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唐僖宗至后唐时期),字昭梦,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末着名文学家,以辞赋造诣冠绝一时,与罗隐、黄滔并称“闽中三大家”。他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正字,故后世称“徐正字”,其传世作品集《徐正字诗赋》(又称《钓矶文集》),是唐末文学领域的重要遗存,尤以《斩蛇剑赋》《人生几何赋》等名篇流传千古。
徐寅出身于莆田书香世家,自幼天资聪颖,“五岁能诗,十岁善赋”,少年时便以文名轰动乡里。闽地多山,其早年生活常与山水相伴,这让他的诗文自带清俊灵秀之气;同时,唐末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也让他的作品早早埋下了忧时伤世的底色。为求功名,徐寅青年时期离乡,辗转于江淮、长安等地,一边漫游干谒,一边苦研诗文,尤其在辞赋创作上狠下苦功——他主张“赋贵切事,文贵载情”,反对当时辞赋中堆砌辞藻、空洞无物的风气,其赋作既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又注重内容实感,能将个人情志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这为他日后科举成名奠定了基础。
乾宁元年,徐寅赴长安参加科举,当时考场文风崇尚华丽,他却以一篇《止戈为武赋》惊艳全场。赋中“武字从戈,止戈为武;兵书戒杀,去杀为兵”一句,既紧扣“止戈”主题,又暗合唐末百姓渴望和平的心声,主考官礼部侍郎李择言阅后赞其“文有风骨,可振颓俗”,将其取为进士第三人(探花)。登第后,徐寅按例授秘书省正字,负责典籍校勘,虽官职低微,却得以博览皇家藏书,进一步提升了文学造诣。任职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斩蛇剑赋》借刘邦斩蛇起义的典故,抒发“拨乱反正、澄清天下”的抱负,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被时人评为“唐赋中不可多得之作”;《人生几何赋》则以“人生几何,逝如川流”的慨叹,道尽乱世中士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前途的迷茫,文辞哀而不伤,广为流传。
然而,徐寅的仕途刚起步,唐末的乱世便愈发汹涌。乾宁二年(895年),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举兵逼宫,长安陷入混乱,徐寅被迫弃官南归。途经江淮时,他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谋士高勖举荐,入杨行密幕府任掌书记。杨行密虽为武将,却敬重文人,对徐寅的才学十分赏识,凡重要文告、表章均由徐寅草拟。徐寅为杨行密撰写的《献杨行密疏》,既陈述治国安邦之策,又委婉劝谏其“勿嗜杀戮,以安百姓”,言辞恳切,切中要害,助杨行密赢得了江淮士民的好感。在此期间,徐寅还与同样避乱江淮的罗隐、杜荀鹤等文人交游唱和,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江淮文人群体”,推动了唐末南方文学的发展。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梁,史称后梁。杨行密之子杨渥在江淮称帝,建立吴国(南吴),徐寅仍任掌书记,却因性格耿直逐渐失势。当时南吴权臣徐温欲效仿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徐寅在草拟的诏书中直言“今主少国疑,当以忠辅,勿效他姓之篡”,触怒徐温。徐温虽未直接加害,却暗中打压,将其贬为池州团练副使。徐寅见南吴政局昏暗,遂以“老病”为由辞官,返回故乡莆田。
回到莆田后,徐寅隐居于城郊“钓矶”(今莆田徐寅故居遗址),终日以读书、着述、授徒为乐。他将一生所作诗文整理成册,命名为《钓矶文集》(后世因其中书省正字官职,改称《徐正字诗赋》),收录诗赋、文章三百余篇。此外,他还在家乡创办“东山书堂”,广收弟子,传授诗文创作之法,培养了一批闽地文人,对宋代福建文化的兴盛影响深远。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听闻徐寅的才名,派人赴莆田征召其入朝为官。此时徐寅已年近七旬,且看透了五代乱世的官场险恶,以“衰朽不堪任事”婉拒,终生未再出仕。其卒年虽未明确记载,但据莆田地方史料推测,约在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年),享年七十余岁。
徐寅的一生,虽未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却以辞赋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赋作兼具“汉赋之雄健”与“唐赋之精巧”,诗则多为感怀时事、描摹山水之作,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卷,《全唐文》收录其赋二十余篇,其传世作品集《徐正字诗赋》更是研究唐末文学、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作为唐末南方文人的代表,徐寅不仅用文字记录了乱世的沧桑,更以自身的才情与坚守,为衰败的唐代文学注入了最后一抹亮色。
《徐氏略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徐氏略记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