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的沙盘推演刚结束,政事堂的灯火还未熄。李瑶已坐在长案前,面前摊开三州粮价折子,指尖划过一串串数字。她没抬头,只将手中朱笔放下,转而翻开最新一批商路通单。
崔嫣然走进来时,正见她撕下一张蜡纸,贴在墙上木板上。那是一幅新绘的全国商道图,红点密布南方,黄斑却沿北境一线蔓延。
“你连夜召我,是出了什么事?”崔嫣然问。
李瑶指了指南方一处:“桂州、梧州、泉港,这三个月布匹出货量翻了两倍,但税银只增一成。不是卖得好,是压在库里。”
崔嫣然皱眉:“手工业兴盛,本是好事。”
“可没人买。”李瑶声音平稳,“百姓手里没钱,官府又不采买,商人只能囤着。再拖下去,织坊要停工,工匠要散。”
她说完,又指向北方:“这边更紧。朔州、云中、雁门关外,粮价涨了三成。不是收成不好,是军屯大量征粮,市面米少,百姓抢购。”
崔嫣然走到图前,仔细看了片刻:“一个是产多了卖不掉,一个是粮少了买不起。看似两头,实则一根线牵着。”
“对。”李瑶点头,“我们打退了蛮族,边军扩编,军需大增。这本是稳边之策,可若不调好内里节奏,反倒伤了民生。”
话音未落,几名穿青袍的年轻人鱼贯而入。他们是户部新设的经济数据专家,专司各地上报文书的梳理比对。
一人上前禀报:“公主,我们核了三十州账目。南方七州库存绸缎已达饱和,部分商号已开始裁减织工;北方五镇本月流民数量上升,多因粮贵无法度春荒。”
李瑶没有回应,而是从袖中抽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三条线,一条起伏剧烈,两条缓缓下行。
“这是过去半年的物价、用工、商税曲线。”她说,“你们看,当军需上升,手工业反而下滑。为什么?资源全往北走,南方便失血。”
崔嫣然盯着那张纸,忽然明白过来:“朝廷花钱的方向变了,市场就跟风变。可百姓不会自己调,得有人引。”
“所以不能一刀切。”李瑶站起身,“南方要促消费、拓外销,北方要稳供给、平价格。两手都得动,但打法不同。”
她当即下令:大晟银行向有海外贸易资质的商行提供低息贷款,限期一个月内组织船队南下;同时在京畿举办百工博览会,由内府采购千件精品,用于赏赐藩属与使节。
“这不是救济。”她对众人说,“是要让商人看到出路。只要敢出海,朝廷就护航。闽越水师已接到命令,下月起为商船编队护航。”
崔嫣然听完,沉吟片刻:“士族那边恐怕会有话说。他们一向主张重农抑商,如今还鼓励出海,怕是又要闹。”
“那就让他们也赚。”李瑶语气平静,“你去联络几家大商会,推出‘共营船队’,官商合股,风险共担,利润分成。让他们尝到甜头,自然闭嘴。”
崔嫣然微微一怔,随即露出笑意:“这法子好。既不激化矛盾,又能拉人上船。”
北方的对策同步展开。李瑶调令国家仓储系统,在朔州、云中等十地投放平价米粮,每日限量出售,稳定民心。
同时下令边军可用战备物资置换民间余粮——一车铁器换五百石陈米,一箱药材换三百石粗粮。此举既缓解军方购粮压力,又避免与民争食。
最关键是第三步:派遣农技官携带改良种子北上,指导军屯与民田轮作。冬小麦与豆类交替种植,既能养地,又能增产。
“三年内,北方要实现自给。”李瑶在命令末尾写道,“不能再靠南方输血。”
政策下达后,执行层面的问题立刻浮现。有些州府报上来的数据明显滞后,甚至前后矛盾。李瑶派人暗查,发现个别官员为避责,故意压报实情。
她立即下令,在全国三十个重点城市设立经济观测点。每个点由大晟银行派驻专员,每日采集物价、用工、物流三项核心指标,直报中枢,不得经地方官之手。
“以后我说某地有问题,不是听谁汇报,是看数据。”她在会议上强调。
为了预判政策效果,她还引入推演机制。每五日召开一次经济形势模拟会,用沙盘推演调控手段的连锁反应。比如降低关税是否真能刺激出口,投放平价米会不会打击本地粮商。
一次推演显示,若不限制采购规模,内府买下的工艺品可能挤压民间市场。李瑶当场修改方案,限定采购品类与数量,并要求所有展品标明出处,优先选用小作坊产品。
墙上的《全国经济热力图》成了日常议事的第一参照。绿色代表平稳,黄色表示预警,红色则是高危。起初南方一片红,北方黄斑连片。十日后,红区渐退,黄斑缩小。
崔嫣然来看时,见李瑶正盯着图上一处闪烁的黄点。
“这是楚南?”她问。
“嗯。”李瑶应道,“盐引交易异常活跃。表面看是流通放开,但我怀疑有人在囤。”
崔嫣然眉头微皱:“要不要查?”
“不急。”李瑶摇头,“先放一点风声,说朝廷要扩大铁器许可。商人逐利,听到这个,自然把资金转去炒铁,盐就会松动。”
“然后我们趁机查盐?”
“对。”李瑶淡淡地说,“明面上放宽,暗地里盯紧。一旦发现大宗囤积,锦衣卫联合市舶司直接稽查,货没收,人按律办。”
崔嫣然轻叹:“你这不是治经济,是在下棋。”
李瑶没接这话,只问:“士绅商会那边,共担契约谈得怎么样?”
“已有三家大族答应试点。”崔嫣然答,“他们愿意入股船队,也接受利润分成比例。”
“很好。”李瑶提笔批了同意,“告诉他们,第一批船队回来,若有盈余,朝廷抽成减半。”
夜深,其他人都已离去。李瑶仍坐在灯下,翻阅最后一份观测简报。南方布价止跌回升,北方粮库周转恢复正常。
她合上卷册,唤来次日要赴楚南巡查的财政使臣,低声交代几句。重点是查盐仓进出记录,不动声色。
崔嫣然准备离开,回头看见她又拿起一份新到的情报。
“还不歇?”她问。
“刚收到消息。”李瑶看着纸上一行字,“有商号在暗中收购铁矿石,量不小。”
崔嫣然走近看了一眼:“又是想炒?”
李瑶没说话,只是把那张纸按在桌上,右手慢慢握紧了笔杆。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