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研修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研究中心注入了蓬勃的朝气与全球化的视野。但在研究中心地下三层,一间拥有最高安保与能量屏蔽等级的专用实验室内,另一项更为隐秘、也更为核心的工作,正在悄然推进。
这里被称为“溯源阁”。
实验室内的陈设古今交融。一侧是顶尖的质谱仪、基因测序仪、细胞能量代谢动态分析系统等现代科研设备,冰冷的金属与玻璃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另一侧,则是仿古的紫檀木药柜、玉质研钵、小巧的银制丹炉,以及一排排用特殊晶体封存、在柔和光线下流淌着微光的药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千年沉淀的药香。
林澈站在一张宽大的实验台前,台上摊开的并非电子平板,而是数卷颜色泛黄、材质脆弱的古老绢帛与线装书。这些正是姜离凭借魂体记忆,耗费心神,一点点默写还原出的济世堂核心秘传药方。
姜离的虚影此刻比往常更加凝实了几分,她悬浮在实验台旁,清冷的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字迹,眼中流露出追忆与复杂之色。这些药方,曾是她与师长、同门(包括当年的白术)呕心沥血之作,承载着济世救人的理想,如今却物是人非。
“《灵枢·醒神篇》……”林澈轻声念着其中一个绢帛上的标题,眉头微蹙,“药材配伍精妙,君臣佐使环环相扣,意在‘开窍启慧,滋养神魂’。但其描述的药效——‘神识清明,思接千载,意念凝聚如实质’——以现代药理学来看,近乎天方夜谭。”
姜离的声音直接在他识海中响起,带着一丝属于医者的严谨:“济世堂之方,重在‘气’与‘神’的层面,其效验非单纯作用于血肉之躯。汝以今世之‘形’学,度上古之‘神’功,自然格格不入。譬如这味‘引魂芝’,汝视其为真菌,分析其化学成分,然其真正药性,在于生长过程中吸纳的天地灵气与特定地脉生机,此乃其‘神’之所在,非汝之仪器可测。”
这正是最大的难题。古方中许多核心药材的药性,基于“气”、“神”、“阴阳五行”等传统理论,与现代生物化学的分子作用机制存在根本性的解释鸿沟。
“我明白,前辈。”林澈点头,“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既能尊重古方的完整性与内在逻辑,又能用现代科学语言将其部分原理阐释清楚,否则,它永远无法被主流医学界真正接受和应用,更难以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改良。”
他目光坚定:“我们需要一座新的桥梁,不是取代,而是翻译与验证。”
**一、 精微的解析**
研究的第一步,是对古方涉及的所有药材,进行前所未有的精微分析。
韩博的团队负责技术支持。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分析药材的化学成分。利用研究中心最先进的“生物场谐振扫描仪”(灵感来自于格陵兰行动后对“伪念”能量探测技术的逆向研究),他们开始尝试捕捉药材自身散发的、极其微弱的能量场信息。
“看这里,”韩博指着屏幕上代表“引魂芝”的能量频谱图,对林澈和沈雨霏解释道,“在特定的谐振频率下,它能检测到一种独特的、稳定的生物光子发射模式,其波动规律与我们在深度冥想者大脑中观测到的某种特殊脑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可能就是姜离前辈所说的‘灵气’或‘神’的一种物理表征?”
另一边,沈雨霏则带领团队,利用改造后的“超微细胞感应技术”,观察特定药材提取物对活体神经元细胞的影响。他们发现,按照古法炮制过的“龙脑”,其提取物并非直接刺激或抑制神经元,而是在细胞周围形成一个微弱的“能量缓冲层”,显着增强了神经元在面对信息过载或毒素攻击时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它不是在‘命令’细胞,而是在‘滋养’和‘保护’细胞,让细胞自身的功能得以最佳发挥。”沈雨霏看着显微镜下活力明显增强的神经元集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完全符合‘扶正祛邪’的中医理念!”
林澈则坐镇中枢,将所有的数据——化学成分、能量频谱、细胞效应、乃至古籍中对药性“升降浮沉”、“归经”的描述——全部输入一个他与韩博共同开发的、“神气理论”模型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超算系统中。
系统开始进行海量的交叉比对、模式识别和模拟推演。它试图找出古方中看似无关的药材之间,在能量层面和信息层面的协同作用规律。
过程极其繁复,失败是家常便饭。许多次,按照古法炮制的药材,在现代仪器下显示出的“有效成分”含量极低,甚至检测不到,但其在细胞实验或能量场测试中,却展现出明确的效果。这挑战着研究人员固有的科学观念。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林澈在一次项目讨论会上,对略显沮丧的团队成员说,“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尤其是涉及到‘神’与‘气’的层面,其运作规律可能并非我们熟悉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更类似于量子纠缠或网络协同效应。我们要寻找的,是那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现规律。”
**二、 灵犀一点**
突破的契机,来自于一次看似失败的实验。
当时,团队正在尝试解析“醒神方”中一味名为“定神砂”的矿物药。常规分析显示其主要成分是朱砂(硫化汞),具有神经毒性,这让所有现代背景的研究员都感到棘手和不解。
一次能量场扫描实验中,由于参数设置失误,扫描频率意外地与姜离描述中“定神砂”应被“心火”炼制的某种特定状态产生了谐振。刹那间,扫描仪屏幕上原本杂乱的能量信号,突然变得有序而稳定,散发出一种温和而镇定的波动。
“就是此频率!”姜离的虚影在实验室中显现,语气带着一丝激动,“此乃‘文武火’交替,去其燥烈,存其镇摄之性的关键!汝等仪器,竟能捕捉到此等微妙变化?”
林澈恍然大悟:“我们一直试图分析它的‘静态’成分,却忽略了古法炮制过程中赋予它的‘动态’能量信息!这‘定神砂’的真正药效载体,可能不是硫化汞分子本身,而是其在特定炼制条件下,内部晶体结构变化所承载的、具有安神定志功能的‘能量印记’!”
这一发现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研究团队开始高度重视古方中关于药材采集时节、产地、炮制方法(如九蒸九晒、酒制、醋制)的严格规定。他们意识到,这些看似繁琐的程序,并非迷信,而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药材的能量属性进行精确调控和“编程”的过程!
基于这些认识,超算系统的模型开始越来越精准。它逐渐能够模拟出古方中不同药材组合后,在人体能量场(经络、脏腑)层面可能产生的协同、拮抗或引导效应。
**三、 醒神初现**
在对“醒神方”完成了大部分关键节点的解析后,林澈决定进行第一次实物炼制。
这不是简单的煎煮。在姜离的亲自指导下,他们在隔离实验室中,按照古法,使用特制的玉釜和银铲,严格控制着“水火候”。每一步投药顺序、搅拌手法、甚至炼制者的呼吸意念,都有严格讲究。姜离的魂体悬浮在丹炉上方,以其精纯的魂力,细微地感知和调控着炉内药材能量融合的进程。
与此同时,现代仪器全程监控着炉内的温度、压力、能量场变化以及药液成分的实时转化。
整整七日,不眠不休。
当林澈最终揭开玉釜的刹那,没有冲天的光华,只有一股极其清淡、却仿佛能直接沁入灵魂深处的异香弥漫开来。釜底,是一层薄薄的、呈现琥珀色泽、半透明状的胶质物。
“成了。”姜离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欣慰,“此‘醒神汤’虽不及吾师亲手所炼,然其‘神’已具,其‘性’已纯。”
接下来的活体实验(在严格的伦理监督下)效果令人振奋。服用微量“醒神汤”的小鼠,在复杂迷宫测试中表现出远超对照组的学习速度和记忆保持能力,其大脑神经元连接密度和活跃度显着提升。更神奇的是,在针对一些因“伪念”残留而精神萎靡的康复者志愿者的初步临床试验中,小剂量服用后,他们普遍报告头脑清醒、思维敏捷、长期困扰的疲惫感和注意力涣散得到明显改善,且脑波检测显示其阿尔法波和贝塔波协调性增强。
它并非粗暴地刺激神经,而是像一种“信息优化剂”和“能量滋养剂”,温和地梳理和增强着使用者自身的神识力量。
“我们成功了……”沈雨霏看着实验数据,难掩激动,“我们不仅还原了古方,更初步揭示了其部分作用机制!”
林澈看着手中那颗琥珀色的胶质物,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温和而磅礴的生机与清明之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复原了一个药方,更是打通了一条连接古今医学智慧的切实路径。
“但这只是开始。”林澈冷静地说,“古方的精妙远超我们目前的解析能力。而且,如何将这种依赖特定能量环境和个人修为的炼制过程,转化为可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工艺,是我们下一步面临的巨大挑战。”
他将“醒神汤”的样本和数据郑重封存。
古方的新解,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光芒虽然微弱,却清晰地照亮了前进的方向,预示着一条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通往生命更深层奥秘的道路,正在他们的脚下,徐徐展开。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医魄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