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下笔,抬头看向窗外。天刚亮,院子里已经有伙计在搬箱子,准备今天要运去展会的货。
李商人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红边告示。“展台位置定了,在东角廊尽头。”
那个位置偏,人少。我知道有人想看我们出丑。
“没事。”我说,“把试吃台摆在入口处,米蒸上,香味能飘出去。”
他点头走了。我起身去了库房,打开系统界面,调出清泉米的生长记录图卡。十七天周期的数据都整齐排列着,每一页都能打印出来。
林远一早也来了。他穿着协理堂的灰袍,手里拎了个木盒。“我们主任让我带些本地陈米来,说可以现场对比。”
我很意外。“你们真愿意站出来?”
“数据不会骗人。”他说,“这米长得快,但不假。我想让更多人知道。”
展会当天,阳光很好。我们展位前挂了块布幡,上面写着“节庆专用米”。没有花哨图案,只有几个字,素净得像村里的门匾。
起初没人过来。隔壁摊主炒着瓜子,小声说:“外来的,能有什么好东西。”
我不急。锅里的米已经蒸开了,香气慢慢散出来。有孩子拉着娘亲的手往这边看。
我舀了一勺熟饭放进瓷碗,递给一个路过的大婶。“您尝尝,不收钱。”
她犹豫了一下,接过去吃了半口,眼睛突然睁大。“这米……软得刚好。”
越来越多的人围上来。林远站在旁边,指着图卡讲解:“每天长多少,温度多少,都有记。这不是催出来的,是管出来的。”
人群里有人问:“那为啥十七天就能熟?”
“水干净,土肥,种法细。”我说,“就像孩子吃饭睡得好,长得就快。”
大家笑了。质疑的声音小了。
粮食公会的代表也在场,他没说话,但从头看到尾。中午时,他让人送来一块牌子——“推荐产品”,放在我们摊前。
下午人流猛增。限量展示的节庆礼盒被围住看。竹匣配麻绳,里面放两小袋米,附一张手绘成长日记。有人摸着盒子说:“送人不张扬,但能看出心意。”
当天晚上,订单多了三成。
第二天,促销开始。我在三个集市设点,推出七日尝鲜价。每卖一袋,就送一本小册子。顾客写下感受投进心意箱,我会亲自看。
有个老人写道:“几十年没吃过这么香的米,像小时候灶火煨出来的味道。”
我把这些纸条收好,准备下次共议会念。
第五天,传言来了。有人说清泉米不能久放,放半个月就发硬。
我没反驳。反而请几位常来买米的老主顾带两袋回家,一袋普通米,一袋清泉米,放一起比。
“记得通风避光。”我叮嘱他们,“存好了,回来告诉我实话。”
第七天,茶话会开在驻地小院。八个人来了六个。
一位老太太先开口:“我儿子不信,偷偷换了袋子。结果煮的时候,那股清香一冒出来,他就认出来了。”
“我家猫都爱闻这味。”另一个笑。
他们带来的米粒还完整,颜色也没变。有人当场泡了一杯热水冲米,软糯依旧。
谣言自己塌了。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协理堂主动公布了试验田的收成预测。林远拿着新数据来找我:“亩产比去年高两成,病害为零。主任说,这是今年最稳的一批稻。”
我看着他脸上的笑意,知道这不只是合作,已经是信任。
几天后,我去回访代销的米铺。一家老板正在给客人介绍:“这就是清泉米,十七天长成的,但不是速成品。你看这粒形,饱满得很。”
他还学会了讲种植过程。
我站在门口没进去。原来品牌不只是名字和包装,是有人愿意替你说话。
又过了两天,李商人带来消息:海外渠道的订单翻倍了。因为参展视频被人画下来传开了,连邻岛的人都托人打听怎么买。
我坐在院里整理最新销售单,笔尖顿了顿,在本子上写:
“口碑比集市热闹更重要。”
林远这时匆匆走来,手里攥着一封信。“协理堂决定下一批试验田扩大三倍面积。主任问你,能不能教更多人用那种记录法?”
“当然能。”我说。
他松了口气,把信递给我。手指有些抖,像是怕我拒绝。
我接过信,吹了吹还没干的墨迹。“明天就开始教。先从记温湿度开始。”
他点点头,转身要走,又停下。“其实……还有件事。”
“你说。”
“粮食公会想联合我们办一场‘农味集’。不只是卖米,也让农户来讲故事。你愿意第一个上台吗?”
我没立刻回答。风吹过院子,把桌上的单据掀起来一角。我伸手按住,看见下面压着第一张试吃的登记表。
那天只有三个人签字。
现在,整个青石岛都在传清泉米的名字。
我抬起头。“告诉他们,我参加。”
喜欢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