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能帮上什么忙?”
这个问题已经在他心里盘桓了好几天。
林鸿彬陷在后勤处那张掉了漆的靠背椅里,指尖无意识地在扶手上划着圈,脑子里像缠了团乱麻。
之前垫了定金、提了建议,可总觉得还不够,可再想深入,却又处处受限。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脑袋:空间里橡胶树早就种了一大片,也已经收集了不少囤积在仓库里。
鞋厂要开工,橡胶是刚需,现在市场上生胶紧俏,非计划的价格炒得老高了。
空间里的生胶品质优良,要是能卖出去,肯定能帮鞋厂解决大问题。
可一想到怎么把物资送出去,林鸿彬就犯了难。
总不能像老陈那样,一到晚上,一群人就开着船出去,然后偷偷在码头或沙滩上“变”出包裹吧?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不由得怀念起在青云山的日子。
那时候,他能掌控青云山,做事情能一言而决,身边还有老家的乡亲们打掩护,做什么事都顺风顺水。
想卖鸡就卖鸡,想卖杂粮就卖杂粮;想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想搞养殖,乡亲们积极参与,一起出力。
可现在,他只是一个管后勤的,做什么都得小心翼翼,这种无力感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干得不爽就苟着呗!”他在心里自嘲了一句,可没苟几天,可没苟几天,他又上报纸了!
前一些日子,《华夏日报》发表了《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
报道里详细介绍了粤省一个农村家庭,一家8口3个劳动力,总收入达元,扣除生产成本后,纯收入2873元,成了全国第一个被报道的万元户家庭。
这个家庭硬是被树成了“家庭劳动致富标杆”。
不久之后《华夏日报》又发表了《万元户多了好还是不好?》的述评,字里行间都在引导广大农民通过劳动致富。
一时间,“万元户”这个词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大江南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
可这股热潮传到青云山,宁学炜却坐不住了。
他拿着报纸找到正在育种中心采访杂交水稻育种的闽省省报记者,语气笃定得不容置疑:
“记者同志,我觉得这个报道不对。按我的了解,我国第一个万元户应该在石谷村,那里的老百姓早就靠养殖和种植过上好日子了。”
记者一听这话,眼睛瞬间亮了,干记者的要的不就是这种新闻吗?
这要是真的,搞不好是要上省报头版的!
向报社请示后就马上调查起石谷村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可把记者惊住了。
石谷村的养殖根本不是小打小闹:
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养着一大群鸡,粮食产量上去了,鸡群也跟着壮大,光卖鸡蛋和公鸡,每家每年就能有大几百块收入;
兔子养殖更成规模,兔皮是外贸公司眼里的上等货,价格坚挺,熏兔肉能卖钱,又是一笔稳定收入。
更别说集体养殖的鸭、鹅、竹鼠和杂交猪,年底分红的时候,每户都能分到近千元。
单算养殖,村里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一千元。
再加上村里为水稻基地干活的工钱以及利润分红;
每个月给青云山育种中心提供的杂粮能获得稳定收入;
还有村里的采石场、水库养鱼的分红;
算下来,石谷村的人均纯收入,可比粤省那个万元户家庭高多了。
唯一不同的是,石谷村的生产队大多以集体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没有特意凸显单个家庭的收入,所以才没被外界发现,才让粤省抢了“首个”的名头。
更意外的是,不仅石谷村如此,古邑公社的大多村子也都是都是这个情况。
闽省省报编辑部看到记者的调查报道后,心里可不服气了:“算劳动力总收入?万元户?咱们闽省早就有了,怎么能让粤省抢了先?”
很快,闽省省报就刊登了关于石谷村的详细报道,还特意与粤省的万元户报道对比,一时间,两省报纸围绕“首个万元户”的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还有就是“家庭户生产模式”和“集体+家庭双模式”的优劣都成了讨论焦点。
随着讨论的深入,青云山育种中心、青云山知青林场推广的虫子养鸡、甘蔗渣发酵养殖、食用菌种植、杂交猪养殖等各项惠民技术也被牵扯出来。
而作为这些技术的发起者和单位前领导,林鸿彬自然成了焦点人物,除了前几年被教员称赞的“敢想敢干”外,报纸上又冠以他“惠民技术带头人”的称号。
这些报道传到曾书记手里时,他拿着报纸找到林鸿彬,语气里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
“你看看你以前,在青云山的时候多有干劲,带领知青和老百姓搞养殖、推技术,把青云山从穷地方变成了示范地!。
再看看你现在,搞了个服装厂和商场就歇气了,每天就守着后勤处那点事,怎么这么一幅惫懒的模样呢?
我把你调到学校来,可不是让你做这些事的!”
林鸿彬脸上堆起笑容,站起身从柜子里拿出搪瓷杯,给曾书记倒了杯热茶递过去,解释道:
“书记,我也想跟以前一样干一番事业,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前几年之所以能爆发,是因为正好把我学的农业、管理知识都用在了工作上,发挥了些许作用。
可现在,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与其瞎指挥、误事,不如趁现在多学习学习,给自己充充电,等将来有合适的机会,再好好干。”
能说现在是干的不爽、想低调避祸吧?肯定不能啊!
果然,曾书记根本不买账,眉头皱得更紧了,眼神里满是狐疑:
“你别跟我打马虎眼!我还不知道学校的情况?用的大多是十几年前的老教材,时事资料更没党校丰富,我也没见你进过几次图书馆——你学什么了?”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却更戳中要害,“还是觉得学校耽误你了?”
林鸿彬心里一咯噔,曾书记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他以前在青云山当一把手,习惯了自己拍板、统筹全局,现在窝在后勤处这个部门里,确实不好发挥。
可他不能承认,只能苦笑着摇摇头:
“书记,我不是觉得学校耽误我,是真的想补补知识。
现在搞发展不能光靠经验,得懂市场、懂政策,我得多学学,才能不拖后腿。”
曾书记看着他,叹了口气:“我知道你是干大事的人,窝在一个部门里确实屈才。但现在学校正是用人的时候,你要是有想法,不管是想搞新项目,还是想调岗位,都跟我说,别自己憋着。”
“谢谢书记理解,我现在确实想先把知识补扎实,等想清楚了,肯定跟您汇报。”
他知道,曾书记是真心想让他干事,可眼下,他还得再“苟”一阵子。至少得等祝晓燕毕业了,以及特区成立,那时候才好搞事情!
《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