人说话,打出来的字就全乱了。” “长时间使用后,感觉识别率会慢慢下降,需要重新校准似的。” “是不是我脑子想的不够‘标准’?为什么有时候很简单的词也会认错?”
这些看似零散的抱怨,在林烨听来却是极其宝贵的一手数据。他一遍遍地回放着那些演示和测试时的数据记录,用【超维记忆库】里学到的数据分析方法,仔细剖析着每一次识别错误背后的信号特征。
很快,他发现了规律。
很多非受迫性错误(非硬件干扰或用户操作失误)发生前,采集到的脑电信号都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模式变化:例如,当用户注意力涣散、开始胡思乱想时,a波(Alpha波,与放松、闭眼状态相关)的功率会显着增强;而当用户紧张、焦虑或者受到突然惊吓时,则会出现高幅度的β波或γ波爆发,甚至肌电伪迹(肌肉紧张产生的电信号)。
这些异常的脑电活动,严重干扰了原本用于识别意念的特定模式,导致算法“读”出了错误的信息。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当前的算法是“被动”接收信号并识别,无法“主动”感知和适应用户实时的精神状态变化。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不仅要识别“想什么”,还要判断用户“处于何种思考状态”。
林烨的意识再次沉入那片浩瀚的信息宇宙。这一次,他搜寻的目标更加专精: 【实时脑电信号质量评估】 【注意力状态机器学习分类】 【自适应滤波与动态纠错算法】
海量的论文和算法模型在他意识中流淌、碰撞、分解、重组。神经科学、信号处理、机器学习三个领域的知识需要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头痛欲裂的感觉再次袭来,甚至比以往更加剧烈。这种涉及生理信号深层解读的算法,其复杂程度远超之前的简单识别。
“小伟,”林烨揉着太阳穴,声音有些沙哑,“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简单的‘注意力状态’标注数据集。”
周伟立刻凑过来:“怎么做,烨哥?”
“我来模拟不同状态。”林烨戴上指环,连接上电脑,“我先是集中精神想一个词,然后故意走神,你再突然拍一下桌子吓我。我们把不同状态下的信号特征标记出来,用来训练一个新的分类器。”
接下来的几天,柜台里出现了诡异的景象:林烨时而凝神屏息,时而眼神涣散,时而又被周伟突然的拍桌声吓得一哆嗦……周伟则紧张地记录着电脑屏幕上信号的变化,打上标签。
有了这些标注数据,林烨开始构建一个新的、极其轻量级的“注意力状态监测”模块。这个模块并行于原有的识别网络,专门负责实时分析脑电信号的频谱特征和统计特性,判断用户当前的注意力集中度、是否受到突发干扰等。
然后,他设计了动态纠错机制:
高置信度模式:当监测模块判断用户注意力高度集中、信号质量良好时,识别结果直接输出。
低置信度模式:当监测到注意力分散(如a波增强),算法会自动降低输出结果的置信度权重,甚至可以结合语言模型(简单的词库联想)进行结果修正,或者直接忽略这段低质量信号期间的识别结果。
异常干扰模式:当监测到突发强干扰(如巨大的β\/γ波爆发,通常是惊吓导致),算法会立刻暂停识别,并通过指环的震动马达给予用户一个轻微的触觉反馈,提示“信号受到干扰,请保持稳定”。
这一切优化,都必须建立在轻量化的基础上,不能显着增加指环主控芯片的计算负担和功耗。
林烨仿佛在走钢丝,在算法性能和资源消耗之间寻找着最精妙的平衡点。
不知又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算法调参。
新一代的算法固件终于编译完成。林烨将其命名为——NeuroInput v1.5。这一次,他没有着急进行大规模硬件更新,而是先在一台测试手机上更新了App,并升级了一个指环的固件。
测试开始。
周伟再次扮演“干扰者”的角色。这一次,当林烨集中精神输入时,周伟在一旁说话、播放音乐、甚至突然制造响声。
效果立竿见影!
在v1.0版本下,这些干扰足以让输入变得错乱不堪。而现在,v1.5版本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大多数情况下,识别结果依然保持准确。偶尔出现干扰时,要么识别出的错误字符会被自动修正(例如将明显的无意义字符修正为可能的相关词),要么指环会轻轻震动一下,屏幕提示“信号不稳定”,结果不予显示。待干扰过去,识别迅速恢复正常。
“太厉害了!烨哥!”周伟看着几乎不受影响的输入流,惊叹道,“这就像……就像给算法装上了眼睛和大脑,它能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信,什么时候不该信了!”
林烨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虽然v1.5还远未达到完美,比如纠错有时会显得过于保守,震动提示的频率还需要优化,但它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脑波纠错——这个听起来就充满未来感的功能,被他成功地、以一种极其精简的方式实现了出来。
新一代的算法,不仅提升了核心的识别率,更极大地增强了在复杂真实环境下的鲁棒性。
这一个小小的升级,所带来的体验提升,将是质的飞跃。它让“神经输入”从一种需要用户小心翼翼配合的“脆弱”技术,向一种真正可靠、实用的工具,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林烨看着屏幕上稳定输出的文字,知道他们手中的武器,又一次变得更强了。而这,正是应对一切挑战的最终底气。
喜欢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