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病的起因,多半是因为 “紧”
村里的张大爷,以前总爱瞎琢磨。儿子在外打工,他天天担心 “会不会出事”;地里的庄稼长慢了,他着急 “今年会不会减产”。没几年,就查出了高血压,还总说胸口发闷。后来村里的老中医跟他说:“你这病,不是身子坏了,是心太‘紧’了。精神一紧,浑身都跟着绷,哪能不生病?”
张大爷听了,慢慢学着放宽心。儿子打电话报平安,他就安心;庄稼长慢点,他就多去地里看看,不再瞎着急。过了段时间,血压稳了,胸口也不闷了。老中医说:“你看,人就像地里的麦子,长得太‘紧’会倒伏,活得太‘紧’会生病。别总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觉得对的事就慢慢做,心松了,身子自然就舒坦了。”
村里的人都懂这个理:谁家要是总为鸡毛蒜皮的事着急,准保容易生病;要是活得心宽,哪怕日子苦点,也少生毛病。精神不紧,就不会慌了方向;身子不紧,就不会轻易出错,日子才能过得踏实。
2、想和周围人处好,别轻易晒成功的喜
村里的李四,前几年在外打工赚了点钱,回村就忍不住到处说:“我这趟出去,赚的钱比在家种三年地还多。” 一开始还有人听,后来大家慢慢就疏远他了 —— 张婶见了他躲着走,王五跟他聊天也总爱搭不理。
王大伯见了,就劝李四:“你赚了钱是好事,可别到处说。除了你爹娘和媳妇,谁真心盼着你过得比他好?你看村里的赵叔,去年养猪赚了不少,可他从不往外说,有人问起,他就说‘就够糊口’,大家跟他处得反而近。”
李四慢慢明白了:人都有股子 “比” 的心思,你过得好,别人嘴上不说,心里难免不舒服。要是总把成功挂在嘴边,像晒粮食似的生怕别人看不见,不仅会伤了别人的面子,还会让自己成了别人眼里的 “刺”。聪明的人都懂 “装傻”,日子是自己过的,好不好自己知道,不用非得让别人看着。
3、爱与被爱,没那么 “非它不可”
村里的李婶,以前总觉得 “女人得找个男人疼,日子才过得下去”。可她男人走得早,一开始她天天哭,觉得天塌了。后来为了孩子,她只能自己扛:白天去地里干活,晚上在家缝补衣裳,慢慢也把日子过了起来。
后来有人问她:“一个人过,不觉得苦吗?” 李婶说:“苦是苦,可也明白了,没人能永远疼你。就算是两口子,也是各有各的心思,谁也不会完全为了别人活。婚姻就像搭伙种地,你出力气,我出种子,互相帮衬着过,要是光想着靠别人,最后准得落空。”
村里的老人常说:“人这一辈子,最可靠的还是自己。你把自己过得好了,有能力了,不管是婚姻还是日子,都会跟着好起来。别把‘爱’看得太重,觉得没了爱就活不了,其实你自己能扛事儿、能变好,比啥都强。”
4、不管多大,都要会说 “我在乎你”
村里的王大娘,以前总爱把心思藏在心里。儿子在外工作,她想儿子了,也只说 “家里都挺好,你不用惦记”;老伴帮她干农活,她心里感激,也从不说 “谢谢你”。后来儿子有次回家,跟她说:“妈,你要是想我,就跟我说,我也想你。” 王大娘才明白,有些话不说,别人真的不知道。
从那以后,王大娘变了。儿子打电话,她会说 “妈想你了,有空回来看看”;老伴帮她挑水,她会说 “你歇会儿,别累着”。家里的氛围越来越暖,儿子回来的次数也多了。王大娘说:“以前总觉得‘不好意思’,可这辈子太短了,你在乎的人,要是不说出来,万一哪天没机会了,多后悔啊。”
村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总爱 “藏着”,心里在乎,嘴上却不说,结果好多关系慢慢就淡了。其实不管多大年纪,该说的爱意就得说,一句 “我想你”“谢谢你”,比啥都管用。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在乎的人身上,别让 “不好意思” 耽误了真心。
5、养生的尽头,是养 “情绪”
村里的赵大爷,以前总爱琢磨养生。今天听说吃芹菜好,就天天吃;明天听说散步管用,就天天走。可身体还是不算好,总说浑身没劲儿。后来村里的老中医跟他说:“你这不是缺营养、缺运动,是缺个好情绪。天天为点小事生气、发愁,吃再多好东西也没用。”
赵大爷听了,慢慢改了脾气。有人跟他拌嘴,他不往心里去;地里的庄稼遭了灾,他就想 “今年不行明年再来”。过了段时间,浑身也有劲了,脸色也好看了。老中医说:“养生不是吃啥、喝啥,是别让自己瞎生气、瞎发愁。不为不重要的人烦,不为不重要的事忧,情绪好了,身子自然就好。”
村里的老人常说:“情绪就像地里的墒情,墒情好,庄稼长得旺;情绪好,人活得精神。养情绪这事,别人帮不了,只能自己想通。少怨、少怒、少悲、少愁,心里亮堂了,日子才能过得舒坦。”
6、没人会帮毫无价值的人
村里的李四,以前总爱靠别人。家里的地没人种,就找王五帮忙;没钱花了,就找张婶借。一开始大家还帮,后来见他自己不努力,慢慢就没人愿意理他了。王大伯跟他说:“你总想着靠别人,可你得想想,你能给别人啥?你啥也给不了,谁愿意一直帮你?”
李四听了,开始自己下地干活,还学着种大棚蔬菜。后来王五家的大棚需要技术,李四主动去帮忙;张婶家的菜卖不出去,李四帮着找销路。慢慢的,大家又愿意跟他来往了。李四说:“以前不懂,总觉得别人该帮我,后来才知道,人得有自己的价值,能跟别人换点啥,才有人愿意帮你。就算跌进谷底,也得有能站起来的筹码。”
村里的人都懂:不管是啥关系,都是 “互相” 的。你有价值,能帮别人,别人才会帮你;你要是啥用没有,就算以前关系再铁,也没人愿意一直搭把手。日子是自己过的,得靠自己攒点 “本事”,才有底气。
7、别太追求 “人性的洁癖”
村里的张大爷,以前总爱用 “高标准” 要求别人。邻居家的孩子调皮,他就说 “没教养”;村里的人占点小便宜,他就说 “人品差”。结果天天生气,跟谁都处不好。后来王大娘跟他说:“你别总盯着别人的错,谁还没点缺点?人性就像地里的庄稼,哪有长得完美的?”
张大爷慢慢想通了:村里的李婶爱占小便宜,可她会帮邻居看孩子;村里的王五爱说闲话,可他会在别人春耕时帮忙拉犁。他不再用 “洁癖” 的眼光看别人,反而觉得大家都挺实在。张大爷说:“那些好的品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挑剔别人的。你要是总盼着别人跟你一样,最后只会自己难受。”
村里的老人常说:“人无完人,别太较真。你自己做好就行,别人怎么样,随他去。要是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就像眼里进了沙子,难受的还是自己。”
8、得罪几个人、做错几件事,真不算啥
村里的小周,以前总怕得罪人。跟邻居相处,啥都顺着别人;在镇上打工,啥活都抢着干,就怕别人不高兴。可越是这样,越有人欺负他 —— 邻居让他帮忙干活,从不客气;同事把麻烦的活推给他,也不道谢。
后来王大伯跟他说:“你这辈子,哪能不得罪人、不做错事?就算得罪了人,做错了事,天也塌不了。你总想着取悦别人,别人就会觉得你好欺负,反而会得寸进尺。” 小周听了,慢慢学着拒绝:邻居再让他干额外的活,他会说 “我自己的活还没干完”;同事再推麻烦活,他会说 “这不是我的活”。
没想到,大家反而对他客气了。小周说:“以前总怕得罪人,活得累。后来才知道,得罪几个人、做错几件事,真不算啥。你要是总想着取悦别人,才会把自己的日子毁了。”
村里的老人常说:“日子长着呢,别为这点小事愁。你越硬气,别人越尊重你;你越软,别人越欺负你。”
9、层次越低的人,越爱 “抬杠”
村里的李四,总爱跟人抬杠。别人说 “今年麦子长得好”,他就说 “好啥好,说不定后期会倒伏”;别人说 “种大棚能赚钱”,他就说 “赚啥钱,风险大着呢”。大家都不爱跟他聊天,觉得跟他说话太累。
王大伯跟他说:“你跟人抬杠,不是你有理,是你眼界太窄。你总觉得自己对,别人都错,其实是你没见过更大的世界。跟不同频的人争,就算争赢了,也没啥意思。” 李四听了,慢慢学着闭嘴。别人聊天,他就听着,不再随便抬杠,反而觉得心里清净了不少。
村里的老人常说:“能干扰你的,是你太在意;能伤害你的,是你想不开。你要是内心强大,就不会跟人瞎抬杠。不跟不同频的人争辩,你的世界才会清静。”
10、“慢” 和 “静”,是最了不起的本事
村里的赵叔,种大棚蔬菜很有一套。别人种大棚,总着急 “啥时候能收获”“啥时候能赚钱”,可赵叔不慌 —— 选种时,他会慢慢挑,选最适合的;施肥时,他会慢慢撒,撒得均匀;遇到问题,他会静下心来想办法,从不着急。
别人问他:“你咋不着急?” 赵叔说:“急啥?庄稼有庄稼的长势,日子有日子的节奏。你越急,越容易出错;你越慢、越静,反而能把事做好。” 果然,他的大棚蔬菜长得好,卖得也贵,比别人赚得多。
赵叔说:“慢不是懒,静不是怂。你慢下来,才能看清方向;你静下来,才能找到办法。你越是着急,破绽越多,灵感也越不容易来。等你学会慢和静,就会发现,好多事都会顺着心意来。”
村里的老人常说:“日子就像熬粥,得慢慢熬,才能熬出香味。你要是火急火燎的,粥要么熬糊,要么没熬透。慢下来、静下来,才是过日子的真本事。”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