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一封火漆封口的西北急报,如惊雷般炸响在沉寂的朝堂。驿卒马蹄踏碎长街夜色,将“鞑靼趁秋高马肥袭扰银川,参将赵烈率军击退”的消息,递进了灯火通明的养心殿。殿内烛火摇曳,龙涎香的烟气缠在梁柱上,却驱不散萧桓眉宇间的沉郁——刚为谢渊昭雪不足三月,忠魂的余温尚在,边尘便再度扬起,这让他彻夜难眠。
御案上,摊开的《西北边防图》墨迹未干,蒙傲亲绘的山川沟壑间,数十个朱红圆圈格外刺目,那是标注的“烽火台缺口”。萧桓指尖蘸了点烛泪,轻轻划过贺兰山麓的银川城,指腹触到地图上粗糙的纸质,忽然想起谢渊当年那封《请固西北疏》——麻纸泛黄,边角被虫蛀出细孔,“边固则民安,民安则国宁”八个字,墨色沉厚得像要透纸,末尾还留着他叩阙时溅上的暗红血痕。
“谢卿……”他低声呢喃,声音被殿外的秋风卷得发颤。三年前,他偏听魏党谗言,将这个冒死阻矿、为民请命的忠臣斩于西市;如今谢府荒草没膝,唯有老仆守着半块磨平的墨锭度日,而鞑靼的铁蹄,终究还是踏在了谢渊曾忧心的土地上。指尖从“贺兰山”三字移开,落在赵烈的名字旁——这个当年拒为魏党建生祠被夺职的武将,如今成了西北的屏障,倒让他更觉对谢渊的亏欠。
烛花“啪”地爆开,溅在边防图的红圈上,恍若烽火燃起的微光。萧桓猛地攥紧拳,指节泛白,当年错杀忠良的悔恨与如今守土有责的焦灼交织在心头,让他再坐不住。他抬手重重敲响案边的鎏金玉磬,清脆的声响穿透夜雾,惊得檐角铁马轻鸣。
“传朕旨意!”他声音沉如洪钟,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大将军蒙傲、兵部尚书秦昭、西北参将赵烈,即刻入宫议事,不得延误!”捧着鎏金玉磬的内侍脚步轻捷却难掩急促,刚转身踏出殿门,一阵秋风卷着粉白的海棠花瓣飘进来,落在御案的疏纸上,又滚落到阶前——那是三年前谢渊叩阙时,额头撞出血溅过的石阶,花瓣沾着夜露,倒像极了未干的泪痕。
古寺秋深
古寺嵯峨映晚晖,秋深木叶乱纷飞。
钟传远壑惊栖鸟,僧扫闲阶落素衣。
碑上苔痕寻旧忆,佛前烛影悟禅机。
红尘渐远心如水,暮鼓声声送月归。
太和殿的铜钟刚响过三声,蒙傲已披玄甲入宫,甲叶碰撞声沉如惊雷。他年过五旬,鬓角染霜,却仍腰杆笔直,将一份《边防急策》递上:“陛下,鞑靼此次袭扰虽轻,却是试探。臣查得贺兰山原有烽火台三十座,如今半数坍塌,需增筑二十座,再派精锐驻守,方能形成预警。”站在一旁的赵烈上前一步,青灰布袍沾着边尘:“臣愿往!当年臣筑的三座烽火台,至今完好,此次必亲督施工,保固若金汤。”
萧桓目光落在赵烈手上的老茧上——那是拒为魏党建生祠被夺职后,耕作留下的痕迹。他心中一暖:“赵卿忠勇,朕信得过。蒙将军,增筑烽火台的兵卒、工料,由你统筹;秦尚书,军饷、粮草需足额供应,不得延误。”秦昭躬身领旨:“臣已命兵部左侍郎邵峰核算军需,三日内便可报上明细,与户部徐英大人对接。”萧桓点头,指腹摩挲着边防图上的“军屯区”:“朕意同时推行军屯,让边军闲时种地,战时御敌,既固边防,又省粮饷。”
散朝后,蒙傲留住赵烈,在兵部衙署铺开详图:“贺兰山段你熟,重点守这三处隘口;邵峰久历边事,他会带地形图谱与你同去。”他从怀中掏出半块虎符,忽然笑道:“犬侄蒙毅、蒙勇都要随你去——蒙毅十八,弓马娴熟但欠历练,让他跟着冲锋;蒙勇二十,沉稳细心,管军纪再合适不过。”话刚落,门外闯进两个少年,浓眉者是蒙毅,持枪而立;白面者是蒙勇,手持兵册,齐声行礼:“末将愿随赵将军守边!”赵烈刚应下,邵峰已捧着图谱赶来,身后跟着三个面膛黝黑的少年——赵烈的儿子赵山、侄子赵河与女儿赵月,赵山拎着麦种,赵河扛着水利图纸,赵月抱着一摞伤药:“爹,柳恒大人送的新麦种我带来了,赵河哥懂水利,妹妹会包扎,咱们全家都来守边!”赵烈又惊又喜,拍着几人肩膀:“好!赵山跟农师学种粮,赵河管军屯水渠,赵月去惠民药局帮手,都不许偷懒!”
消息传到户部,徐英正与周霖核计盐课收入。“边防是头等大事,”徐英当即在账册上圈定款项,“烽火台筑造银从盐课盈余里出,军屯麦种由河南柳恒大人协调调运,绝不能让边军缺粮少种。”周霖补充道:“臣已命户部左侍郎秦焕暂缓江南杂税,优先保障军需,若有缺口,臣亲自去江南催缴漕粮。”一旁的户部郎中王砚插言:“魏党遗留的贪腐银尚有结余,可拨出三成充作边防应急款。”
萧桓得知户部的安排,提笔在奏疏上批道“同心同德”。他走到忠良祠,将边防规划摆在谢渊牌位前:“谢卿,你当年说‘守边需先安内,安内需先纳谏’,如今朕有蒙将军这样的良将,有徐大人这样的能臣,定能守好你的家国。”烛火摇曳,映得牌位上“文忠公”三字愈发清晰,仿佛在回应帝王的誓言。
西北的寒风刚起,赵烈已带着工兵营、蒙家兄弟与赵家儿女抵达贺兰山。他选的第一处筑台地在鹰嘴崖,崖高百丈,下临黄河,是鞑靼必经之路。开工首日,赵烈与蒙毅一同搬石运土,蒙毅手掌磨出血泡仍咬牙坚持;蒙勇则持兵册巡查,记下偷懒士兵的姓名,转头就督促其补工;赵山跟着农师在荒地试种麦种,记录土壤湿度;赵河蹲在河边绘制水渠草图,规划军屯灌溉路线;赵月则在临时营帐收拾伤药,给磨破手的工兵涂药膏。“将军,您是参将,不必亲自动手。”工兵校尉劝道。赵烈抹了把尘土:“烽火台是保命台,每块砖都要扎实!”蒙毅接话:“蒙家从不上后阵!”赵月笑着补充:“我们赵家也不拖后腿!”
三日后,工科给事中程昱带着工部文书赶来巡查。他不先入营帐,径直走到工地,捡起一块夯土捏碎,见土块坚硬如石,才点头赞许。“赵将军,工部冯衍大人特批了新式夯具,还派了三名老石匠来指导筑台,”程昱递过图纸,“这是江澈大人改良的排水设计,台底设暗沟,可防雨水浸泡坍塌。”赵烈展开图纸,见上面标注详尽,连砌砖的灰浆配比都写得清楚,不由感叹:“有朝堂这般支持,何愁台不成?”
筑台过半时,鞑靼小股骑兵袭扰。赵烈亲率亲兵迎敌,蒙毅挺枪紧随,虽初上战场略显慌乱,却凭蛮力将一名鞑靼兵挑落马下;蒙勇立刻收拢工兵,按阵形隐蔽,同时派哨探速报附近卫所;赵月背着药箱奔至阵前,蹲在掩体后为受伤士兵包扎;赵山与赵河则组织民夫将麦种与工具转移至安全地带。赵烈手中长枪刻着“守土”二字,策马冲锋时划破鞑靼百夫长甲胄,敌军仓皇逃窜。当晚赵烈传令加急工期,蒙毅主动请缨值夜班,蒙勇则带着兵卒巡营,赵山与赵河烧好姜汤,赵月分装伤药,兄妹俩一起给哨探送去。
远在京城的蒙傲得知战况,立刻调派禁军副将林锐率两千骑兵驰援。林锐是武将遗孤,武试时技惊四座,蒙傲亲点他辅佐赵烈。“你带的这批人,都是京营精锐,”蒙傲叮嘱,“到了西北,要听赵将军调度,守好工地,更要护好边民。”林锐领命出发,沿途见百姓牵着牛羊往内地迁移,便派士兵护送,还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老弱,深得民心。
入冬前,鹰嘴崖烽火台终于落成。台高五丈,台顶立着铜制烽火柱,台下筑有营房与粮仓。点火试警时,浓烟直冲云霄,百里外的卫所即刻回应,鼓声传得很远。赵烈站在台顶,望着连绵的贺兰山,将刻有“忠魂”二字的石块嵌入台基——这是他特意从谢渊故居旁取来的土块烧制的。程昱在一旁记录:“天德八年冬,贺兰山首座新烽火台落成,守将赵烈,督工程昱,用工千二百,耗时两月,坚不可摧。”
烽火台炊烟刚稳,军屯麦种便运到了。赵山早已把柳恒送来的“分段育苗法”手册翻烂,跟着农师教士兵耕种:“先搭暖棚保苗,开春移栽,成活率能提六成!”有士兵抱怨“当兵不该种地”,赵河扛着水渠图纸走来:“去年鞑靼抢粮,边民啃树皮,咱们种粮既是自足,也是帮百姓!”赵烈站在田埂上补充:“军屯收成三成归公,七成给士兵,家里困难的多给!”蒙毅在一旁组织搭建暖棚,蒙勇则登记士兵出勤,谁偷懒就记上一笔,倒让众人不敢懈怠。赵月趁隙给农师送水,见老人类风湿发作,立刻掏出药膏:“这是方明大人配的,擦上能缓些。”
军屯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有士兵抱怨“当兵是打仗的,不是种地的”,赵烈没有斥责,而是带着他们去看边民的破屋:“去年鞑靼来抢,边民颗粒无收,只能啃树皮。咱们种好地,不仅自己有粮吃,还能帮衬百姓,他们才会跟咱们一条心。”他又宣布:“军屯收成,三成归公,七成分给士兵,家里有困难的,优先多给。”消息传开,士兵们的积极性立刻高了起来。
户部右侍郎方泽亲自押解漕粮赶来,见军屯的田埂整齐,麦苗长势喜人,不由称赞:“赵将军把军屯管得比江南的圩田还好。”他带来的不仅有粮,还有徐英的亲笔信:“若需农具,可直接报工部陶岳大人,他已备好了百把改良犁铧。”方泽还带来一个好消息:“陛下特批,边军军饷每月提前五日发放,由兵科给事中孙越督查,绝无克扣。”
春末麦苗抽穗时,鞑靼再度袭扰,却被烽火台提前预警。赵烈分兵御敌:蒙毅带一队士兵守外围田埂,用蒙傲教的阵法逼退骑兵,手臂中箭仍坚守;蒙勇督查各堡寨防御,及时修补一处破损栅栏,堵住敌军缺口;赵山带着农师移栽靠近田埂的麦苗,赵河则指挥民夫将农具搬入烽火台地窖;赵月在临时伤兵营忙碌,不仅包扎士兵伤口,还安抚受惊的边民孩童。此战鞑靼溃不成军,被俘士兵瞪着绿油油的麦田:“大吴的兵怎么还会种地?”赵烈笑答:“守土靠刀也靠粮,你们不懂。”战后蒙勇将此战细节记入账册,赵月则把剩余伤药分给边民,兄妹俩一个严整军纪,一个安抚民心,倒成了赵烈的左膀右臂。
夏收时,军屯喜获丰收,亩产虽不及江南,却也足够边军自给。赵烈将第一批新麦装袋,派人送往京城,袋子上贴着“军屯新粮”的封条。萧桓收到新麦,当即煮了一碗麦粥,端到忠良祠:“谢卿,你看,边军有粮了,百姓也能安稳了。”沈修恰好来编纂《肃奸录》,见此情景,提笔写下:“军屯之兴,非独赵烈之功,实乃君臣同心,文辅武备之效也。”
萧桓在议政阁召集群臣,商议西北边防长远之策。蒙傲率先发言:“如今烽火台已筑三十座,军屯初见成效,但边军装备仍需改良,特别是弓箭射程不足,遇鞑靼骑兵难占优势。”兵部尚书秦昭补充:“臣已命工部冯衍大人主持改良弓箭,裴衍侍郎正在核算军需采买费用,预计下月可出样品。”
徐英闻言,立刻递上财政报表:“军需采买银已从盐课与漕运盈余中列支,不足部分,臣已与周霖大人商议,从江南茶税中补充。”萧桓点头,转向刑部尚书郑衡:“边地司法如何?上次赵烈报来,有奸商私卖兵器给鞑靼,查得怎样了?”郑衡起身道:“臣已命陕西按察使董闻严查,涉案奸商已抓获,供出魏党余孽,此案正在审理,绝不姑息。”
都察院左都御史虞谦这时出列:“陛下,臣派梁昱右都御史暗访西北,发现有边将虚报兵额冒领军饷,已查实三人,臣恳请严惩,以儆效尤。”萧桓脸色一沉:“贪墨军饷,比通敌还可恶!郑衡,此案与奸商案并案审理,斩首示众,传檄西北诸军,谁敢再犯,格杀勿论!”一旁的兵科给事中孙越补充:“臣愿赴西北督查军纪,确保军饷足额发放到士兵手中。”
议事过半,礼部右侍郎章明远带来南疆消息:“广东布政使韩瑾已安抚好南疆土司,土司们愿派子弟入国子监读书,还承诺若鞑靼南下,将出兵相助。”萧桓大喜:“韩瑾做得好!章卿,你即刻拟旨,嘉奖韩瑾,赐‘南疆柱石’匾额,再拨五千两银,支持他推行‘土司汉化劝学’政策。”这一消息让朝堂气氛更盛,周伯衡笑道:“南疆稳固,陛下可专心应对西北,无后顾之忧矣。”
散朝后,萧桓留下蒙傲与沈敬之。“沈公,这是西北急需的人才名单,你看能否从新科进士中选拔?”萧桓递过名单。沈敬之点头应下。蒙傲望着边防图笑道:“说起人才,犬侄蒙毅、蒙勇在西北立了功——蒙毅退敌护田,蒙勇整肃军纪,赵烈说他俩一个勇一个稳,互补得很。”萧桓闻言大笑:“虎父无犬子!蒙卿,让他们多历练,将来都是栋梁。”他顿了顿又道:“赵烈的儿女也不错,赵山种粮有章法,赵河修的水渠让军屯灌溉方便不少,赵月还帮着安抚边民,赵家这门风,难得!”蒙傲躬身道:“正是陛下纳谏兴邦,这些后辈才有施展之地。”
广东的荔枝刚红,韩瑾就带着土司使者抵达京城。使者是个年轻的土司子弟,名叫木隆,身着绣着图腾的锦袍,见到萧桓时,依汉礼躬身行礼:“吾主命小臣叩见陛下,愿永为大吴藩属,世代交好。”萧桓扶起他,笑道:“你们守好南疆,朕守好北疆,咱们便是一家人。”章明远在一旁翻译,还向木隆介绍殿中文武,当指向蒙傲时,木隆眼睛一亮:“久闻蒙大将军威名,若有战事,吾愿率军相助。”
在京期间,韩瑾向萧桓详细汇报南疆治理:“臣推行‘土司汉化劝学’,已在南疆设五所学堂,招收土司子弟入学,教他们读汉书、学汉法。还请浙江布政使秦仲派了三名农师,教百姓种新稻,今年亩产增了两成。”他递上百姓送来的“德政碑”拓片,上面刻着“韩公安边,民赖其福”。萧桓看后,对吏部沈敬之道:“韩瑾既有实绩,又得民心,可加从二品衔,仍守广东。”
木隆在京参观了国子监与军器局,当看到改良的弓箭与火炮时,惊叹不已。蒙傲特意安排他观看禁军演练,林锐率骑兵表演的马术与阵法,让木隆赞不绝口:“大吴军威如此强盛,吾辈更要守好南疆。”离别时,萧桓赐给木隆一批新稻种与农具,还有一本《农桑医方》,嘱咐道:“守边不仅要靠兵,更要让百姓吃饱穿暖。”木隆含泪接过,承诺定会将汉人的好办法带回南疆。
韩瑾返回广东时,恰逢广西有小股部族作乱,造谣说“朝廷要削土司兵权”。韩瑾一面派使者安抚,一面请都察院副都御史钟铭巡抚南畿时相助。钟铭带着“灾民生计簿”的经验,深入部族了解情况,发现作乱者是被魏党余孽煽动。他与韩瑾联手,擒获为首者,当众宣读朝廷恩旨,还发放赈灾粮,很快平定了局势。
消息传到西北,赵烈正与林锐巡查烽火台,听闻南疆安定,不由笑道:“南疆稳了,咱们就能专心对付鞑靼了。”此时,程昱送来工部新制的弓箭,赵烈试射,射程比旧弓远了三成。他望着远处的草原,对士兵们道:“朝堂给咱们这么好的装备,南疆的兄弟又帮咱们守着后路,咱们要是守不好西北,就对不起陛下,对不起天下百姓!”
工部尚书冯衍带着新制的弓箭与火炮,亲自赴西北调试。他年过六旬,却精神矍铄,爬上鹰嘴崖烽火台,亲自指挥士兵安装火炮。“这火炮是改良的‘神威炮’,射程三里,装弹速度比旧炮快一倍,”冯衍拍着炮身,“朕特意请江澈大人计算过弹道,对准隘口,鞑靼骑兵一来,保管他们有来无回。”赵烈命士兵试射,火炮轰鸣,炮弹落在远处的土坡上,炸出一个大坑,震得地面发颤。
随行的工部右侍郎卢浚,带来了新制的甲胄——用熟铁打造,比旧甲轻便三成,却更坚固。他给林锐披上甲胄,笑道:“林将军,你试试,穿上这个骑马冲锋,既灵活又安全。”林锐策马奔了一圈,回来时赞不绝口:“比我之前的甲胄舒服多了,挥刀也不受影响。”卢浚补充道:“这些甲胄都是用魏党遗留的废铁重炼的,陶岳大人厉行节俭,一点没浪费。”
军备革新需要大量资金,徐英与周霖特意赴西北考察,看到新装备的成效后,更坚定了加大投入的决心。“冯大人,”徐英握着冯衍的手,“明年的军工预算,户部再增三成,你只管放心研发。”周霖则与裴衍商议:“军需采买要透明,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王砚郎中会来协助核账,杜绝贪腐。”裴衍点头:“臣已改革‘军需采买制’,实行‘比价招标’,让三家以上商家竞争,确保物美价廉。”
兵科给事中孙越督查时发现,有士兵不会用新弓箭,当即上报。萧桓命邵峰编《新武器使用手册》,派教官赴西北授课。蒙毅学得最快,不仅自己熟练掌握,还当小教官教同袍;蒙勇则把武器使用规范抄在兵册上,每日晨练前诵读,确保人人牢记;赵山在训练间隙帮士兵修补磨破的衣物,赵河则用废弃木料做了简易箭靶,供士兵练习;赵月见有士兵练箭扭伤,立刻拿出药酒推拿,还编了“练箭护腰诀”教大家。“武器再好,不会用也白搭。”邵峰在手册序言写道。不到一月,全军都熟练掌握了新装备。
秋末时,鞑靼可汗亲率大军南下,想趁秋收劫掠。蒙傲早已接到烽火台预警,命赵烈守贺兰山隘口,林锐率骑兵袭扰敌军后方,自己则率主力在银川城外布阵。鞑靼军刚到隘口,就被火炮轰得人仰马翻,想绕路时,又遇林锐的骑兵,退路被断。可汗见大吴军备精良,军容整齐,长叹一声:“大吴已非昔比,不可敌也!”当即下令撤军,再也不敢南下。
西北战事平息后,军粮储备成了重点。户部右侍郎方泽主持漕运改革,将江南的漕粮经黄河运至银川,再分拨到各堡寨。为确保漕粮安全,他在漕运沿线设了十处驿站,每处都派锦衣卫与户部官员联合督查。“漕粮是边军的命根子,”方泽在漕运图上标注驿站位置,“每一批粮都要登记造册,签字画押,出了问题,一查到底。”
漕运途中,难免遇到风浪,有几艘粮船在黄河三门峡遇险,粮食被水浸湿。方泽得知后,立刻从附近卫所调运储备粮补充,还上疏自请处分。萧桓不仅没有降罪,反而赞道:“方卿处置及时,没有耽误军粮供应,有功无过。”他还命秦焕减免漕运沿线受灾州县的赋税,“百姓帮咱们运粮,不能让他们受损失。”
河南布政使柳恒派农师送来新麦种,农师刚说明“要教会分段育苗法”,赵山已接过麦种检查:“爹,这批麦种有少量霉变,得挑出来!”他立刻组织赵河、蒙勇一起筛选——赵山辨麦种优劣,赵河统计数量,蒙勇登记分发,三人配合默契,很快将好种子分运到各堡寨。赵烈拍着儿子的头:“好小子,比爹细心!”农师见状赞道:“赵小郎君把《农桑医方》背得滚瓜烂熟,上次我发现麦苗有虫害,还是他提醒用草木灰防治的。”一旁的赵月笑着补充:“我哥连边地土壤酸碱度都记着,比农师还较真。”
都察院副都御史钟铭巡抚南畿时,发现有些粮商趁机抬高粮价,当即命浙江按察使顾彦严查。顾彦铁腕整治,抓了五名为首的粮商,没收其粮食,按平价卖给百姓与军屯。“谁敢发国难财,就砸谁的饭碗!”顾彦在公审时厉声说道,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钟铭还推行“粮价月报制”,每月将粮价公示,让百姓与士兵监督,有效稳定了粮价。
天德十年春,银川举办了一场“军民丰收宴”,赵烈与边民一起吃新麦做的馒头,喝自酿的米酒。一位老边民捧着馒头,对萧桓派来的使者说:“以前鞑靼一来就抢,咱们吃不上饭;现在有赵将军守边,有朝廷送粮,咱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存粮,这都是陛下的恩典啊!”使者将这话带回京城,萧桓听后,再次来到忠良祠,轻声道:“谢卿,你看,军民同心,这江山就稳了。”
边防稳固离不开人才,吏部右侍郎陆文渊亲自赴西北,选拔优秀将官与官吏。他不看出身,只看实绩,在考察时,发现一名叫陈武的小旗官,不仅作战勇猛,还擅长安抚边民,当即推荐给蒙傲。“陈武虽出身寒门,但有勇有谋,”陆文渊对蒙傲说,“可让他担任堡寨守将,历练几年,必成大器。”蒙傲亲自考核陈武,见他对边防守备了如指掌,当即提拔他为百户,驻守最偏远的黑风口堡寨。
武试时,孙越发现一名叫李虎的考生,箭法精准,马术高超,身世却很特殊——他是当年被魏党陷害的武将之子。孙越立刻将此事上报,蒙傲得知后,亲自面试李虎,见他不仅武艺出众,还心怀报国之志,当即破格录取,派他到赵烈麾下任职。“你的父亲是忠臣,”蒙傲拍着李虎的肩膀,“你要继承父志,守好这大好河山。”
吏部左侍郎温庭玉负责旧吏复职考核,有一名叫张谦的旧吏,曾因反对魏党被贬,如今申请复职。温庭玉查阅他的档案,发现他在地方任职时,擅长处理民族矛盾,当即推荐他到西北担任通译官,协助董闻处理边地司法事务。“张卿熟悉边地风俗,又刚正不阿,”温庭玉对萧桓说,“让他去西北,能更好地协调军民与各族关系。”
新科进士中,有两名来自江南的学子,擅长水利与农耕,沈敬之将他们派到西北,协助赵烈完善军屯与水渠建设。“你们虽然是文臣,但在西北,种地、修渠也是守边,”沈敬之叮嘱道,“要多向赵将军与农师学习,接地气,办实事。”两名学子到西北后,深入军屯,与士兵一起劳动,很快设计出适合边地的水渠方案,让军屯的灌溉效率提高了五成。
萧桓为鼓励人才赴边,下旨:“凡在西北任职满三年,实绩突出者,优先升迁,其家人由官府妥善安置,子女入国子监就读。”这道圣旨一出,赴边任职的人才络绎不绝。陆文渊望着名单,对沈敬之道:“陛下纳谏选贤,如今人才济济,边防何愁不固?”沈敬之点头:“这正是谢渊大人当年所盼的‘贤才满朝,国富民安’啊。”
西北不仅有汉民,还有回、羌等多个民族,如何让各族百姓和睦相处,是边防守固的关键。都察院副都御史钟铭巡抚西北时,提出“民族共居,互助互济”的政策,在堡寨周边设立“共居村”,让汉民与少数民族百姓一起居住,共同耕种。“大家都是大吴的子民,”钟铭在各族代表会议上说,“鞑靼来抢,不会分你是汉人还是羌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守住家园。”
陕西按察使董闻在处理边地案件时,特别注重尊重少数民族习俗,还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司法助理。有一次,两名汉民与羌民因牧场纠纷斗殴,董闻没有简单定罪,而是请羌民长老与汉民乡绅一起调解,最终达成协议,两家共用牧场,还结为亲家。“司法不仅要公正,还要合民心、顺民意,”董闻对下属说,“这样才能让各族百姓信服。”
赵烈推行“军民互助”制度,蒙家与赵家子弟带头践行:蒙毅带士兵帮羌民首领木扎尔修补羊圈,挥汗如雨;蒙勇则帮木扎尔登记羊群数量,避免部族纠纷;赵山教木扎尔的儿子种麦,用羌语讲解育苗技巧;赵河勘测地形,帮部族修了条小水渠,解决灌溉难题;赵月更是常往羌民帐篷跑,给老人送药,教姑娘们缝补衣物,还学了不少羌语歌谣。木扎尔见这伙年轻人真心帮衬,主动让出部分牧场给军屯:“赵将军、蒙小将军,还有赵家的孩子们,都是好人!我们愿和大军一起守边!”赵烈笑着回赠麦种与农具:“咱们一起种粮,一起丰收!”
方明在西北设立了“惠民药局”分点,不仅为士兵治病,还免费为边民诊疗。他发现少数民族百姓多有风湿病痛,特意研制了适合边地气候的药膏,分发给百姓。“治病也是守边,”方明对药局的医官说,“百姓身体健康,才能安心耕种,支持大军。”他还编写了《简易医方》,用少数民族语言标注,让百姓能自行处理小病痛。
春节时,西北举办了“民族团圆节”,各族百姓穿着节日盛装,一起舞龙舞狮,吃团圆饭。萧桓派来的使者带来了御赐的春联与年货,贴在“共居村”的门上。赵烈与木扎尔一起点燃篝火,各族百姓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欢声笑语传遍了贺兰山麓。使者将这一幕画成画卷带回京城,萧桓展卷观看,笑着对沈敬之道:“这才是真正的边固民安啊。”
萧桓亲赴西北巡边。车驾行至贺兰山时,见烽火台连绵起伏,军屯麦浪翻滚,各族百姓在路上放牧、耕作,一派祥和景象。赵烈与蒙傲率诸将迎接,甲胄鲜明,军容整齐,萧桓走下车驾,握住赵烈的手,见他手上布满老茧,却目光坚定,不由感叹:“赵卿,你辛苦了,这贺兰山的安宁,都是你与将士们用血汗换来的。”
在鹰嘴崖烽火台,萧桓亲自点燃烽火,浓烟升起,远处的烽火台依次回应,不到一炷香的时间,百里外的信号就已传至银川。“这烽火台,不仅是预警台,更是安心台,”萧桓望着连绵的烽火,“它告诉百姓,朝廷在守着他们;告诉敌人,大吴不好惹。”蒙傲补充道:“陛下,如今鞑靼已派使者来求和,愿年年入贡,永不犯边。”
萧桓来到军屯,见谷场堆满粮袋,柳恒派来的农师正教百姓用新脱粒工具。赵山用羌语翻译要领,赵河在一旁调试工具零件;蒙毅指挥士兵分类装粮,蒙勇则核对数量登记入账;赵月端着茶水递给忙碌的边民,额角沾着麦糠却笑容明亮。一名羌民孩童捧着新麦跑过来:“陛下,这是赵山哥哥教我们种的,可甜了!”萧桓接过麦子嚼了嚼,果然香甜。他转头看向蒙家兄弟与赵家儿女,又望向蒙傲与赵烈:“蒙卿、赵卿,你们是国之栋梁,更教出了好后辈——蒙毅勇、蒙勇稳,赵山细、赵河能、赵月暖,这才是真正的将门薪火,江山根基啊!”蒙傲与赵烈躬身行礼,眼中满是自豪。
在银川城的议事厅,萧桓召集群臣与各族首领,宣布了西北治理的新政策:“设西北都护府,由蒙傲兼任都护,统筹边防与民政;赵烈任副都护,主管军事;钟铭任巡按御史,督查吏治;董闻任司法主官,处理边地案件。”他还宣布减免西北三年赋税,“让军民安心生产,共建家园。”各族首领闻言,纷纷跪地谢恩,齐呼“陛下圣明”。
片尾
返程时,萧桓特意绕道谢渊的故乡,将西北的安宁景象告知谢渊的家人。谢渊的老妻捧出谢渊当年的奏疏,上面“边固民安”四字墨迹如新。萧桓提笔在奏疏后补写道:“天德十年秋,西北烽烟息,边民安,卿之愿,朕已偿。”夕阳西下,车驾远去,贺兰山的烽火台在余晖中静静矗立,守护着这片由忠魂与热血换来的安宁土地。
大吴朝内外皆安。西北都护府传来捷报,鞑靼三年未犯,军屯粮储足以支撑十年,贺兰山麓的“共居村”已增至二十个,各族百姓亲如一家。蒙傲虽年近六旬,仍每季度巡边,他的虎头甲上,添了各族首领赠送的玉佩,象征着军民同心。
南疆的荔枝年年丰收,韩瑾已在南疆设了十所学堂,土司子弟入仕者渐多,章明远出使南疆时,见汉人与土司百姓一起赶集、耕作,文书往来皆用汉法,不由感叹“汉化劝学,功在千秋”。广东的“德政碑”旁,又添了新的石刻,记录着南疆的安定盛景。
卷尾
大吴朝堂的选贤殿内暖意融融,新科进士的功名簿刚呈至御案,蒙家与赵家子弟的晋升诏谕已先一步传遍内外,成了百官称道的“将门佳话”。蒙毅身着新制的从四品将袍,接过黑风口堡寨守将的印信时,特意将蒙傲赠予的虎头甲片缝在衣襟——那是他初上战场时,伯父为护他周全留下的念想。如今他驻守的黑风口,正是当年赵烈浴血的要塞,每日巡边时摸着甲片上的刻痕,“守土”二字便在心头重一分,任职半载便擒获三名潜入的鞑靼细作,堡寨内“夜不闭户”的流言传到京城,萧桓亲笔题“忠勇继业”四字赐他。
蒙勇则带着西北三年的军纪账册,走马上任兵部考功司主事。他将边军“日巡三营、月核十册”的规矩搬到京城,制定《武将考核三则》,把“抚民实绩”与“战场军功”并列计分,连勋贵子弟考核时都不敢懈怠。有次核查京营将领履历,他发现有人虚报边功,当即封卷上奏,哪怕对方是太后的远亲也毫不退让,虞谦赞他“有蒙大将军的铁骨,更有新生代的锋芒”。
西北军屯的田埂上,赵山的从五品军屯总领官印还带着墨香,他推广的“麦豆轮作”法已在贺兰山沿线铺开。为了适配边地春寒的气候,他带着农师在暖棚里熬了三夜,改良出“早麦晚豆”的套种模式,亩产较去年又增两成。柳恒派来的农官亲眼见他跪在田埂上,用手指扒开冻土查看根系长势,回京后在举荐疏中写道:“赵山非唯承父志,更胜父一筹——烈将军守土以勇,山郎君安边以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江南的梅雨季节里,赵河的身影常出现在苏杭漕运河道旁。他带着西北修渠时攒下的图纸,协助江澈治理太湖淤塞,将贺兰山“暗沟排涝”的经验化用到江南水网,设计出“梯级疏水闸门”,汛期来临时竟让周边三县免受洪涝。当地百姓为他立了“润禾碑”,江澈在给朝廷的奏报里笑称:“赵河这孩子,把西北的黄土智慧,种活了江南的水泽。”
而西北贺兰山下的惠民药局,赵月的《边地医方集》已刻版刊印,册子里一半是方明亲传的汉家医方,一半是她跟着羌民、回部长老学来的偏方,连治牛羊疫病的法子都附录在后,被边民奉为“救命书”。有次羌寨爆发风寒,她带着药童骑马奔袭三日,用艾草熏蒸与汤药结合的法子控制住疫情,痊愈的老人捧着自家晒的枸杞来谢她,颤巍巍地唤“赵家小神医”,这名号便顺着黄河水传了千里。
暮春时节,蒙傲与赵烈在忠良祠偶遇,望着祠前新栽的海棠树,想起当年带子弟们赴西北的场景。“你看这树,”蒙傲指着枝繁叶茂的海棠,“咱们是老根,他们是新枝,根扎得稳,枝才能长得壮。”赵烈望着谢渊牌位前供奉的新麦,轻声应道:“当年谢公盼的‘贤才满朝,国富民安’,如今总算成真了。”风过祠院,落英沾在两人的须眉上,恍若当年海棠花瓣落在养心殿阶前的模样,无声诉说着这江山的薪火相传。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玄桢记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