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云层,将金色的光辉洒向饱经创伤的大地。李寻望着已经看不到破碎道馆身影的方向,深深吸了一口雨后清冽的空气。他感到体内那股微弱的气流随着呼吸缓缓运转,滋养着疲惫的四肢百骸。这座给予他一夜庇护和初步启蒙的破败殿宇,他心中少了几分茫然,多了几分决断。
站在碎石路上,李寻慢慢的陷入了沉思,看向远处的两个方向,一个是难民队伍,一个是群山丛中。继续混入难民队伍,意味着可能再次遭遇胡骑的屠戮和人性沦丧的惨剧。那条路上,只有随波逐流的绝望。而转向更深处的秦岭,虽然意味着更险峻的环境、随时都会有有毒蛇猛兽的袭击,没有人为伴,这是更孤独的旅程,却至少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并且,那里有老道隐约提及的、可能存在的“避世之地”的希望。
“必须进山。”李寻握紧了手中的树枝——这已不仅是拐杖,更成了他探索前路的探杆和防身的武器。他仔细检查了贴身收藏的药葫芦和油布包里的经书,确认无误后,毅然踏上了通往秦岭深处的小径。
最初的路径尚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偶尔能见到被遗弃的简陋窝棚或踩出的小道。但越往深处走,植被越发茂密,参天古木遮天蔽日,藤蔓缠绕,几乎无路可走。李寻不得不时常用树枝拨开荆棘,艰难前行。他必须时刻警惕,既要留意脚下可能存在的毒虫蛇蚁,也要倾听周围的风吹草动,提防大型野兽的出没。
生存的压力迫使他将听到和学到的零星草药知识和吐纳法运用到极致。他仔细辨认着沿途的植物,寻找可以果腹的野果、块茎,以及具有止血、消肿效果的草药。每次找到可食用的东西,他都像发现宝藏一样小心翼翼收集起来。喝的是山涧泉水,清冽甘甜,远胜于官道旁污浊的水源。
夜间,他寻找背风的山洞或巨大的树洞栖身。点燃一堆篝火变得至关重要,既能驱赶野兽,也能带来温暖和安全感,甚至可以用来烤熟食物、烧开饮水。取火是最大的挑战,他尝试了最原始的钻木取火法,失败了许多次,手掌磨出了水泡,直到掌握了合适的木材、转速和耐心,才终于看到那一簇珍贵的火苗蹿起。那一刻的喜悦,堪比肚子里的那团火热更加激动。
孤独是另一重考验。除了风声、水声、鸟鸣兽吼,再无其他声响。没有人可以交谈,没有同类可以依靠。这种极致的寂静,起初让他心慌,但渐渐地,他学会了与孤独共处。在夜晚的篝火旁,他常常拿出那半部《道德经》,就着火光反复研读那些深奥的文字和神秘的批注。虽然大部分依然不解其意,但结合自身的吐纳体验和荒野求生的感悟,他偶尔会生出一些模糊的联想。
“道法自然”四个字,他突然间想起先生讲过,但直到此刻,亲眼看见山林间万物生息、弱肉强食却又和谐共存的景象,才略有体会。猛虎捕食麋鹿,是自然;藤蔓缠绕大树,是自然;种子破土而出,也是自然。这乱世中的杀戮与混乱,是否也是一种扭曲的“自然”?而老道所说的“道”,是否就是这天地万物运行背后那个无形却永恒的法则?
他将吐纳法融入行走坐卧。走路时,调整呼吸与步伐节奏,感觉气息在经脉中缓缓流动,虽然微弱,却实实在在地减轻了疲劳,增强了耐力。攀爬陡坡时,他有意识地将气息沉入丹田,再猛然发力,竟觉得身体轻盈了许多,爬坡也没有那么费力了。这种将“术”应用于实际生存的反馈,让他更加沉迷于对经书的探索和对自身的锤炼。
几天下来,李寻的面容更加黝黑粗糙,手脚磨出了厚茧,但眼神却愈发锐利明亮,身体虽然瘦,却透出一股猎豹般的矫健与韧性。他不再是那个柔弱无助的逃亡少年,正在迅速蜕变成一个熟悉荒野、初步掌握自身力量的求生者。他相信,如果坚持下去,他即使没有找到那块“避世之地”,他自己也能在这深山之中顽强的活下去。
喜欢凡人寻道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凡人寻道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