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若(?-901年),字俞之,祖籍河南偃师,出身东海徐氏官宦世家,乃宣宗朝宰相徐商之子、唐代名臣徐有功六世孙 。他于咸通十二年(872年)进士及第,在唐昭宗年间两度拜相,官至司空、门下侍郎,封齐国公,是晚唐动荡政局中一位以持重闻名的核心官员。
徐彦若的仕途起步于晚唐相对平稳的咸通年间,凭借进士出身的学识与家族积淀,累迁至尚书郎、知制诰,后拜中书舍人,以文才与品行“驰誉清显” 。文德元年(888年)唐昭宗继位后,他获擢升为御史中丞,后转任吏部侍郎,在选官任人上秉持公允,初步展现理政才干。这一时期,他因与权宦杨复恭关系友善,为后续仕途积累了政治资本。
大顺二年(891年),宰相张浚因讨伐太原兵败被罢相,徐彦若以户部侍郎之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首次跻身宰相之列,后升任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 。此时的唐朝已陷入藩镇割据的泥潭,景福二年(893年),昭宗试图调任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任命徐彦若出镇凤翔。李茂贞拒不从命,联合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击败护送禁军,兵逼长安。昭宗被迫妥协,召回徐彦若改任御史大夫,此次出镇虽未成功,却让他深刻见识了藩镇的跋扈。
乾宁元年(894年),徐彦若再次拜相,任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升尚书左仆射并监修国史。他二度入相期间,正值晚唐最动荡的阶段: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与王行瑜再度举兵逼宫,徐彦若随昭宗逃往石门镇,次年又因李茂贞兵锋再至,随驾逃往华州。昭宗出逃期间,徐彦若受命担任大明宫留守兼京畿安抚制置使,留守长安维持秩序,展现出临危不乱的定力 。因其护驾与留守之功,他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司空,封齐国公,获赐“扶危匡国致理功臣”勋号。
徐彦若为人持重,在朝政中力求维系平衡。他主持吏部选官时,延续其父徐商“重才德”的传统,试图为衰败的朝廷选拔实用人才。面对藩镇与朝廷的冲突,他虽无强硬对策,却始终以稳定为要,曾以“令公雄踞一方,当如齐桓晋文,岂怨朝廷”劝谏不满的荆南节度使成汭,使其羞愧自省 。
光化三年(900年),宰相崔胤专权,因徐彦若官位在己之上而心生憎恶。徐彦若审时度势,主动请求引退。恰逢其弟早年曾遇“离京五千里可免灾祸”的预言,他遂请求出镇广州,任清海节度使、同平章事,保留使相身份 。赴任途中,他虽遭遇“龟宝”奇遇等波折,却平安抵达岭南。
天复元年十二月(902年1月),徐彦若在广州病逝。临终前,他推荐行军司马刘隐为清海军留后,为岭南地区的暂时稳定埋下伏笔。作为晚唐少数善终的宰相,他的结局得益于审时度势的智慧。
徐彦若的一生,深陷唐末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漩涡,虽未能逆转王朝颓势,却以两次拜相的经历,在动荡中维系朝政运转。他承继家风,持重务实,在乱世中守住了为官底线,其事迹虽散见于正史,却成为晚唐政治史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徐氏略记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