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芯片的量产成功与初步市场突破,如同在“环宇科技”精心构筑的帝国围墙上,凿开了一个虽小却极具威胁的缺口。卡尔·温斯顿的震怒并未平息,反而转化为了更周密、也更不计成本的打压行动。这场无声的硝烟,弥漫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专利战的升级: “环宇”及其盟友不再满足于“专利伏击”,而是开始发动主动的、骚扰性的专利诉讼。他们选择在“奇点”海外市场拓展的关键节点,比如“绿源科技”准备向邻国推广其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时,通过其在当地的关联公司或空壳实体,以侵犯某些模糊的、涉及通用数据处理方法的专利为由,对“绿源科技”及其下游经销商发起诉讼。
这些诉讼本身胜算不大,但其目的非常明确:利用漫长而昂贵的法律程序,拖慢“奇点”盟友的市场步伐,消耗其资金和精力,并恐吓其他潜在的合作伙伴。这是一种典型的“讼棍”战术,依靠资源不对称进行降维打击。
标准战的僵持: 在国际边缘计算标准组织的工作组会议上,“环宇”的代表团变得更加咄咄逼人。他们不仅坚持其偏向性明显的技术方案,还开始系统地质疑和否决任何由“奇点”或其潜在盟友提出的、可能为qIA架构留下兼容空间的替代提案。会议往往陷入无休止的技术细节争论和程序扯皮之中,进度缓慢。
“环宇”的目标很明确:即便暂时无法将qIA架构彻底排除在标准之外,也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兼容成本和复杂度,延缓其生态成熟的时间。
人才战的隐忧: 尽管林小一及时调整了激励政策,稳住了大部分核心团队,但“环宇”开出的一些条件实在过于诱人。一位负责“烛龙”芯片关键电源管理模块的资深架构师,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糖衣炮弹”轰炸和对方承诺的、“参与定义下一代世界级芯片架构”的愿景诱惑后,内心的天平最终还是倾斜了。他的离职,对“烛龙”后续能效优化项目造成了切实的延误。
更令人警惕的是,赵磊通过内部渠道获悉,“环宇”的人力资源部门正在秘密制定一份更详细的“猎头2.0”计划,目标不再局限于技术骨干,还包括“奇点”内部了解公司战略、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核心中层管理人员。对手试图从各个层面瓦解“奇点”的组织架构。
舆论战的转向: 在公开舆论场上,“环宇”操控的声浪开始出现新的论调。他们不再仅仅攻击“奇点”的技术是“骗局”,而是开始塑造一种“理性”的叙事:承认“奇点”可能在特定领域有所创新,但强调其生态不成熟、供应链脆弱、长期生存能力存疑,暗示与“奇点”合作是“高风险”的选择。这种看似客观实则更具迷惑性的论调,旨在影响那些谨慎的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客户的决策。
面对这全方位、立体化的压制,林小一和他的团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去应对,公司仿佛陷入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战。
“不能这样被动防守。”林小一在核心层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找到主动破局的点,打乱他们的节奏。”
他的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全球最高级别的超级计算大会(Sc)。这是一个汇聚了全球顶尖算力专家、科研机构和厂商的舞台,也是展示实力、寻找盟友、影响舆论的绝佳机会。
“我们要在Sc大会上,让‘烛龙’发出自己的声音!”林小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喜欢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