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东宫!
“绝无可能!”
“这绝不可能!”
“黄先生怎会投降?”
此刻。
北方边境变故的消息已广泛传至京城。
那位一个月前还是大明前途无量的黄翰林,
转眼之间,
竟成了趁草原骑兵入侵之机、心怀不满而投降的叛臣!
这一打击,
对朱允炆而言极为沉重。
“我明明告诉过他,一有机会我就会向祖父进言,召他回京!”
“他为何要降!”
“他在……他在梦境中都未曾投降!”
“为何现在却要投降!”
“砰”的一声!
朱允炆抓起一件珍贵瓷器,狠狠摔在地上。
碎片四溅!
“黄子澄!”
“你为何要投降?”
“你害苦了我啊!!!”
吕氏一直在外倾听动静。
这段时间她已察觉到,
自己的儿子情绪有些异常,
且一次比一次消沉。
尤其在黄子澄被贬至北境之后,
朱允炆更是闭门不出。
此前,
初闻“北境出事……两位大臣被掳”的消息时,
朱允炆便开始担忧。
随着情报愈发详实准确,
黄子澄投降的消息更是迅速传播开来。
闻此消息,
朱允炆几乎崩溃!
“母亲!”
“他投降了,朝中大臣会如何看我?”
“我朱允炆……”
“在祖父眼中又会变成何种形象?”
吕氏连忙安慰道:“允炆,黄先生早已被你祖父流放边疆,换言之他已与你无关。”
“不准叫他黄先生!”
“我没有这样的先生!”
朱允炆怒声喝道。
吕氏继续宽慰:“好,不叫便不叫。”
“但允炆,你也别太过焦虑。”
她语带深意地提醒:“你祖父如今已年迈,你看……近来他一直在逐步放权。”
“让你父亲执掌朝政。”
“为娘猜测,或许不久之后,你祖父便会退位。”
“到那时,立谁为储君,不就是你父亲决定了吗?”
朱允炆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抹亮光。
没过多久,他就摇了摇头。
“要是换作从前,父亲一定会在意我的。”
“但最近……娘啊。”
“朱允熥都随秦王南下了!”
“你以为这次去江南,是皇爷爷让朱允熥去玩的吗?”
“照皇爷爷的想法,”
“若他真要将皇位传给父亲,那便是要亲自定下储君。”
“只要皇爷爷还在,这江山就由他说了算。”
“就算父亲登基,也不行!”
“慎言!”见他口无遮拦,吕氏急忙喝止。
朱允炆脸色发白,却仍固执地说:“除此之外,娘,我越来越想不明白。”
“父亲多次外出,却从不告诉我们去了哪里。”
“皇爷爷只说他在某处休养,也不告诉我具体地方!”
“我连找皇爷爷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
“还有……”
似乎想到最让他难以释怀的事,朱允炆忽然在书桌上翻找起来。
过了片刻,他找出一本厚厚的书。
吕氏一看,才发现——
封面上赫然写着四个字:
《大明字典》!
“娘,你瞧这个,刘三吾和一些文臣早就暗中依据市面流传的拼音,”
“将所有汉字按拼音整理归纳,”
“编出了这第一版《大明字典》!”
朱允炆越说越急。
“这本字典收录常用字和生僻字五千多个,”
“虽是初稿,常用字已尽数囊括,足够百姓日常使用。”
“这是好事啊。”吕氏眼睛一亮,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
“这是我从学堂带回来的,”
朱允炆知道母亲的疑惑,继续道:
“先生们说,除了这本字典,还有常用词的《词典》,甚至还有收录典故文献的四字《成语词典》!”
“我猜……”
“皇爷爷要在公布新粮之时,也要向全国学堂和民间大量发放这些辞书!”
吕氏更加不解。
她不明白朱允炆为何生气。
“允炆……这有什么好气的?”
“不是很正常吗?”
“正常?你说正常?”
朱允炆几乎急出泪来!
“娘啊!”
“你看看这字典的第一页、最后一页,甚至后面,最大的两个字是谁!”
吕氏这才恍然,下意识看去——
只一眼,她就愣住了。
那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两个字:
“雄英!”
“雄英?”
“朱雄英?”吕氏失声尖叫,整个人惊骇不已。
“你爷爷把这名字写上去做什么?”
朱允炆喊道:“做什么?因为提出拼音、建议朝廷编纂《字典》、《词典》、《成语词典》的人,就是雄英——这个我看了都害怕的名字啊!”
“还有……”
朱允炆还没说完。
“娘,你还记得我们做的那个梦吗?”
“记得这些日子大明的变化吗?”
“还有父亲病情好转的事吗?”
“工部和兵部军器监那边的隐秘安排,如今进行得怎样,大概只有祖父与父亲才清楚吧?”
“那才是真正的机密!”
“不是京城里甚至外国使团传的那些粮食、新武器……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的流言!”
“这才是秘密!”
“而这些秘密……现在都握在祖父手中。”
“可是母亲,你可知……”
“祖父给它们起了什么名字?”
吕氏已渐渐生出几分恐慌。
“难道……也是雄鹰?”
朱允炆立刻点头!
“没错!”
“也是雄英!”
“而且祖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对这两个字毫不避讳,简直混着用……”
“以至于如今你在京城走走听一听……”
“多少人说的是……”
“当年所谓大明三代英主中的幼主——祖父亲口册封的皇长孙、皇太孙!”
“朱雄英!”
吕氏的手猛地攥紧。
这一刻,连她也感到悚然。
她的声音干涩。
“难道……朱雄英还活着?可他不是病故……”
朱允炆大笑一声,“谁知道呢?”
“现在京城传言越来越荒唐!”
“朝廷也不管!”
“父亲也不干涉!”
“祖父更是神隐,还在背后推波助澜!”
“不止如此啊!”
此刻的朱允炆像是气急败坏。
“偏偏这时又传出黄子澄叛变的消息。”
“他早不叛、晚不叛……”
“怎么偏在这时候叛变?”
朱允炆一挥手,将书案上所有东西扫落在地。
“大明的皇帝,怎能有一个……投靠外敌的老师?”
这时,
吕氏才真正明白儿子为何如此愤怒。
她慌乱起来。
“那怎么办?”
“我儿该怎么办?”
朱允炆苦笑,“母亲,若我没做那场梦,也就罢了!”
“说放弃,我便放弃!”
“可我确实梦见了!”
“我真的梦见……”
“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
“是我!”
“我才是……大明的皇帝!!!”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
“我怎能轻易放弃?”
……
吕氏慌了神,手足无措。
不像朱允熥,他在朝中自有淮西势力的支持。
他的生母,曾经的太子妃常氏,
正是开国名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
要知道,
整个大明洪武年间,
被老爷子封为“异姓王”的,只有两位。
中山王徐达!
开平王常遇春!
朱允熥本就背景深厚,如今又随秦王南下江南,一路风光无限,听说在南昌府杀得士绅胆寒,
哭着要献出全部家财充作税收。
秦王朱樉手段暴戾!
为何最终未下杀手?
是因为有三皇孙在旁劝阻啊!
三皇孙“深明大义、仁厚开明”!
严厉斥责秦王……新法不咎既往!
令那些士绅感恩戴德!
全都接受了财政三法!
听听……
这些传言多么动听……
朱允熥的声望已然传遍天下!
而朱允炆却依然被“聪明好学、贤明仁德”这八个字评价所束缚。
此时,黄子澄叛变的消息传至京城。
两相对比之下,难道自己的儿子连朱允熥都不如?
更让人心惊的是,原本应该已经死去的朱雄英,竟再度出现!
想到这些,吕氏只觉一阵寒意袭来。
“母亲!”
“事情还不止如此……”
朱允炆随后说出的话,让吕氏更加震惊和惶恐。
“祖父已经宣布,同意使团入京!”
“同时,他将在六月三日公布大明的新粮成果!”
“并借此机会,将字典以及近期完成的各项工艺全部推广出去!”
“祖父要举办的,是一场属于整个大明的盛会!”
“而这场盛会,以及所有对外宣传的名称——”
“都以‘雄鹰’二字命名!”
“六月三日——《大明雄鹰盛典》!”
吕氏顿时感到一阵眩晕,几乎站立不稳。
“六月三日?这不是……”
朱允炆苦笑一声:“是的,正是我那位大哥下葬的日子。”
“大明雄鹰盛典……呵,这名字倒真是直白。”
“祖父究竟意欲何为?”
吕氏急忙计算着日期:“那岂不是……七日后?”
“没错,”朱允炆惨然一笑,“七天后,使团入京,雄鹰盛典开启。”
“恐怕自洪武二十五年来,除了祖父登基、大破元都,就属这次庆典最为盛大了!”
朱允炆颓然跌坐,想起近来诸多事情如山压来,忍不住怒道:“什么大明雄鹰盛典!这名字到底是谁起的?!”
“陛下,咱这名字起得不错吧?”
军器监内,蓝玉陪同着朱元璋,太子朱彪与傅友德等人跟随在后。
“雄鹰盛典?名字简洁有力,确实不错。”
朱元璋手中持着一柄火铳,腰间还别着一把更为精致的。他试射一枪,砰然声响,远处断木应声而裂。
朱元璋见状,微微点头。
蓝玉借机笑道:“傅友德还曾笑话咱,臣早就说过,既然陛下决意在此日举办盛会,就当让天下人一听便明其意!”
“这有何不妥?总比他们想的那般文绉绉的‘正德’、‘桃李’之类要强得多吧。”
朱元璋表示赞同。
其实就连蓝玉也在暗自琢磨,这一个月来陛下究竟在忙碌什么,始终不见人影。
而今日,外国使团已抵达怀城,陛下却不急不忙,反而来到军器监!
“这火铳仍是‘单发’,且为长柄设计。”
“这做工已经相当出色。”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