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云层时,学堂的最后一块窗纸被周老先生贴上了。他踩着木梯下来,扶了扶歪掉的眼镜,看着窗棂上崭新的棉纸映出天光,满意地拍了拍手:“妥了,刮风下雨都不怕了。”
学堂的修缮工作比预想中快了两天。李木匠带着三个徒弟,用村里闲置的旧木料赶制了八张长条桌和十六条长凳,桌腿虽然高低不一,却被砂纸磨得光滑;王秀才和天宇把土墙重新糊了遍黄泥,又在墙上钉了木板当黑板,用锅底灰调了墨汁,写出来的字黑亮清晰;陈默则带着几个学童家长,在院子里开辟了块空地,用石板铺了个简易操场,旁边还挖了个沙坑——既是识字课的“沙盘”,又是孩子们课间玩耍的去处。
“桌椅够了不?”李木匠擦着汗,指着堆在墙角的木料,“不够我再赶两张,就是腿可能得再找些短木料凑。”
天宇数了数:“一班十五人,两张桌子够坐;二班九人,一张桌子富余。剩下的木料留着修修补补,够用了。”他弯腰晃了晃最外侧的长凳,凳腿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便从怀里掏出木屑,塞进门缝里,“这样就稳了。”
李木匠看着他熟练的样子,忍不住笑:“你这本事,快赶上半个木匠了。”
“都是逼出来的。”天宇笑着回应,目光转向院里正在晾晒的“课本”——那是陈默和周老先生连夜手抄的,用麻线装订成册,第一页写着“识字启蒙”,第二页是“算术入门”,字里行间透着认真。
教学用具的筹备也渐入尾声。天宇带着几个报名的学童,去河边捡了光滑的鹅卵石,用墨汁在上面写了数字和简单的汉字,当“教具”用;张婶发动妇女们,用碎布缝了十几个布包,里面塞满麦糠,做成“坐垫”,免得孩子们坐硬板凳硌得慌;最费事的是“笔墨”——没有宣纸,就用村民们捐的废旧麻纸;没有毛笔,就把芦苇杆削尖,裹上布条当笔;墨汁不够,陈默就教大家用松烟和桐油自制,虽然颜色浅了些,却也能写字。
“先生,这墨汁写出来会晕开。”丫儿的娘送来一摞浆洗好的旧麻纸,看着陈默在纸上试写,忍不住提醒。
陈默笑着晃了晃手里的“芦苇笔”:“晕开才好,让孩子们写慢点,一笔一划练扎实。”他把写好的字贴在黑板上,是“人、口、手”三个大字,“明天就从这三个字教起。”
晌午时分,天宇和周老先生坐在长条桌旁,开始核对学童名单。二十四个名字,他们挨个儿上门确认了一遍,除了两个孩子突然生了病,承诺病好就来,其余二十二个都能按时上课。天宇用红笔在名单上做了标记,又按年龄和性别分了座位——男女混坐,大小穿插,这样既能让大孩子带带小孩子,也能避免男娃们扎堆打闹。
“阿木的座位放这儿吧。”天宇指着靠窗的位置,那里光线好,离沙盘也近,“他基础差些,得多照看。”
周老先生点头同意,又翻出陈默拟定的课程表,最后确认一遍:“辰时一刻上课,先教半个时辰识字,再半个时辰算术;午时休息一刻钟,吃自带的干粮;未时开始常识课,半个时辰后放学。农忙时就调整为半日课,不耽误家里干活,这样安排可行?”
“可行。”天宇补充道,“我跟王秀才分了工,他带一班识字,我带二班算术;陈先生上午教完算术,下午带两个班的常识课;您老就坐镇学堂,有啥突发情况您来定夺。”
周老先生捋着胡须笑了:“分工明确,好。对了,开课得有个仪式,不用太隆重,让孩子们觉得‘上学是正经事’就行。我让人在村口的老槐树上挂了铃铛,明天一早敲响,就当是‘开学铃’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下午就传遍了全村。原本还在犹豫的两户人家,听说学堂连“开学铃”都准备好了,赶紧带着孩子来补报名,名单上的人数又变成了二十四个。
傍晚时分,天宇和王秀才扛着梯子,在村口和学堂门口各挂了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开课预告:
学堂开课预告
兹定于明日(三月初六)辰时一刻,正式开课。
课程安排:
辰时一刻-巳时一刻:识字、算术
巳时一刻-巳时三刻:休息
巳时三刻-未时:常识(农耕\/礼仪)
须知:
1. 学童需带空竹筒(装沙练字用)、干粮(午时食用)
2. 每日辰时响铃,响三声后上课,不得迟到
3. 课堂禁用粗话,不得打闹,违者罚抄字十遍
木牌刚挂好,就围拢了不少村民。张婶踮着脚念完预告,拍着大腿对身边的妇人说:“你看你看,多正规!我家狗蛋要是敢迟到,看我不打断他的腿!”李嫂拉着女儿的手,指着“禁用粗话”那条,笑着说:“丫儿,到了学堂可得斯文些,别学你爹爆粗口。”
赵婶最关心算术课,拉着天宇问:“先生,啥时候教记账啊?我家小虎要是学会了,我就不用天天对着账本头疼了。”
“别急,”天宇笑着解释,“先学认数字、学加减,下个月就能教简单的记账法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学堂的窗纸上,把“人、口、手”三个大字映得格外清晰。陈默还在黑板上描字,周老先生在给算珠串上不同颜色的麻绳(方便区分数字),王秀才则在整理明天要用的农耕标本——一束麦穗,一把锄头,还有晒干的草药。
突然,村口传来“叮铃铃”的响声,是周老先生让铁匠铺打的铜铃被人提前敲响了。孩子们的欢呼声从远处传来,大概是狗蛋那群皮猴在抢着摇铃。
天宇望着窗外打闹的身影,又看了看满室的教具和工整的名单,心里涌起一股踏实的暖意。筹备了这么久,明天终于要开课了。这或许只是间简陋的学堂,却承载着二十四个孩子的期待,和一村人的希望。
“都准备好了?”周老先生把串好的算珠放进竹篮里,抬头问道。
天宇点头,走到门口,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远处的星星已经亮起。他仿佛看到明天清晨,孩子们背着竹筒,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走进学堂,铜铃声在晨雾里回荡,朗朗的读书声穿过麦田,飞向更远的地方。
“准备好了。”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笃定。
《穿越1858年的澳洲》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越1858年的澳洲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