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梅雨季,阴雨连绵不绝。广州城外的稻田里,大宋农匠林守拙望着泡在积水中的稻苗,满面愁容。“岭南湿热多瘴,水稻易烂根,又遭螟虫啃食,亩产不足三百斤,根本供不上通商港的粮食需求。”他脚下的泥土黏腻湿滑,稻苗叶片发黄,不少已经倒伏。
消息传到互市司,恰逢交趾农匠阮伯带着耐湿稻种来访,真腊农匠颂猜也因药材贸易滞留广州。“交趾多雨林湿地,我们的‘耐涝稻’能在浅水中生长,不怕烂根!”阮伯捧出一把颗粒饱满的稻种,“但螟虫虫害,我们也束手无策。”颂猜接过话头:“真腊稻田多挖环形排涝沟,能快速排积水,还能养鸭治虫,或许能一试!”
没过几日,国子监的农科士子带着《陈旉农书》译本赶来,波斯农匠带来了草木灰驱虫的古法,高丽农匠则改良了水田翻土的曲辕犁——一场跨国稻作改良,在岭南稻田拉开序幕。林守拙牵头,按真腊技法开挖环形排涝沟,将雨水引入沟渠;阮伯指导村民播种“耐涝稻”,采用交趾的直播法省去育秧步骤;颂猜买来数百只雏鸭,放入稻田啄食螟虫;波斯农匠教大家将草木灰与石灰混合,撒入田中既能驱虫,又能改良酸性土壤;高丽改良的曲辕犁更轻便,深耕水田毫不费力。
可试种半月,新问题又出现:“耐涝稻”虽不怕积水,却分蘖太少,穗粒稀疏。林守拙翻看《陈旉农书》,眼睛一亮:“大宋有‘稻麦轮作’的促分蘖法,或许能结合交趾稻种改良!”他带着学子们选取部分稻田,先播种一季早熟大麦,收割后翻耕入土当绿肥,再播种“耐涝稻”。同时,交趾农匠调整播种密度,真腊农匠优化排涝沟深浅,让稻田既不缺水也不积水。
三个月后,岭南稻田迎来巨变。环形排涝沟将积水排得干干净净,鸭子在田间穿梭啄虫,草木灰护住了稻苗根系,麦秆绿肥让土壤愈发肥沃。改良后的“万国稻”秆粗穗大,分蘖数较之前翻了一倍,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压弯了稻秆,完全不见往日的枯黄倒伏景象。
秋收时,亩产竟达六百斤,是之前的两倍!村民们围着稻田欢呼雀跃,捧着饱满的稻粒向各国农匠道谢。“有了‘万国稻’,再也不怕梅雨季,全家都能吃饱饭了!”一位老农激动地说。广州互市司立刻推广这种稻种与耕作技法,岭南各州纷纷效仿,粮食产量激增,不仅满足了本地百姓需求,还能为过往商队提供充足的米粮、米饼补给,甚至通过“万国舟”运往南洋、西域。
国子监的学子们忙碌起来,将“万国稻”的杂交技法、环形排涝沟图纸、稻鸭共生模式、稻麦轮作经验详细记录,增补进《万国图志》,还绘制了《岭南湿热地区耕作图谱》。交趾学子标注了耐涝稻种的培育要点,真腊学子补充了排涝沟的开挖比例,大宋学子则将各地技法整合,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湿热地区耕作方案。
赵昺收到岭南的奏报与“万国稻”样本,下诏将其纳入万国农业协作项目,派遣大宋农匠携带稻种与图谱,前往南洋、交趾、真腊等湿热地区传授技艺。同时,互市司设立“农业互通驿站”,专门对接各国作物品种与耕作技术交流,岭南的荔枝、龙眼也借着商路,运往西域、中亚,成为备受追捧的珍品。
如今的岭南,稻田连片,稻浪翻滚,排涝沟纵横交错,鸭子在田间嬉戏,构成一幅丰收祥和的画卷。“万国稻”不仅解决了岭南的粮食难题,更让湿热瘴地变成了鱼米之乡,为万国通商筑牢了粮食根基。商队在广州港补给时,既能装上丝绸、药材,也能带上充足的米粮;南洋商人乘船而来,不仅能交易货物,还能学习“万国稻”种植技艺,带着稻种与希望返航。
林守拙站在稻田边,看着各国农匠与村民一同收割稻谷,心中感慨:“从前山海阻隔,技艺不通,如今万国携手,竟能让瘴地生金穗。天下太平,不过是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让商路无阻隔、有保障罢了。”
喜欢破落皇帝重整山河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破落皇帝重整山河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