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军队由全面进攻转入战略休整与巩固的同时,
国际上对于这场东方战局剧变的反应,也如同投入激流的巨石,在全球范围内激荡起层层涟漪。
世界的目光,第一次如此复杂地聚焦于这片古老而坚韧的东方大陆。
在欧洲, 硝烟弥漫的废墟和仍在激烈交火的战线构成了主基调。
纳粹德国在经历了初期掠袭苏联的巨大成功后,其战争机器依旧高效而冷酷地运转着。
希特勒对远东盟友的挫败感到恼怒,但这并未动摇其核心战略。
在大西洋,德国凭借其与日本会师后稳固的“海洋动脉”,获得了更充足的资源,
其庞大的“狼群”潜艇部队正以更高的效率猎杀着盟军的运输船队,战况空前惨烈。
在北非的广袤沙漠,得到了充分补给和德日联合技术支持的隆美尔非洲军团,
与蒙哥马利的英国第八集团军以及登陆的美军部队,正围绕着北非海岸线和苏伊士运河展开规模空前的装甲大战。
双方的坦克集群在沙海中咆哮碰撞,每一次交锋都消耗着海量的物资与生命。
而在西欧,尽管第二战场尚未开辟,
但盟军的战略轰炸机群与德军依托德日雷达和防空技术构建的严密防空网进行着每日的殊死搏杀,
损失巨大却无法彻底撼动德意志的欧洲堡垒。
相较于这个投入了双方最主要力量和技术精华的主战场,
苏德战线在经历了德军那场毁灭性的“掠袭”与“收割”之后,已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沉寂。
苏联失去了其欧洲部分的绝大部分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
残存的力量退缩至乌拉尔以东广袤而寒冷的土地上,进行着极其艰难且缓慢的重组。
它像一头被重创后蛰伏的巨兽,虽然依旧牵制着大量德军,但已暂时失去了主动影响战局的能力。
中国的胜利,在欧洲战场的指挥地图上,更像是一个遥远的、需要重新评估的变量,而非能立即改变战局的砝码。
柏林的宣传机器刻意淡化了东方的失利,转而大肆宣扬德军在东线的“辉煌战绩”和欧洲堡垒的“固若金汤”。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 战争的残酷以另一种形式展现。
美国,这个早已深陷全球战场的巨人,正与“超级日本”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海空较量。
双方数以百计的舰艇,包括数十艘航空母舰,在浩瀚的洋面上追逐厮杀,每一次接触都可能引发一场决定区域命运的海战。
上千艘潜艇如同幽灵般在水下游弋,猎杀着对方的运输线和落单战舰。
天空则被数万架战机所统治,争夺制空权的空战几乎每日都在上演。
美军的伤亡数字早已突破百万,国内承受着巨大的战争压力。
日本虽然在中国大陆遭受重创,但其联合舰队主力依然强大,
依托遍布太平洋的岛屿基地和依然强大的航空兵,依旧给美军带来了惨烈的消耗。
因此,中国战场的光复,对华盛顿而言,不啻于一剂强心针。
它证明了日本陆军并非不可战胜,极大地缓解了美军在太平洋地面作战和保卫澳大利亚方面的潜在压力。
美国的报刊杂志用头版头条欢呼“东方巨人的觉醒”,将中国士兵在收复的武汉、长沙街头欢呼的照片传遍全国。
然而,在这种公开的欢呼背后,五角大楼的战略评估却异常冷静。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退守沿海和东北的日军,
凭借其经营多年的坚固工事和依然可观的海空支援,将成为更难啃的骨头。
中国的胜利值得庆祝,但远未到放松的时刻。
英国的唐宁街发表了措辞严谨的贺电,但难掩失落。
在东南亚被日军打得丢盔卸甲的大英帝国,面对一个即将主导东亚事务的强大中国,心态复杂。
他们尤其担心香港、马来亚等殖民地的未来。
法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莫斯科对于中国的胜利,心情极为复杂。
一方面,这确保了日本关东军无法轻易西调,为苏联保留了至关重要的远东缓冲地带;
另一方面,一个凭借自身力量迅速崛起的、可能与莫斯科渐行渐远的邻居,也让克里姆林宫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
塔斯社的贺电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但现实的外交动作却显得谨慎而保留。
至于日本本土,则笼罩在一片压抑的震惊和失败的阴霾中。
中国战场的大规模溃败,是自明治维新以来未曾有过的耻辱。
军部内部争吵激烈,追究责任和调整战略的声音并存。
尽管其海军和航空兵依然强大,战争潜力远未耗尽,
但大陆战局的逆转,也极大地动摇了其战争信心。
他们开始更加疯狂地榨取朝鲜、台湾、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占领区的资源,
同时加紧在中国沿海和东北构筑所谓的“绝对国防圈”,准备进行旷日持久的战斗。
在德日两大轴心巨兽碾碎一切抵抗,盟军苦苦支撑的全球态势下,
中国战场的逆转消息,传到那些在夹缝中求生的中立国时,引发的不是欢呼,而是极度的谨慎和自保的盘算。
瑞士、瑞典等欧洲中立国是沉默的观望者,恐惧是首要反应。
德日联军势头正盛,苏联被打残,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连美军都伤亡过百万。
此时任何可能激怒轴心国的行为都是致命的。
这些国家保持着绝对的沉默,不敢发表任何可能被视为“亲华”或“反轴心”的言论。
他们更加严格地执行对交战双方的物资禁运和技术封锁,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生怕给德日任何干涉的借口,
与“东山”体系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或公开商业往来,在此时被视为极度危险的政治自杀。
但在完全隐秘的情报界和顶级商业圈层,情况略有不同。
这些国家的战略情报部门以最高密级分析来自东方的信息,评估“东山”的潜力和未来格局。
同时,一些胆大包天、追逐暴利的军火原料商人,通过极其复杂的多层空壳公司,
尝试与“明义实业”等外围机构进行绝对隐秘的、以物易物的交易,
用本国严格控制的一些稀有金属或精密仪器,
换取“东山”的某些“非军事”技术专利或特效药配方,过程如履薄冰。
相比于欧洲中立国,土耳其等欧亚桥梁国家,又有不同。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德日势力范围的直接前沿,压力巨大。
其策略将是 “强化中立”,甚至“偏向示好”轴心国。
安卡拉立刻主动向柏林和东京示好,重申其中立立场,
并可能进一步限制盟军物资通过土耳其海峡,以取悦德日。
对于中国胜利的消息,官方统一口径,将其弱化为“日军的战术调整”,
避免在国内引发可能刺激轴心国的乐观情绪。
任何试图经土耳其向中国传递信息或物资的渠道都会被无情切断。
南美及其他地区中立国,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于大多数南美国家而言,远东的战局过于遥远。
他们的首要关切是德日强大的海军和潜艇部队对其航运和海岸线的潜在威胁。
他们“不闻不问” ,官方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评论,媒体在当局引导下淡化处理,以免引火烧身。
与交战任何一方的贸易都会缩减到最低限度,仅限于维持基本民生的必需品。
在德日绝对军事优势的阴影下,中立国的集体反应可以概括为,“恐惧性沉默”和“强化自保”。
他们不敢喝彩,生怕被轴心国顺手收拾他们。
他们不敢接触,与“东山”的任何联系都可能被德日解读为敌对行为。
他们甚至不敢多想,在舆论上主动淡化中国胜利的意义,以维持其危险的平衡。
中国的胜利,在此时并没有带来国际社会的声援或实质帮助,反而让中国在外部环境中显得更加“孤独”。
这更加凸显了,在“东山”体系推动下,中国必须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完成对日反击的艰难与伟大。
所有的外部联系和认可,都要等到中国凭借实力率先打破德日封锁的那一刻,才会真正到来。
相较于他们,在被隔绝的世界,“传说”开始诞生:
在德占欧洲、日占东南亚,关于“东方有一支强大军队正在痛揍日本人”的传说,
通过地下抵抗组织和口耳相传,开始缓慢扩散,这给了被压迫人民一丝渺茫但极其珍贵的希望。
全球华人社区成为了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
他们通过隐秘的商业网络和家族渠道,拼凑出祖国胜利的图景,
尽管信息残缺不全,却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并以各种隐秘方式筹集资金,试图突破封锁汇回国内。
世界的目光或赞赏或警惕,但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坚韧地走向那不可逆转的未来。
喜欢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