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回归”的战略如同给高速运转的“智伞”进行了一次精准的调校,让公司的每一个齿轮都更紧密地咬合在创造真实价值的核心使命上。业务更加聚焦,决策更加沉稳,一种久违的踏实感重新在组织内部弥漫。然而,就在陈默以为可以稍微放缓脚步,专注于业务的精耕细作时,一场并未预料到的人才争夺战,却将另一个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课题,尖锐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技术能力中心的核心架构师,被内部戏称为“区块链定海神针”的张工,提交了辞呈。他收到了一家头部互联网巨头开出的、几乎是“智伞”无法匹配的天价offer,对方承诺的不仅是翻倍的薪酬,还有一个由他主导的、预算近乎无限的区块链实验室。
几乎在同一周,林薇也面色凝重地汇报,她手下那位在东南亚市场开拓中表现亮眼、刚被提拔不久的商务总监,也被一家急于国际化的竞争对手以极高的职位和期权挖走。
这两起核心骨干的流失,像两根冰冷的针,刺破了“价值回归”带来的些许暖意。陈默亲自与张工进行了挽留谈话,他谈愿景,谈情怀,谈一起开创的事业,张工始终保持着尊重和感激,但去意已决。
“陈总,我非常感谢公司和您给我的机会,在这里我得到了巨大的成长。”张工的话语诚恳,却也现实,“但对方给出的条件,无论是对于我个人,还是对于我的家庭,都难以拒绝。而且,他们承诺的技术研究自由度,确实很有吸引力。”
这番话让陈默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意识到,随着“智伞”在市场上声名鹊起,它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自然也成为了更大体量、更具资本实力的巨头们觊觎的目标。过去,他们可以靠使命、愿景和初创公司的激情来吸引和保留人才。但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员工,尤其是核心骨干,面临现实的生活压力、职业发展天花板以及外界巨大的诱惑时,仅靠情怀和初期的股权激励,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不仅在市场上竞争,更在人才战场上竞争。”陈默在管理层紧急会议上沉声说道,“而且,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巨头们可以用我们无法企及的薪酬和资源,轻易地‘收割’我们辛苦培养起来的人才。如果核心人才持续流失,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关键客户关系的人才流失,‘智伞’的根基就会被掏空,什么战略、什么愿景,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人才梯队建设”和“领导力传承”,这个以往更多停留在人力资源部门报告里的概念,第一次被陈默提升到了公司核心战略的高度。
“我们必须把‘培养人’和‘留住人’,放到和‘做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陈默目光扫过每一位管理层成员,“我们要建立一套机制,不是等到人要走的时候才去挽留,而是要让优秀的人才在我们这里持续成长,看到清晰且充满吸引力的未来,让他们觉得离开‘智伞’是一种损失。这,就是‘薪火相传’战略。”
一场围绕“人才辈出,基业长青”的系统性工程,在陈默的强力推动下全面启动。
第一,打破天花板,设计“双通道”深度发展路径。
过去,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似乎只有转向管理这一条狭路。这显然不适合张工这样痴迷技术、不善管理的顶尖专家。陈默要求人力资源部与各业务线负责人一起,重新设计并大力推广“管理序列”与“专业序列”并行且等价的职业发展双通道。
在专业序列中,设立从“初级工程师”到“首席科学家”的清晰层级,每一层级都有对应的能力要求、职责权限和薪酬带宽。一位顶尖的“首席架构师”或“首席科学家”,其薪酬、待遇和内部影响力,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过一名副总裁。这让技术天才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在专业道路上深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而不必非要挤上管理的独木桥。
第二,实施“导师制”与“复盘赋能”,加速人才孵化。
陈默要求,所有总监级及以上管理者,都必须承担起“导师”职责,每人至少定向辅导1-2名高潜力的年轻骨干。导师不仅要关心其工作业绩,更要关注其能力短板、职业规划和成长困惑,定期进行深度交流,提供个性化指导。
同时,将“复盘文化”与人才赋能紧密结合。重要的项目复盘会,要求相关领域的年轻骨干列席旁听,甚至参与发言。让他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实战案例中快速学习决策逻辑、风险识别和问题解决方法。公司定期组织“案例工作坊”,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领新人,拆解经典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思维操练”。
第三,推行“轮岗制”与“项目炼金”,锻造复合型领袖。
对于有管理潜质的骨干,不再让其长期固守一个岗位。陈默推动建立了“岗位轮换”机制,鼓励甚至强制要求高潜人才在不同事业群、前中后台关键岗位之间进行轮岗。比如,让一名技术骨干去业务部门担任一段时间的产品经理,让一名市场负责人去运营部门轮岗。这种跨界的历练,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效率,但长期看,是打破部门墙、培养具备全局视野的未来领袖的必由之路。
同时,有意识地安排高潜人才去负责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跨部门的“硬骨头”项目,将其置于压力和复杂环境中进行“淬火”,并配备资深导师提供支持。这种“项目炼金”模式,是检验和提升领导力的最佳试金石。
第四,刷新激励机制,绑定长期利益。
在b轮融资后,陈默推动董事会批准,设立了面向核心骨干的、更大规模的期权池。并且,优化了期权的兑现机制,与公司长期业绩(如用户价值指标、生态健康度)和个人的持续服务年限更紧密地绑定。同时,探索“项目跟投”、“利润分享”等更多元的激励方式,让核心人才能更直接地分享到公司成长和价值创造的红利。
第五,也是陈默最为看重的,是“文化浸润”与“意义赋予”。
他深知,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法完全对抗资本的巨量诱惑。最终能留住顶尖人才的,往往不仅仅是金钱和职位,更是他们在这里是否能获得持续的成长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是否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意义。
他更加频繁地与各层级的骨干员工进行小范围的“默哥咖啡时间”,倾听他们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思考,传递公司的使命与价值观。他要求管理层在分配任务时,不仅要讲清楚“做什么”,更要阐释“为什么做”,将每一项工作与公司“创造信任价值”的宏大叙事连接起来。
公司内部大力表彰和宣传那些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在业务上创造突出价值、在文化上堪称楷模的员工,让他们成为明星和榜样,营造一种“以创造价值为荣”的浓厚氛围。
这些举措的成效并非立竿见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积极的变化开始在组织内部滋生蔓延。
一位原本打算离职的数据科学家,因为在专业序列中被评定为“高级专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和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最终选择留下。
一位在轮岗中经历了阵痛的年轻产品总监,在经历了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历练后,对业务的理解变得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刻,被委以负责一个重要的创新项目。
更重要的是,一种“培养下属是管理者首要职责”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管理层在讨论业务时,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如何通过这个项目锻炼某个骨干;在开会时,会有意识地让年轻人先发言。
看着人才梯队建设逐步走上轨道,陈默在一次人力资源专题会议上感慨道:“业务的成功,可能是一时、一地的;但只有人才的生生不息,文化的代代相传,才能让‘智伞’真正穿越周期,实现我们‘连接微小,成就无限’的长期愿景。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为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埋下最重要的种子。‘薪火相传’,这不是人力资源工作,这是我们所有管理者,最核心的战略使命。”
“智伞”在经历了市场的锤炼、模式的探索和价值的回归后,终于将目光投向了自身最宝贵的资产——人。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将经验的火种、能力的火炬,郑重地传递给下一代。这场关于传承的战略布局,其深远意义,或许将超越任何一次技术的突破或市场的开拓,因为它关乎的,是这家年轻企业的生命能否持久地、旺盛地燃烧下去。
喜欢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