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床制造方面要想成功进入当今世界的一流梯队除了一步一个脚印走,几乎没有捷径可走,这玩意完全是无数操作试验、不断的、无休止解决实际需求和数学公式计算的结果。
当然研发投入必然是超海量的。
研发人才方面的稳定性也就成了其必然的考虑。
白玉珍的想法是自家宗主有这个想法,利国利民增强国力的举措自己没有道理不支持。
从小处开始,从最基础开始,建立起一支独立的科技研发队伍,可以考虑从国外挖掘人才过来,国外人才怎么样先不管,自己这边研究研发基地和前期可用人员必须先期搞起来。
要搞研发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科研团队项目的带头人,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一个可靠的项目带头人负责立项管理那就不是搞研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定然难以成事。所以这个人不但要有当技术的前瞻性理论基础,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性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执拗。
自家宫主需要的是在多曲面高端精细加工方面要有所突破。
精细化。
什么是精细化,自己了解过,从小处说的精细化就是使用一台机床设备可以毫无违和感的一次成型成批高效高质量制造出堪比头发丝的小件。
要求是高端的,那么这个带头人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年轻人人心太浮躁。
希望吧......
就这一点自己这张老脸想来可以派上点用处。
“小万。”
小万名万春芳,38岁,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原燕京机床厂一分厂一车间车间主任,后因“不慎”造成车间火情致使国家资产造成重大损失后直接被调离一线工作岗位进入厂后勤部工作。说白了这是一个有能力没眼力的丫头,大家都知道看明白的人情世故她看不明白。
燕京机床厂自己的下属财务团队中的姐妹说起万春芳,白玉珍就上心了,自己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懂技术,关注、能够如实把下面的需求不打折扣,不掺杂个人私情传达给自己的人,这样的人不需要太多的人情世故,能够识人,知道那些人才是专业的且能实实在在的做事就行。
这个研发团队的人事部门主管人选就是王春芳。至于办公室主任则需要调节阴阳,掌管后勤等等,具体安排什么人上岗再看看吧。
总之吧,研发机构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事不能不管,但是又不能管的太严,要给予团队独立开放的思想,自己的孙子孙女也说了,好的研究科技人才多半是具有执拗性格的疯子,也只有疯子一样的团队才能够解决这个世间的难题。
好像说的有点道理。
“白老,约好了,中午十点钟。他们厂长和厂党委书记亲自接见你。”
白玉珍无语的用手指点了一下万春芳的脑门道:
“你啊。”
白玉珍也是无言了,自己少交代一句,怎么的影响这么大,自己可没有想着会见他们的大领导,只是想着私下和和他们的王厂长接触一下,看能不能把他们厂总工手下的一个助手覃天宇给“借”过来用用,你这样一通知我现在还怎么偷摸着借。
覃天宇是国家的人,他们如果不放,自己也没有办法。
覃天宇此人可是留学过英国的机械专业高材生,算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40多岁的年纪。此人有才不假但可以说是个冥顽不灵,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绝对奇葩又有点狂放不羁的主。
你们厂不把人家当人才使用,我这儿可是实实在在的缺少一个项目科研组带头人。
刘备借荆州嘛,借过来再说,还不还那就另说了。
事情到了如今这样,自己是伸出了脑袋让人家宰的节奏。
想都不要想,厂一二把手出面,下面头头脑脑的4个5个领导作陪是一定的。
白玉珍出门很简单,燕京到天津一路上她的座驾是普通的日产丰田。国内最好的车是云汐和蒋美星的座驾丰田皇冠。
到了地方,白玉珍刚下车,就看到厂门口一群人站在那里等候,为首的正是机床厂厂长和厂党委书记,后面跟着几个厂里的领导。
厂长热情地迎了上来,紧紧握住白玉珍的手说:
“白老,欢迎欢迎啊,你能够到我们厂看看,那是我们的荣幸。”
白玉珍只能笑着回应,一路走着的她心里却想着怎么把话题引到覃天宇身上。
众人进了会议室,一番寒暄之后,白玉珍终于找到了机会开口:“我这次来啊,其实是有个不情之请。我听闻贵厂王行动同志可是贵厂洪总工的高足,我那儿有几个技术难题要解决,不知道能不能把他借到我那儿去用用。”
一听白玉珍的话,一众厂领导几乎一致的心声 :
“我信你个鬼吆!”
老太太就会瞎说,我们是机床厂,不是维修厂,难道你们下属厂子的机器坏了要维修?就是要维修燕京地界还会缺少维修人员,要找你也找不到我们这儿。
那么老太太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王行动同志的确是洪总工高足,的确是肩负国家技术改革项目开发的科研人物。
开玩笑,国家人才是随便能够外借的吗。
厂长和党委书记对视了一眼,他们自然知道白玉珍老太太过来天津的目的,天津家具厂是实打实的中平集团的产业,中平集团大陆这边虽然和港资是合资企业,中平大陆公司这边可是具有独立法人大股东,在燕赵大地上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又有哪一个不知道中平大陆现在的负责人是面前的这个老太太。
眼看着一个中平家具厂王勇从一个老农民成长成了天津上税创汇大户,自家不眼红也不可能。
中平家具厂的员工工资比自家的高、吃的住的福利要比自家的好,自家国营大厂的一点点骄傲眼看是不保。
没办法,自家的产品如果没有国家计划采购生产,恐怕今后的日子更加的不好过。
厂长面露难色地说:“白老,王行动同志确实是我们厂的技术骨干,不过他情况有点特殊,他是国家重点培养的技术攻关人才,我们厂里也有不少项目需要他参与,这事儿有点难办啊。”
都是千年的狐狸,聊斋的故事还是不要讲了。分明是要好处,没有好处的的事情给谁也不愿意干。
《1973,国家因他而改变》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1973,国家因他而改变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1973,国家因他而改变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