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站在屏幕前,年近五十的他,鬓角的白发已清晰可见,但腰背挺直,眼神锐利如鹰。他手中没有激光笔,只是用指尖虚点着屏幕上几个刺眼的数字——那是三江科技近三个季度的营收和利润增长率,一条平缓甚至略有下行的曲线,与旁边几家新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那条近乎垂直向上的火箭轨迹形成了残酷对比。
“各位,我们不能再假装看不见了。”何雨柱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时代变了。靠卖硬件、卖系统解决方案的传统模式,天花板已经触手可及。我们的‘凌霄’系列性能再好,在有些人眼里,也快成了‘传统制造业’。”
会议室里一片沉寂。在座的都是跟随何雨柱多年的老臣,他们见证了“三江”从学校平房走到深市上市,从数控系统做到工业机器人,一次次跨越周期,屹立不倒。但这一次,他们从这位向来沉稳自信的掌舵人眼中,看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凝重。
“何总,我们的基本盘还在,现金流健康,研发投入也没减少……”一位负责传统业务板块的副总裁试图缓和气氛。
“健康?不减少?”何雨柱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罕见的严厉,“老刘,你看看这个!”他调出一张图表,是三江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的变化,“三年前我们还占35%,现在呢?28%!丢掉的份额被谁吃了?不是西门子、发那科,是那些成立不到五年,靠一个App、一套算法,就敢说能优化我们设备效率的‘平台公司’!”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重重写下两个词:数据、连接。
“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这些词喊了多少年?我们以为还早,还在埋头优化我们的机械臂精度、控制器的响应速度。可别人已经绕开硬件,直接从数据层面解决问题了!他们用算法优化生产排程,用云平台做预测性维护,甚至用AI做质量检测!我们的硬件,正在变成他们生态里的‘终端’!”
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我们必须转型。不是小修小补,是脱胎换骨。三江的未来,不能只是一个优秀的设备提供商,我们必须成为‘工业数据与智能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这个方向,早在几年前他就开始铺垫,成立了数据分析部门,小规模试水云平台。但内部的阻力,远比他预想的要大。固有的思维模式、庞大的传统业务惯性、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本能恐惧,让转型步履维艰。
“何总,我理解您的战略眼光。”另一位资深技术高管开口,语气谨慎,“但转型意味着巨大的投入,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回报。我们的股东、员工,是否做好了准备?再者,做平台、做生态,需要完全不同的基因和人才,我们……”
“没有退路。”何雨柱斩钉截铁,“不转型,三到五年后,我们可能连‘传统制造业’的位置都保不住。基因可以改造,人才可以引进!我已经决定了,集团战略全面转向‘硬件+数据+服务’三轮驱动。成立独立的‘三江云创’子公司,我亲自兼任cEo,从全球范围招募顶尖的算法和软件人才,原有的硬件部门,必须无条件向云创开放数据接口,提供支持!”
他的语气不容置疑,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明白,这位带领他们穿越数次风浪的领袖,再次押上了全部赌注。
战略方向定下,执行层面的挑战才真正开始。何雨柱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白天要与守成派高管沟通,安抚投资者情绪,晚上要面试来自硅谷、深圳的顶尖技术人才,周末还要飞往各地,拜访潜在的生态合作伙伴,其中不乏一些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如今却估值数十亿的年轻公司。
身体的疲惫是显而易见的,他甚至开始需要助理提醒服用降压药。但更耗费心力的,是那种身处时代裂变中的孤独感。他看得见未来模糊而巨大的轮廓,却要带领一艘体量庞大的旧船,穿越充满未知的惊涛骇浪。
这年春节,家庭聚会的气氛也有些微妙。何大清和何淑兰年事已高,虽然住在儿子安排的舒适别墅里,有保姆照料,但明显感觉与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有些脱节。何大清偶尔会看着新闻里那些看不懂的互联网新贵,嘟囔一句:“搞不懂,不生产东西,怎么就值那么多钱?”何淑兰则更关心儿子的身体,总念叨他白发又多了。
妹妹何雨水已是知名医院的科室主任,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饭桌上,她看着哥哥眉宇间化不开的疲惫,忍不住劝道:“哥,公司已经这么大了,有些事,该放手就放手吧,别太拼了。”
何雨柱只是笑笑,给父母夹菜,没有解释。他无法向家人描述,他正站在一个怎样的历史关口,进行着怎样一场关乎企业生死、甚至是他个人信念的豪赌。那份来自重生者的先知,在如此宏大的时代浪潮面前,也显得有些单薄,他必须依靠这一世积累的全部经验、智慧和魄力去判断、去决策。
唯一让他感到慰藉的,是女儿何晓的成长。晓晓没有继承他的工科天赋,反而对历史和艺术有着浓厚兴趣,考上了顶尖大学的人文学院。春节时,父女俩有一次深夜长谈。晓晓看着书房里父亲收集的那些老旧机床模型和满架的技术书籍,轻声说:“爸,我知道您做的是改变世界的事。但改变世界,不一定只有技术这一条路。理解人,理解社会,同样重要。”
女儿的话,像一道光,照进了何雨柱因忙于应对技术变革而略显焦灼的内心。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或许过于执着于技术本身的颠覆性,而忽略了技术最终要服务的人与社会。这让他对正在推进的转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春节过后,“三江云创”正式挂牌运营。何雨柱力排众议,以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和股权激励,从全球挖来了一支堪称豪华的技术团队。磨合期的阵痛远超想象,新老团队的文化冲突、数据共享的技术壁垒、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的矛盾……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
内部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甚至有一次董事会上,有重量级股东直接发难,认为转型过于激进,是在拿上市公司的未来冒险。面对压力,何雨柱没有退缩,他用翔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和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一次次说服、甚至可以说是“镇压”了反对的声音。他知道,这个时候,任何的犹豫和摇摆,都是致命的。
转型的初步成效,在一年半后才开始微弱显现。三江基于自身设备数据开发的“预测性维护”云服务,在几个早期合作的客户那里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不仅降低了客户设备的意外停机时间,还开辟了持续的服务费收入模式。虽然这点收入相对于传统业务仍是杯水车薪,但却像一针强心剂,让质疑的声音小了许多。
2015年末的一个傍晚,何雨柱再次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四九城城的夜景比十年前又繁华了数倍,无数灯火勾勒出一个超级都市的轮廓。他的手机响起,是女儿何晓发来的信息,是一张她在博物馆实习时拍的古画照片,配文是:“爸,万物皆流,唯变不变。共勉。”
何雨柱看着信息,嘴角微微上扬。是啊,唯变不变。从拯救母亲、改善家境的执念,到如今引领一家大型科技集团在时代巨变中艰难转身,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史诗。
他知道,最艰难的阶段或许还未过去,智能制造的浪潮方兴未艾,更大的竞争和挑战还在后面。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一次,他不仅要让“三江”这艘大船成功转向,还要让它在新的大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更广阔的航路。
夜色深沉,城市不息。何雨柱转身,走向那张堆满文件的办公桌,继续他未竟的航程。他的故事,远未结束。
喜欢四合院:穿成傻柱我狂一点怎么了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四合院:穿成傻柱我狂一点怎么了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