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北京,寒风已然料峭,但昆仑饭店的宴会厅内却温暖如春,觥筹交错。这是由昊天集团主办的一场小型、高规格的“体育与科技产业融合”沙龙。受邀前来的,有体育总局的部分官员、国内知名企业家、顶尖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以及几位颇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负责人。
陈昊作为东道主,身着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举止从容,周旋于宾客之间。他没有高谈阔论,更多的是倾听,偶尔发表几句切中要害的点评,显得沉稳而内敛。然而,在场没有人敢轻视这位年轻的商业巨子。他一手打造横跨太平洋的商业帝国的事迹,早已在顶层圈子里流传开来。
“陈董,听说湖人队这次引入加索尔,在NbA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啊。”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端着酒杯走近,他是国内某大型地产集团的掌门人,也对体育产业颇有兴趣。
“李总过誉了。”陈昊与之轻轻碰杯,语气平和,“只是正常的球队补强,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成绩,回馈球迷。”
“哈哈,过谦了。这可不是简单的补强。”李总压低声音,“我听到些风声,联盟里好些老板可是跳着脚反对。不过,斯特恩总裁力排众议,看来还是陈董你棋高一着啊。”
陈昊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他清楚,对方提及此事,意在试探他与NbA高层的关系,以及他在国际体育界的影响力。
另一边,吴岳正陪着两位来自官方通讯社的资深记者交谈。记者们对昊天集团在国内的布局,尤其是昊天篮球学院的“新模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吴总,我们了解到昊天学院引入了大量北美先进的训练体系和运动科学设备,这在传统的体校体系中是很少见的。请问这种‘高投入’模式,如何解决普及性和公平性的问题?毕竟,不是每个有天赋的孩子都能负担得起。”一位记者的问题相当尖锐。
吴岳早有准备,从容应答:“感谢您的关注。我们始终认为,普及与提高是并行不悖的。昊天学院的主体运营确实需要投入,但我们同步启动了‘昊天之星’全额奖学金计划,专门面向全国贫困地区、拥有卓越天赋的青少年。同时,我们也在与地方体育局探讨合作,希望将我们的运动科学支持和国际化训练资源,赋能给更广泛的基层体系。我们追求的,不是替代,而是互补与提升。”
她的话语既阐明了立场,也展现了社会责任感,让两位记者频频点头。
沙龙间隙,陈昊与体育总局的一位副局长进行了短暂的单独交流。副局长对陈昊在海外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同时也委婉地提到了国内体育改革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既得利益格局。
陈昊认真地听着,然后说道:“局长,昊天愿意作为一块‘试验田’。我们将我们在NbA、在英超看到的、学到的先进理念和运营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昊天学院这个小范围内进行探索和实践。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我们都愿意无私地与总局分享,希望能为中国的体育改革,特别是篮球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他的态度谦逊而务实,既表达了参与改革的意愿,又充分尊重了现有的管理体制,给副局长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这场沙龙,没有签订任何具体的合同,也没有宣布任何爆炸性的新闻,但它像一次精准的能量释放,将陈昊和昊天集团的影响力,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国内政商学界的核心圈层。人们不再仅仅将他视为一个有钱的海外富豪,更看作一个拥有国际视野、先进理念且懂得中国国情、愿意扎根国内建设的潜在“战略合作者”。
沙龙结束后不久,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时代周刊》亚洲版,发表了一篇关于陈昊的深度封面报道,标题颇为引人注目——《造梦者:从湖人王朝到科技未来,一位华裔大亨的双面人生》。
文章详细梳理了陈昊从继承遗产、收购湖人、做空次贷、投资Facebook和特斯拉,到收购利物浦、创办昊天学院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文章评价他“兼具华尔街狼性的精准算计与硅谷梦想家的远大情怀”,并认为他“正试图打造一个横跨体育、科技与金融的独特商业生态系统,其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亦属罕见”。
文章特别提到了他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布局,引用了他的原话:“世界的未来在东方,而东方的核心在中国。这里不仅有市场,更有能重塑世界商业格局的磅礴力量。”这篇报道,等于是在全球范围内,为陈昊和昊天集团进行了一次权威的背书,将其影响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张志远将刊登着报道的杂志放在陈昊办公桌上时,陈昊只是随意地翻了翻,便放到了一边。
“虚名而已。”他淡淡道,“影响力真正的体现,不在于媒体写了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否做成想做的事,能否让 Lakers 夺冠,能否让特斯拉跑起来,能否让昊天学院走出下一个姚明。”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的中国地图前,目光锐利。
“外部的声音已经足够喧哗了。现在,让我们聚焦于内部,聚焦于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打下第一根坚实的桩基。”
影响力的扩张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征程,在于将这种影响力,转化为改造现实、塑造未来的切实力量。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喜欢重生2004:打造湖人新王朝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重生2004:打造湖人新王朝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