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归途》项目室的长桌被拼成了圆形,像一场“思想的围炉”。桌面中央没有堆积的文件,反而摆着三样特别的物件:一尊半尺高的飞船能量核心模型——太极轮廓里嵌着银色的科学参数标注,阴仪刻着“反物质能量区”,阳仪标着“正物质能量区”;一本线装的《黄帝内经》,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那页,书页旁贴着王珂手写的便签,画着外星生物能量流动的草图;还有一套青瓷茶具,氤氲的热气里飘着淡淡的菊花香,冲淡了科技与哲学碰撞的严肃感。
围坐的与会者构成了奇妙的“跨界组合”:左侧坐着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的赵院士,手里攥着一支红色记号笔,面前摊着密密麻麻的能量循环系统计算稿;中间是国内顶尖的科幻作家林舟(与助理同名,此处为角色设定),笔记本上画满了外星文明的社会结构示意图,边角还写着“参考地球化石能源危机”的小字;右侧是研究东方哲学的周教授,怀里抱着一本《周易本义》,镜片后的目光里透着对“太极思维”的执着;而云栖团队的核心成员也穿插其中——王珂捧着小说版初稿,陈曦带着陶埙音效样本,李岩则认真记录着每一个与角色相关的细节,像个专注的学生。
“我得先提个醒,‘太极思维解决宇宙危机’不能是贴标签。”赵院士率先打破沉默,他推了推眼镜,拿起红色记号笔,在能量核心模型的“S”形平衡通道上画了一道线,“你们看,外星文明的能量失衡,不是‘坏了’,是‘偏了’——他们的‘正物质能量’占比已经超过62%,远超安全阈值47%,就像人体阳气过盛导致‘上火’,这时候不能硬灌‘阴气’,得先疏通‘通道’。”
他翻开放在桌前的计算稿,上面列着密密麻麻的公式:“比如主角‘东方’提出的方案,不是直接注入反物质能量,而是先调整平衡通道的曲率——从原来的1.2弧度,优化到0.8弧度,让淤积的正物质能量先‘流’起来,再缓慢补充反物质能量,每天补充不超过3%,这就是‘阴阳相生’里的‘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抗’。这个过程要在剧本里具象化,比如航天员操作面板上,平衡通道的指示灯从红色慢慢变成黄色,最后稳定在绿色,旁边要跳出‘能量流动速率:0.7m\/s’的参数,让观众看到‘东方智慧’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玄学。”
林舟立刻接过话头,他翻开笔记本,指着外星文明的社会结构草图——这个文明分为“采集者”和“使用者”两个阶层,采集者负责开采单一能量,使用者负责消耗,中间没有“循环者”。“这其实和地球的能源问题很像,我们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只采不用循环,最后导致气候危机。”他用铅笔在草图中间加了一个“循环者”的角色,“剧本里可以设计,外星文明原本有‘循环者’,他们掌握着‘能量转化’的技艺,就像古代的‘匠人’,后来因为追求‘快速发展’被淘汰了。主角团队找到最后一位老‘循环者’,从他那里得知‘能量要像流水,既要奔腾也要回流’的古老智慧,这既呼应了东方的‘水利哲学’,又能让观众联想到现实中的非遗传承——老手艺里藏着解决新问题的钥匙。”
周教授这时轻轻合上《周易本义》,目光落在外星生物的设定上:“我建议把中医的‘五行生克’融入外星生命的生理系统。”他拿起桌上的青瓷茶杯,指着杯底的纹路,“比如外星生物的身体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构成,对应他们的‘金属骨骼’‘木质肌理’‘水态血液’‘火性神经’‘土状内脏’。他们的‘疾病’不是细菌感染,而是‘五行失衡’——比如过度开采‘火性能量’,导致‘火克金’,金属骨骼变得脆弱;‘木不生水’,水态血液流速减慢。”
他顿了顿,翻到《黄帝内经》的某一页,指着“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的记载:“主角‘东方’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外在体征’判断失衡类型——比如‘火性过盛’时,他们的木质肌理会发红;‘水性不足’时,水态血液会变得浑浊。治疗方式也不是用‘特效药’,而是用‘五行调和仪’——比如针对‘火克金’,就补充‘土性能量’,因为‘土生金、火生土’,用土作为中间介质,缓和火对金的克制,这就是中医‘相生相克’的智慧,比‘强行压制’更符合东方‘和谐’的内核。”
陈曦这时轻轻举起手,手里拿着一个小型录音笔:“周教授,我在想音效怎么配合‘五行失衡’的设定?比如‘木性不足’时,陶埙的音色可以偏沉闷,像枯枝折断的声音;‘水性充足’时,竹琴的音色可以更清亮,像流水叮咚。这样观众不仅能看到画面,还能通过声音感知‘能量状态’,更有沉浸感。”周教授笑着点头:“这个想法好!东方文化讲究‘视听通感’,声音能让抽象的‘五行’变得可触摸。”
王珂也翻开小说版初稿,指着某段文字:“赵院士,我在写‘能量循环站’时,参考了‘桑基鱼塘’——用外星植物吸收废弃的正物质能量,转化为‘木性能量’;再用外星微生物分解植物废料,产生‘土性能量’;最后用‘土性能量’滋养金属矿石,生成新的‘金性能量’。这样的循环链,科学上能说得通吗?”赵院士凑过去看了看,拿起记号笔在旁边补充:“可以加一个‘能量转化率’的设定,比如植物的转化率是35%,微生物是28%,这样更严谨,也能体现‘循环不是100%完美,却能持续运转’的东方‘中庸’思维——不追求极致,追求长久。”
陆砚辞一直坐在角落,手里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了大半本,每一页都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红色是科学参数,蓝色是哲学理念,绿色是团队成员的创意。他这时轻轻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围坐的每个人,语气里满是真诚的感谢:“今天的讨论,让我更清楚‘东方科幻’的‘魂’是什么——不是飞船上的竹篾纹样,不是航天员衣服上的太极刺绣,而是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共生思维’:科学与哲学不冲突,传统与未来不割裂,人类与外星文明不对抗。”
他走到能量核心模型前,指尖轻轻拂过太极轮廓:“赵院士说的‘平衡通道曲率’,让‘阴阳’有了科学的刻度;林舟老师说的‘循环者’,让‘传承’有了故事的温度;周教授说的‘五行生理’,让‘和谐’有了具象的载体;还有陈曦的音效、王珂的循环链,这些都是‘东方科幻’的血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细节织进剧本里,让观众看到——解决宇宙危机的,不是最强大的武器,是最温柔的智慧;打动人心的,不是炫酷的特效,是扎根文化的真诚。”
夕阳透过项目室的窗户,洒在圆形长桌上,把能量核心模型的影子拉得很长,太极轮廓与科学参数的影子重叠在一起,像一幅“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共生”的剪影。与会者们起身告别时,赵院士把能量循环计算稿留给了陆砚辞,上面写着“后续可细化参数”;林舟留下了外星社会结构的完整草图,旁边画着一个小小的太极符号;周教授则把《黄帝内经》翻到“阴阳平衡”那页,夹了一张写着“五行对应表”的便签。
陆砚辞站在桌前,看着这些带着温度的手稿与便签,突然想起《侠影篇》剧本研讨会时的场景——那时大家讨论的是“降龙十八掌的掌风颜色”,如今讨论的是“外星文明的能量循环”,变的是题材,不变的是对“真诚”与“细节”的坚守。而这份坚守,正是《星尘归途》“东方科幻”之魂的根基,也是它能跨越文化、打动人心的底气。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