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那封沉甸甸的辞呈和布满血丝的眼睛,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林眠最后一丝观望。他意识到,孙志鹏那套“管理艺术”的危害远超个人冲突,它正在系统性摧毁员工的健康与公司的根基。被动防御已不足够,他必须主动出击,为那些沉默的受害者发声。
一场无声的救援行动,在暗中有条不紊地展开。
老王离开后,林眠没有立刻采取激烈动作。他先是给老王发了一条措辞谨慎的短信:「王师傅,保重身体为先。若方便,可保留一些能反映您工作处境与压力的记录,如邮件、工作安排等,以备不时之需。万事有我,请先安心休息。」
这条信息没有明说,但老王在职场沉浮多年,立刻明白了林眠的暗示。求生的本能和被理解的触动,让他下定了决心。他删掉了电脑里正在起草的辞职信,开始秘密整理过去几个月与孙志鹏的邮件往来。那些邮件里,充满了孙志鹏模糊不清却又咄咄逼人的指令、毫无依据的业绩否定、以及不断加码的不合理指标。他还翻出了一个旧录音笔,充好电,决定在下次不得不与孙志鹏单独沟通时,留下一些证据。
与此同时,林眠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契机,与苏早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避开耳目的交流。在公司咖啡机旁,他状似无意地提起:“最近听到一些关于市场部管理风格的议论,似乎对员工状态影响不小。”
苏早端着咖啡的手微微一顿,清冷的眸光扫过林眠,没有立刻回应。她抿了一口咖啡,才淡淡地说:“管理方式,因人而异。”语气依旧平淡,但林眠捕捉到她眼底一闪而过的某种情绪,是了然,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厌烦。
“是啊,”林眠顺着她的话,声音压低了些,“只是,如果这种方式已经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核心骨干流失,恐怕就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了。我听说,销售部的老王,最近状态很不好。”
苏早沉默了片刻,目光望向窗外。她负责的投行项目部与市场部有业务交叉,孙志鹏的某些做派,她早有耳闻,甚至亲身领教过其难缠。她知道林眠不是在无的放矢。
“证据呢?”她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却切中要害。没有证据,一切指控都只是流言,甚至会打草惊蛇。
“在收集。”林眠言简意赅。
苏早看了他一眼,没再说什么,只是微微颔首,转身离开了。这是一种无声的默契,林眠知道,她至少不会成为阻力,甚至在必要时,可能会提供一些她掌握的信息。
林眠的下一个目标,是设计师小杨。他没有直接去找她,而是通过小白,以“关心同事”的名义,侧面了解小杨的近况,并委婉地传递了“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或倾诉,可以提供支持”的信息。小白心领神会,她和小杨年纪相仿,又有过楼梯间那次的交集,更容易取得信任。
几天后,小杨通过小白,给林眠转交了一个加密的U盘。里面是她偷偷保存的、被孙志鹏和吴勇批得一文不值、却拿过行业设计奖项的几个方案原稿,以及部分记录了吴勇那些充满主观贬低、却毫无建设性意见的会议录音片段。U盘里还有一个简单的文档,记录了几次孙志鹏在公开场合对她和其他年轻设计师进行人格贬低的言论。
收集证据的过程必须极其小心,如同在雷区穿行。林眠动用了【睡眠系统】的【团队共鸣】雏形,不是传递灵感,而是极其微弱地强化老王和小杨等人心中那份寻求改变的勇气和对他林眠的信任感,确保他们在这条充满压力的路上不会中途退缩。同时,他也通过系统,不断校准着自己的行动,避开可能引起孙志鹏警觉的节点。
他还秘密联系了之前了解到的、其他几个曾受过孙志鹏打压、或已忍无可忍离职的员工。有些人出于恐惧选择了沉默,但也有两个已经离开公司、无所顾忌的前员工,愿意提供证词和部分邮件记录,揭露孙志鹏如何通过精神打压逼走他们。
这些碎片化的证据——充满否定与压力的邮件、充满主观贬低的录音、被无理否决的优秀方案、饱受折磨的员工的证词、乃至医院的轻度焦虑诊断书——开始像拼图一样,在林眠手中慢慢汇聚。它们单独来看,或许都可以被孙志鹏解释为“严格管理”、“要求高”、“对事不对人”,但当这些碎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受害者身上汇集起来时,一幅清晰的、关于系统性精神打压与控制(pUA)的图景,便逐渐浮现出来。
这是一场无声的救援,也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战役。林眠像一位耐心的猎人,布下陷阱,收集着足以一击致命的证据。他知道,当这些证据最终被摆到台面上时,引发的将不仅仅是对孙志鹏个人的质疑,更是对公司现有某些管理文化的深刻反思。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将所有证据的力量最大化,并能真正推动改变的契机。
办公室的灯光下,林眠整理着加密文件夹里的资料,眼神冷静而锐利。风暴正在酝酿,而这一次,他手握雷霆。
喜欢今天真的不想加班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今天真的不想加班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