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秋晓钟鼓扬,丹陛臣僚列两厢。
征东捷报传金殿,平倭功疏拟封章。
杨卿抗疏陈仁政,诸葛陈词释远疆。
帝王自有安邦策,不为虚名只为昌。
公元239年,肇元三年季秋,长安未央宫前殿。
大朝会的钟鼓之声庄严肃穆,文武百官依序鱼贯而入,分列丹陛两侧。
龙椅之上,皇帝刘禅面容沉静,冕旒垂落,遮不住目光中的深邃与威仪。征东大军平定倭国、献俘呈捷的狂喜气氛仍萦绕殿宇,然而今日朝会所议之封赏事宜,却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侍中陈祗手持玉笏,率先出班,朗声宣读由尚书台拟定的叙功封赏草案。其词华美,历数将军魏延及麾下诸将“扬国威于万里波涛之外,犁庭扫穴于东海蛮荒之域”,细述平九州、定四国、克本州、服虾夷、擒司马、获神器等赫赫功绩。草案提议晋魏延为镇东将军、领倭都护、假节钺、开府仪同三司,封列侯,食邑倍增;邓艾、陆抗、钟会等皆晋爵升职,厚赐金帛;有功将士依例封赏,阵亡者优加抚恤。
草案宣读完毕,殿内一时寂静,旋即响起一片嗡嗡低议。多数朝臣面露欣然,颇觉此赏匹配大功。然而,未及刘禅开口,一个清癯而刚直的身影便从文官队列中迈步而出,声音虽不甚洪亮,却字字清晰,如金石坠地:
“臣,太常卿杨阜,有本启奏!陛下,诸公!征东之役,功勋固然昭着,然臣闻其过程,血腥酷烈,杀戮过甚,实有伤天和,恐非圣朝仁德治国之道!如此之功,岂可遽以重赏褒之?臣以为,非但不当重赏,陛下更应下诏切责,申明仁恕之怀,以慰上天好生之德!”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杨阜素以耿直敢谏闻名,但在此举国欢庆之时,直斥平倭首功之臣,仍令众人愕然。
刘禅面色不变,淡淡道:“杨卿何出此言?魏将军等为国拓土,扫平边患,其间自有不得已之处。岂不闻‘慈不掌兵’?”
杨阜毫无惧色,昂首抗声:“陛下!‘慈不掌兵’非是滥杀之借口!臣所得军前实录及风闻:京畿战后,坑杀降俘四万三千众,此乃白起长平旧事,暴虐之行也!石见银山,驱倭奴如水银提银,中毒溃烂而死者日以十计,视人命如草芥!强征倭地粮秣八成,致使新附之民饿殍载道!更驱协从之倭屠戮虾夷部落,老幼不免!凡此种种,岂是‘不得已’三字可轻轻带过?陛下乃仁德之君,岂能嘉许此等有干天和之举?若行封赏,恐天下非议,史笔如铁,后世将谓我肇元之朝,徒以武功称,而乏仁政之心!臣请陛下明察!”
杨阜一番话,引经据典,直指杀戮过甚之弊,殿中不少以儒学立身、崇尚仁政的文臣闻言,不禁颔首,低语附和者渐多。一时间,主张应反思征倭过程、暂缓或削减封赏的声音竟成了气候。
“杨太常之言,老成谋国啊!”
“武功虽盛,然确需顾及仁德形象。”
“如此杀伐,恐招致四夷恐惧,反而不美。”
武官队列中,不少将领面露不忿之色,但碍于杨阜所言似乎占着“道德”高地,一时不好直接反驳。
此时,丞相诸葛亮轻摇羽扇,出班奏道:“陛下,杨公之忧,出自仁心,可敬可嘉。然治国之道,宽严相济,仁暴之辨,需因时、因地、因势而异。于倭地之事,岂可全然以中原常理度之?”他转向杨阜,“杨公可知倭人本性如何?可知其地情势如何?”
杨阜略一迟疑:“倭人亦是生灵,岂无教化可能?即便凶顽,亦当徐徐图之,以王道化之,焉能一味诛戮?”
诸葛亮微微摇头,声音平和却自带力量:“杨公心存善念,然或许不知倭人之根性。陛下,臣请召鸿胪寺曾出使倭国旧地之郎官,及军前返回之书记官王泓,于殿前陈述倭地风土人情及战事所见。”
刘禅准奏:“宣。”
曾在卑弥呼时代随船到过倭国的老鸿胪寺郎官颤巍巍上殿,叙述昔日见闻:倭国诸岛,豪族割据,互相攻伐不休,手段残忍,常以屠村灭族为乐。倭人敬畏强者,欺凌弱者,等级森严,下层民众命如蝼蚁。其性“慕强而凌弱,畏威而不怀德”。
随后,王泓上殿,他虽心有不忍,仍据实禀报:“启奏陛下,诸位大人。杨太常所言银矿、征粮之事,确有其事。然倭人非是温顺羔羊。我军初登陆时,倭人屡屡诈降,伺机偷袭,四国山林伏击,令我军伤亡惨重。其民风悍戾,即便普通农夫,战时亦往往持竹枪死战,宁死不降者甚众。京畿之战,彼等聚集二十万之众,绝非被迫,实欲与我决死。若当时战败,我军将士之下场,恐较之坑俘犹惨十倍。至于剥削之事……大将军行此策,实为尽快榨取其地力,以战养战,减少中原百姓输粮之苦。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王泓最后叩首,“然,杀戮之重,确乎惊人,臣……臣亦曾夜不能寐。”
二人陈述毕,殿内议论更甚。杨阜坚持道:“即便如此,亦当存矜悯之心!坑杀四万降俘,岂是仁君所为?天道昭昭,必降灾咎!”
“杨卿!”刘禅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口口声声天道、仁德。可知若不行此‘酷烈’之事,将来天道予我华夏子民之灾咎,将百倍于此!”
殿内顿时寂静下来。皇帝如此直言“灾咎”,实属罕见。
刘禅缓缓起身,目光如电,扫视群臣:“尔等只闻今日倭地之哀嚎,可曾想过,若放任此族坐大,数百年后,彼等将会如何?”
他停顿片刻,声音沉痛而凝重:“朕,得先帝托梦!”
群臣哗然,纷纷跪倒:“陛下!”
“就在大军出征前夜,先帝于梦中警示于朕!”刘禅的声音带着一种神秘而庄严的力量,“先帝言:东海倭族,其性如豺狼,畏威而不怀德,暂伏于强权之下,然其野心不死,劣根难除!若此时不加以雷霆手段,绝其凶顽之气,削其未来为祸之根基,则数百年后,待其习得我华夏技艺,韬光养晦,必成滔天巨患!届时,彼等将跨海西来,首当其冲者,便是……”
刘禅的目光扫过地图上的朝鲜半岛(此时为汉四郡及马韩、辰韩、弁韩之地,统称三韩或大韩)区域,一字一句道:“……便是三韩之民!先帝梦中所示景象……惨不忍睹!倭寇之刀锋所向,韩地几成焦土,百姓遭其屠戮,如羔羊入虎口,尸骸堆积如山,妇女儿童亦不能免!其状之惨,较之今日石见银山、京畿俘坑,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带着一种来自“天命”的震撼力。殿内群臣,包括杨阜,都被这“先帝托梦”的警示所慑,一时无人敢轻易反驳。对鬼神的敬畏,对先帝的尊崇,与对未来灾难的想象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每个人的内心。
诸葛亮适时开口,声音沉凝:“陛下所述,虽为梦境,然合于情理,暗符天道。倭人之性,确如先帝所言。昔年公孙氏割据辽东,倭人便曾与之勾结,劫掠沿海。若任其统一强盛,必为我华夏心腹大患。陛下未雨绸缪,魏将军雷厉风行,看似酷烈,实为大仁!乃是以今日之霹雳手段,显明日之菩萨心肠!所保全者,乃是我后世千万华夏及藩属子民之性命!此功之大,岂是寻常开疆拓土可比?岂可因一时死伤而诘难?”
诸葛亮的支持,极大地扭转了辩论风向。他接着道:“且杨公可知,此番平倭,所获几何?”他示意户部尚书出列。
户部尚书立刻报出一连串数字:“据倭都护府初步统计并运回之财物:白银折合逾一千三百万两!黄金及金器折合逾八十万两!铜料无算!另有硫磺、珍珠、珊瑚、名贵木材、漆器、刀剑等物,价值难以估量!仅以金银论,已远超此次远征所耗之军费!更况日后石见银山持续产出、倭地粮赋之余裕!陛下,诸公,此非消耗国力之征伐,实乃充盈国库之盛举!”
数字最具说服力。方才还在纠结于“仁德”的不少大臣,此刻眼神都变了。如此巨大的收益,足以堵住任何关于“劳民伤财”的指责。
杨阜面色微微发白,但仍挣扎道:“纵然……纵然获利颇丰,然岂可以货利计人命?王道……”
“杨卿!”刘禅打断他,语气放缓,却更显深沉,“你可知朕曾予魏延密诏?”
他目光扫过全场,缓缓道:“朕在密诏中明言:倭人凶顽,非重典不足以制之。京畿之俘,人数众多,隐患极大,释之资敌,养之耗粮,运之生变。着魏延……可视情决断,以绝后患。石见银矿,关乎国用,需尽快增产,可用非常之法。倭地之粮,务必优先保障大军……凡此种种,朕皆心中有数。魏延所为,或许酷烈,然皆在朕之授权之内,亦是贯彻朕意!其所行之事,乃代朕承担此‘有伤天和’之责!卿今日弹劾魏延,岂非实则是在指责朕躬?”
此言一出,杨阜彻底怔住,随即俯身叩首:“臣……臣不敢!臣万万不敢!”他冷汗涔下,皇帝竟将责任全然揽到自己身上,并出示密诏授权,他若再坚持弹劾,便是直接指责皇帝了。
刘禅走下丹陛,来到杨阜面前,亲手扶起他:“杨卿请起。卿之直言,出于公心,朕岂不知?朕亦知仁德乃治国之本。然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对倭之策,非朕好杀,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朕之所虑,非止于当下,更在于千秋万代之后我华夏子孙之安宁!今日之恶名,朕与魏将军愿担之,只为换取后世之太平!”
他转身面对群臣,声音恢弘:“故,魏延、邓艾、陆抗、钟会等,非但无过,反而有擎天保驾之大功!其于国于民于大汉民族于千秋万代,皆有大功而无过!朕意已决,封赏之议,依尚书台所拟行之,另从倭地所获中拨出专款,厚赏征东将士!阵亡者,倍加抚恤,其子弟优先录用!”
皇帝已将话说到这个份上,情理、利益、天命、权威俱在,再无反对之声。杨阜亦深深揖首:“陛下深谋远虑,臣……愚钝,未能体察圣心之万一。臣收回弹劾之言。”
刘禅颔首:“卿本忠臣,何罪之有?”他环视群臣,“然今日之辩,亦是好事。可令诸卿皆知,征倭之功,非仅在拓土,更在除患;非仅在获财,更在安民。朕望诸卿,日后议政,需既怀仁德之心,亦具深远之虑!”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呼,声震殿宇。
朝会遂定下封赏基调。然而,关于征倭之役的血腥与功过,关于仁德与霸道的权衡,这场激烈的辩论所带来的思考,却深深烙印在每位在场大臣的心中。刘禅以“先帝托梦”的警示、巨大的现实收益和最终的帝王权威,为魏延的酷烈手段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合法性,也将平倭之役的意义,从单纯的军事胜利,提升到了为华夏永除后患的战略高度。
退朝之后,诸葛亮与刘禅于偏殿叙话。诸葛亮轻叹:“陛下今日以先帝托梦为言,虽镇服群臣,然恐后世史家……”
刘禅淡然一笑:“相父,有时非常之事,需借非常之言。只要能为华夏真正除此隐患,朕担此‘假托’之名,又何妨?总好过数百年后,真有韩地乃至中原之民,惨遭倭寇屠戮之祸。那时,后人会明白今日之不得已。”
诸葛亮默然,片刻后深深一揖:“陛下之虑,远矣。老臣不及。”
窗外,秋风送爽,吹动着未央宫的帷幔。一场关于封赏的风波就此平息,而帝国的东疆,在血与火的洗礼后,已开始了新的篇章。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强汉之墨色如血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