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秋天的怀念
1956 年的深秋,天气已经转凉,风像刀子一样,带着一股子透骨的寒意,肆意地吹刮着。风卷起枯黄的槐树叶,在谢文东家的土院儿里打着旋儿,仿佛是一群被惊扰的蝴蝶,在空中慌乱地飞舞。
院角那棵老槐树,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伸展着指向铅灰色的天空,显得有些孤寂和落寞。这些枝桠,就像谢文东此刻沉郁的心事,错综复杂,难以言说。
谢文东坐在堂屋的炕沿上,后背挺得笔直,哪怕只是坐着,也带着几分军人特有的硬朗姿态。他手里攥着块洗得发白的红布,布角磨出了细密的毛边,那是当年部队里发的,跟着他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如今成了他珍藏最贵重东西的容器。炕桌上,放着两样东西,一样是个牛皮纸信封,边角已经被摩挲得发软,上面印着烫金的宋体字——那是李团长的烈士通知书,半个月前从县里寄来的,他拆开看过一遍,那几行字像烧红的烙铁,在他心口烫出了永远的疤。另一样,是枚沉甸甸的军功章,黄铜质地,表面已经氧化出一层温润的包浆,那是他在一次攻坚战里,冒死炸掉敌人碉堡换来的,当年李团长亲手把这枚章别在他胸前,拍着他的肩膀笑骂:“谢文东你个愣头青,命都快没了还往前冲,以后得给我惜命!”
想到这儿,谢文东的喉结狠狠滚动了一下,眼眶猛地发紧。他伸出粗糙的手指,指尖轻轻拂过通知书上“李建国”三个字,仿佛还能摸到那人温热的手掌,听到他洪亮的嗓门。二十多年了,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江南的水乡,他跟在李团长身后,从一个懵懂的小兵长成能独当一面的战士,李团长于他,是长官,是兄长,更是他心里的一面旗。可这面旗,终究没能扛过最后一场战斗,在解放西南的战役里,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李团长带着一个排的战士,把自己钉在了阵地上,再也没能回来。
“爹,你又在想李爷爷了?”门口传来清脆的童音,谢念军背着个小布包,踮着脚跨进门槛。他今年刚满七岁,眉眼间依稀有谢文东的英气,只是眼神里还带着孩童的澄澈。见父亲坐在炕沿上出神,他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拉了拉谢文东的衣角。
谢文东回过神,低头看着儿子,眼眶里的湿意瞬间被他压了下去,只余下眼底的红血丝。他伸手摸了摸谢念军的头,声音有些沙哑:“嗯,想你李爷爷了。念军,去把你娘给你缝的小褂穿上,爹带你去个地方。”
谢念军眨了眨眼,虽有些疑惑,但还是乖乖点头:“好。”转身跑向里屋时,他偷偷回头看了一眼炕桌上的红布,心里琢磨着,爹今天要带他去的地方,一定跟李爷爷有关。
不多时,谢念军换了件蓝色的粗布小褂,蹦蹦跳跳地跑到谢文东身边。谢文东已经把那枚军功章和烈士通知书小心翼翼地叠进了红布里,系成一个规整的小包,揣进了怀里。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牵起谢念军轻轻地伸出手,温柔地说道:“走吧。”
父子二人缓缓地迈出院门,沿着蜿蜒的村路,一同走向村外。深秋的田野,一片寂寥,昔日的稻浪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片空旷和萧瑟。收割后的稻田里,稻杆早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只留下光秃秃的田垄,宛如大地的脉络,纵横交错。
微风拂过,卷起地上的碎秸秆,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轻盈地飘飞着。这些碎秸秆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空中嬉戏、追逐,然后调皮地扑在人的脸上,带来一丝微微的痒意。
谢念军不禁打了个寒颤,被这深秋的寒风一吹,他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然而,就在他感到些许寒意的时候,父亲那只宽大而温暖的手紧紧地攥住了他。那只手,历经岁月的磨砺,布满了厚厚的老茧,但正是这些老茧,传递着无尽
“爹,我们要去哪里啊?”走了约莫半个时辰,谢念军忍不住问道。前面就是村外的山坡,那地方平时没什么人去,只有些放羊的老汉偶尔会在那儿歇脚。
谢文东并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默默地牵着儿子的小手,一步一步地朝着山坡走去。脚下的土地有些松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在与他们低语。
山坡上的野草已经枯黄,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轮回。谢文东慢慢地走着,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气息,心中渐渐平静下来。
终于,他走到了山坡中段的一块空地上,这里地势较高,视野非常开阔。他停下脚步,松开儿子的手,让他自由地奔跑
“就在这儿吧。”谢文东低声说了一句,松开谢念军的手,弯腰开始在地上刨坑。他没带锄头,只能用手扒拉着泥土,坚硬的土块硌得他手心发疼,可他像是感觉不到似的,一下一下,动作沉稳而坚定。
谢念军蹲在一旁,看着父亲的动作,小眉头皱了起来:“爹,你在挖什么呀?”
谢文东抬起头,从怀里掏出那个红布包,又从包里取出一样东西——那是一小块红色的绸缎,边缘有些磨损,颜色也不如当年鲜亮,但依旧能看出它曾经的光彩。“这是你李爷爷送我的。”谢文东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诉说一个珍贵的秘密,“当年我刚参军的时候,第一次上战场,吓得腿都软了,是你李爷爷把他身上红旗的一角撕下来,塞给我说,‘拿着这个,就当我在你身边,别怕’。”
谢念军瞪大了眼睛,凑过去看着那小块红布,眼神里满是好奇:“这就是红旗的一角吗?李爷爷真勇敢。”
“嗯,你李爷爷是个英雄。”谢文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骄傲,也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悲伤,“他这辈子,都在为咱们老百姓打仗,为了让咱们能过上安稳日子,把命都丢了。”他说着,又低下头,加快了刨坑的速度。泥土渐渐被挖松,一个小坑慢慢成型。
谢念军凝视着父亲的侧脸,夕阳如金,余晖洒落在父亲的面庞上,仿佛为他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那原本紧绷的下颌线,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分明,仿佛是被岁月的重担压得有些沉重。而父亲眼底深藏的哀伤,也在这余晖中若隐若现,如同一股无法言说的暗流,在他的眼眸深处涌动。
谢念军心中不禁一紧,他突然觉得父亲好像在一瞬间苍老了许多。那平日里总是挺直的脊背,此刻似乎也微微有些弯曲,仿佛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他看着父亲那略显疲惫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
于是,谢念军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那小小的手,轻轻地帮着父亲扒拉旁边的碎土。他的力气虽然不大,但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认真,仿佛在做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他的小手在碎土中翻动着,将那些细小的土块一点点地推开,为父亲开辟出一片更宽敞的空间。
“爹,我帮你。”
谢文东侧头看了一眼儿子,心里一暖,原本沉重的心情稍稍舒缓了些。他点了点头,没说话,只是手上的动作更快了。
坑挖得并不深,大约只有半米左右,但对于谢文东来说,这个深度已经足够了。他慢慢地蹲下身子,将那块小小的红布轻轻地放在坑底,仿佛它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
接着,谢文东犹豫了一下,然后从怀里掏出了那个用红布包裹着的小包。这个小包里装着的,是李团长的军功章和烈士通知书。他凝视着手中的小包,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这些军功章和烈士通知书,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物品,它们代表着李团长的荣誉和牺牲,也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对于谢文东这样的老兵来说,这些东西更是他们心中无法磨灭的念想。
最终,谢文东还是决定将这个小包也放入坑中。他小心翼翼地将小包放在红布旁边,然后用手轻轻地抚平了坑底的泥土,仿佛这样可以让这些东西更加安稳地安息。
当他完成这一切后,谢文东站起身来,静静地看着那个被填满的坑。他知道,这里埋葬的不仅仅是红布和小包,还有他们那个年代的青春、梦想和信仰。
“念军,过来。”谢文东招呼儿子。
谢念军立刻凑过去,蹲在坑边。
谢文东看着坑里的红布,又看了看儿子,声音郑重:“念军,给你李爷爷磕三个头。”
谢念军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要磕头,但他知道父亲的话必须听。他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动作标准得像个小大人。
磕完头,谢文东才开始用土把坑填上,每填一把土,他心里的某个角落就像是被夯实了一分。等土填平,他又用脚踩了踩,确保不会被风吹散。做完这一切,他才拉起谢念军,指着那个小小的土堆,一字一句地说:“念军,记住这个地方,这位李爷爷,是个英雄。以后每年秋天,爹都带你来看看他,你要记住,咱们今天能安稳地吃饭、睡觉、读书,都是像你李爷爷这样的英雄用命换来的。”
谢念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严肃:“爹,我记住了。李爷爷是英雄,我以后也要当英雄,像李爷爷一样保护大家。”
谢文东听到这话,心里猛地一震,眼眶再次发热。他伸手抱住儿子,紧紧地抱了一下,声音带着哽咽:“好,好儿子。”
夕阳渐渐西沉,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映在枯黄的草地上,像是一幅沉默的画。
就在父子俩准备下山的时候,山坡下传来了一阵脚步声。谢文东抬头望去,只见张彩霞带着几个村民,手里拎着篮子,正往山坡上走。
“文东,念军,你们果然在这儿。”张彩霞快步走上前,脸上带着些许担忧,她手里的篮子里装着一束野菊花,黄灿灿的,在深秋的萧瑟里显得格外亮眼。
“彩霞,你怎么来了?还有大家伙儿……”谢文东有些意外,他没想到自己带儿子来这儿的事,会被村民们知道。
旁边的王大爷笑了笑,手里拎着一篮子祭品,有馒头,有水果:“谢老哥,你跟李团长的事儿,咱们村里谁不知道啊?听说你带念军来这儿,大家伙儿就想着,李团长是英雄,咱们也该来祭拜祭拜。”
“是啊,谢大哥,李团长为咱们打天下,咱们可不能忘了他。”旁边的刘婶也跟着说,她手里拿着一叠黄纸,是准备烧给李团长的。
谢文东看着眼前的村民们,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村民们都是朴实的人,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记得那些为了他们牺牲的人。他眼眶发红,对着村民们拱了拱手:“多谢大家伙儿了。”
“谢啥谢,应该的。”王大爷摆了摆手,走到那个小土堆前,把手里的祭品轻轻放在旁边,“李团长,您放心,咱们老百姓都记着您的好呢。”
村民们也纷纷上前,把带来的祭品放在土堆周围,刘婶还点燃了黄纸,火光在风里摇曳,映着每个人肃穆的脸。张彩霞走到土堆前,把那束野菊花轻轻放在最前面,黄灿灿的花瓣在风里微微颤动,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她转过身,走到谢文东身边,看着他发红的眼眶,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握住了他的手。她的手很温暖,带着女人特有的细腻,瞬间抚平了谢文东心里的躁动。
“文东,别太难过了。”张彩霞的声音温柔而坚定,“李团长他们在天上看着呢,咱们得好好过日子,不辜负他们的牺牲,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谢文东看着张彩霞的眼睛,那双眼睛里满是理解和支持,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他想起当年自己从部队回来,因为战争留下的创伤,整日沉默寡言,是张彩霞,这个温柔而坚韧的女人,用她的耐心和温柔,一点点抚平了他心里的伤口,让他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他紧紧回握住张彩霞的手,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却坚定:“嗯,你说得对,咱们得好好过日子。”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把他们的影子紧紧地叠在一起,长长的,暖暖的。谢念军站在一旁,看着父母相握的手,看着周围村民们肃穆的神情,小脑袋里第一次对“英雄”这两个字,有了模糊而深刻的认知。
这时,谢念军突然想起什么,拉了拉谢文东的衣角:“爹,你以前跟我说过,你和李爷爷在战场上杀过很多敌人,你还说,你曾经一个人干掉过五个鬼子,是真的吗?”
谢文东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几分怀念,几分苦涩:“是真的。那时候啊,我才十八岁,跟你现在差不多大,就是个愣头青,看见鬼子就红了眼,哪顾得上害怕。”
“哇,爹你好厉害!”谢念军眼睛一亮,凑到谢文东身边,“那谢文东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心里犹豫了一下。那些战争年代的往事,有荣耀,有辉煌,但更多的是鲜血和牺牲,是他不愿意让儿子过早接触的沉重。可他又想到,李团长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不能就这么被遗忘,这些故事,这些记忆,也应该被传承下去。你再给我讲讲你和李爷爷打仗的故事好不好?我想知道李爷爷是怎么当英雄的。”
“等以后吧,等你再长大一点,爹再给你讲。”谢文东摸了摸谢念军的头,轻声说道。
谢念军有些失望,但还是点了点头:“好吧。那爹,我们以后每年都来给李爷爷送菊花好不好?我要让李爷爷知道,还有人记得他。”
“好。”谢文东重重地点头,“每年都来。”
村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之情,完成了对李团长的祭拜仪式。他们在土堆前默默祈祷,表达对这位英勇团长的敬意和怀念。祭拜结束后,村民们并没有立刻离去,而是留下来陪伴谢文东父子俩,与他们聊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
大家回忆起李团长在村里的日子,他的勇敢、善良和对村民们的关心。谢文东父子俩静静地听着,眼中不时闪过泪光。这些回忆让他们感到既温暖又痛苦,但也让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李团长的精神将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
渐渐地,太阳西斜,村民们意识到时间已经不早了,于是纷纷起身告辞。他们与谢文东父子俩道别,互道珍重,然后慢慢散去。山坡上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谢文东父子俩和那个小小的土堆。
土堆周围散落着祭品,还有那束鲜艳的黄灿灿的野菊花。这束野菊花是村民们特意为李团长采摘的,它代表着村民们对他的敬意和思念。微风吹过,野菊花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这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是在诉说着李团长离去的悲伤;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丝温暖的希望,让人相信李团长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这个村庄。
谢文东牵着张彩霞和谢念军的手,慢慢走下山坡。夕阳已经落到了山的另一边,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村里升起了袅袅炊烟,传来了此起彼伏的狗叫声。
“娘,李爷爷会看到我们送的菊花吗?”谢念军仰起头,问张彩霞。
张彩霞蹲下身,温柔地抚摸着谢念军的脸:“会的,李爷爷在天上看着我们呢,他会看到的。”
谢念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看向谢文东:“爹,那你以后会把所有和李爷爷有关的故事都告诉我吗?我想把这些故事记下来,等我长大了,讲给我的孩子听。”
谢文东看着儿子认真的眼神,心里百感交集。他不知道,这些沉重的记忆,这些关于牺牲和荣耀的故事,会在儿子的心里埋下怎样的种子,又会对他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他更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把那些鲜那一幕幕血淋漓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的心头涌起无尽的痛楚和哀伤。然而,面对纯真无邪的儿子,他还是决定将这些故事一一道来。
他缓缓伸出双手,紧紧地抱住儿子,感受着他那稚嫩的身体和温暖的体温。儿子的存在,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感。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张彩霞,两人的目光交汇,彼此都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那份无奈和担忧。或许,有些故事,终究是要讲出来的;有些记忆,终究是要传承下去的。
只是,这份传承对于念军来说,究竟是成长的养分,还是无法承受的重担呢?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这些故事充满了血腥和残酷,可能会给儿子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伤害。但他也明白,如果不让儿子了解过去的历史,他又如何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呢?
在内心的挣扎中,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儿子听。他希望儿子能够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依旧保持着内心的澄澈与温暖。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他需要精心选择措辞,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将那些沉重的往事娓娓道来。他要让儿子明白,历史虽然残酷,但人性的光辉同样闪耀;尽管世界充满黑暗,但爱与希望永远不会消失。
这将是一次艰难的对话,也是一次重要的传承。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好迎接这个挑战,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儿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坚定。
夜色渐浓,父子三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村口的拐角处,只留下山坡上那个小小的土堆,在秋风中静静矗立,像是一座沉默的丰碑,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也承载着一个父亲对儿子未来的迷茫与期许。而谢念军的心里,关于李爷爷,关于英雄,关于那段遥远的战争岁月,已经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生根发芽?谢文东又是否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向儿子敞开尘封的记忆闸门,让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重见天日?
喜欢东北谢文东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东北谢文东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