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首页 >> 历史的参谋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综影视:小人物不走剧情妖夫有毒综影视:夜墨澜杉斩神:手握因果轮回,我即神明!男神一吻好羞羞七零:病娇兵王的悍妻我是秦妈!少爷居然说爱我七零二婚:糙汉老公夜夜哄如何让灭世反派从嘎我到爱我快穿:冰冷男主每天被小反派诱撩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 历史的参谋全文阅读 - 历史的参谋txt下载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3章 范仲淹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他一生从未去过岳阳楼,却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踏诗而来,或豪迈或婉约,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既是古代寒门贵子的典范,也是忧国忧民的好官楷模。政治上,他刚正敢谏,推行庆历新政试图革新除弊。军事上,他采取 “屯田久守”,巩固西北边防。文学上,他诗词散文俱佳,《岳阳楼记》更是传颂千古。教育上,他重视兴学育人,培养了众多人才。品德上,他廉洁奉公,乐善好施。经济上,他兴修水利、刺激商业,促进经济发展。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是北宋六边形全能人才。

他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公元989年,北宋端拱二年。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他出身书香世家,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传统。

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他的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五代时,范仲淹的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他的父亲范墉早年也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这种家庭背景对范仲淹的成长和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的求学和仕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不幸的是,范仲淹两岁时,他的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后来,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他的继父朱文翰虽然正直善良,待他如亲生,可寄人篱下之感仍如影随形,这点燃了范仲淹自立自强的决心。

公元1011年,北宋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含泪拜别母亲,奔赴应天府求学。应天府书院,乃北宋四大书院之首,藏书万卷,名师云集,仿若知识的海洋。范仲淹置身其中,如饥似渴,不舍昼夜。他生活清苦,常以粥为食,待其冷却凝固,划成数块,佐以咸菜,便是一餐,“划粥断齑”自此成为佳话。《宋史·范仲淹传》记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初入仕途,他便将母亲接至身边奉养,不久归宗复姓,正式更名范仲淹,开启了他跌宕起伏却又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初涉官场,范仲淹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彼时审判体制行政司法合一,司理参军易受知州掣肘,常 “观望风旨”。范仲淹却特立独行,为求审讯独立私密,建 “范公亭”,诸多案件经其审理 “竟得其平”。面对复杂案情,他严谨勘验,不放过丝毫疑点。遇有冤屈,必据理力争,哪怕与知州激烈冲突,亦绝不退缩。由于范仲淹治狱廉平、刚正不阿,两年后,擢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

公元1021年,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濒临黄海,唐时李承所筑海堤年久失修,海潮肆虐,倒灌农田,盐灶毁坏,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此景,范仲淹痛心疾首,毅然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海水为患,浸淫原隰,稼穑失收,百姓嗷嗷。若不修堤,民无宁日,盐课亦难保障。” 同时,他呈交修复扞海堰建议书,详述工程规划、费用预算,提议沿常丰堰旧址内侧取土修堰,兼疏浚复堆河,以畅排水。

建议一出,争议纷至沓来。有人质疑工程耗费巨大,有人担忧排水不畅加重内涝,更有官员斥责他越职言事。范仲淹毫不退缩,据理力争:“我乃盐监,百姓逃亡,盐从何来?筑堰御潮,正是分内之事!且潮患十九,潦患十一,获多亡少,何乐不为?”其拳拳为民之心、铮铮铁骨之态,令人动容。幸得张纶力挺,他转奏朝廷,宋仁宗准奏,命范仲淹主修扞海堰。

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宋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工程启动,范仲淹亲赴一线,指挥四万余民工,顶寒风、冒雨雪,日夜奋战。然天公不作美,潮势汹涌,卷走二百余名民工,工程受阻,朝廷亦生动摇。关键时刻,范仲淹稳如磐石,一面安抚民工家属,妥善安置后事;一面上书朝廷,详述工程意义与进展,恳请继续支持。同时,与滕子京并肩作战,鼓舞士气,终使工程重启。

两年后,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悲痛万分,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范仲淹心系工程,屡次致信张纶,言辞恳切:“修堰之事,关乎万民,万望排除万难,务必功成。若朝廷问责,仲淹愿一力承担。” 张纶不负所托,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启东,全长约300公里的扞海长堤竣工,后称“范公堤”。堤成,海潮被拒之门外,堤西农桑繁茂,堤东盐场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农事、盐课双丰收。范仲淹以智慧与担当,为百姓铸就了坚实屏障。

公元1028年,北宋天圣六年。范仲淹守孝期满,在晏殊举荐下,范仲淹出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校勘整理。是年冬至,宋仁宗欲率百官在前殿为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满朝文武摄于太后威严,皆默不作声,唯独范仲淹挺身而出,上疏宋仁宗:“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无臣下之礼;若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朝堂乃处理朝政之地,君臣同拜,有损皇上威严,不可为后世法。” 奏疏石沉大海,他又上书太后,恳请还政宋仁宗。

范仲淹此举彻底激怒刘太后,晏殊也斥责他轻率莽撞,范仲淹却坦然回应:“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最终,他被贬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离京时,诸多亲朋同僚为他饯行,赞其 “此行极光”,虽遭贬谪,却尽显刚正不阿之气。

在陈州,范仲淹仍心系朝堂,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大兴土木,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他极力反对,痛陈 “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力主停工;针对吏治积弊,他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对中央直接降敕授官之害更是多次上书,直言 “此非太平治世之策”;还建议不可罢免职田,称 “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这些建言虽未即刻被采纳,却如声声警钟,振聋发聩。

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刘太后驾崩,宋仁宗亲政,念及范仲淹昔日 “仗义执言”,将他召回京城,任命为右司谏。是年,京东、江淮一带大旱,又逢蝗灾肆虐,范仲淹奏请宋仁宗速派人赈灾,宋仁宗未予理会,他怒而质问:“若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宋仁宗幡然醒悟,派他前往灾区。

范仲淹开仓济民,还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归京后,更重要又卷入 “废后风波”。郭皇后因误伤宋仁宗,触怒龙颜,宰相吕夷简趁机怂恿宋仁宗废后,并禁止百官参议。范仲淹深知此举背后复杂政治纠葛,与御史台官孔道辅等直闯垂拱殿求见宋仁宗,叩门高呼:“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 此举惹恼宋仁宗,范仲淹再度被贬,出任睦州知州。城郊送别之人虽少,却仍有人举杯赞其“此行愈光”。

公元1036年,北宋景佑三年。范仲淹调任礼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任职期间,他雷厉风行,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数月间便让号称繁剧的开封府“肃然称治”,百姓传颂“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然而,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宰相吕夷简的矛盾愈发尖锐。吕夷简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范仲淹遂绘制《百官图》进献宋仁宗,详细指明官员升迁的合规与违规之处,痛斥吕夷简用人不公。吕夷简反咬一口,污蔑范仲淹 “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毫不退缩,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阴险。最终,范仲淹被贬饶州知州。亲友送别时,赞其“此行尤光”,他坦然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祭。”

梅尧臣见好友范仲淹屡遭贬谪,痛心之余,寄来《灵乌赋》,劝他明哲保身,莫要再如乌鸦般直言招祸。范仲淹却回赠同名赋作,斩钉截铁地表明心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的坚毅忠直,震撼人心。

公元1038年,北宋宝元元年。西北局势风云突变,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悍然称帝,建国号 “大夏”,史称西夏。李元昊野心勃勃,妄图扩张领土,频频挥师东进,侵扰北宋边境,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宋军久疏战阵,兵骄将惰,战斗力锐减,在三川口、好水川等战役中接连惨败,损兵折将,边民惨遭屠戮,生灵涂炭,边境防线摇摇欲坠。

值此生死存亡关头,范仲淹临危受命,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奔赴西北前线,肩负起抗击西夏、保家卫国的重任。范仲淹深知此行艰险,前路布满荆棘,但他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他怀揣着报国之志,决心以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扭转宋军颓势,守护大宋疆土,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范仲淹初抵西北,目睹宋军积弊:兵将分离,指挥不畅,士兵缺乏训练,士气低落。范仲淹明白若要克敌制胜,必须先从内部整顿入手。于是,他大力改革军制,废除旧有的按官职带兵制度,改为依据敌情选派战将,让能者居之,使兵将相知,如臂使指。同时,他从实战需求出发,强化士兵训练,亲自督导,日夜不辍,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精锐之师。

面对西夏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范仲淹提出 “屯田久守” 的战略方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组织军民在边境修筑大量城寨堡垒,构建起坚固防线。这些城寨选址精妙,扼守要道,互为犄角,既能有效抵御西夏进攻,又可作为宋军出击的据点。范仲淹还亲自参与筑城,与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气。在他的带领下,宋军筑起大顺城、青涧城等诸多要塞,宛如钢铁长城,横亘在宋夏边境。

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关乎民心向背。范仲淹积极安抚当地百姓,减轻赋税徭役,组织百姓屯田,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军队提供坚实后勤保障。同时,他恩威并施,招抚周边羌族部落,与之结盟,共同对抗西夏。羌族素以勇猛善战着称,得此助力,宋军实力大增。

在战术运用上,范仲淹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他深知宋军骑兵短板,故而避免与西夏骑兵正面硬刚,采取以守为攻、游击骚扰之策。宋军常趁西夏军队不备,突袭其后方补给线,烧毁粮草辎重,令西夏军疲于奔命,士气受挫。范仲淹在西北的卓越领导,让宋军逐渐扭转战局,从被动挨打转为主动防御,西夏军队攻势屡屡受挫。宋军威名重振,边境百姓也得以休养生息。

公元1044年,北宋庆历四年。西夏因久战无功,国力损耗巨大,内部矛盾丛生,主动向北宋求和,双方达成 “庆历和议”。此后,宋夏边境维持数十年和平,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范仲淹居功至伟。他以非凡智慧与坚定决心,为北宋边疆稳固立下不朽功勋。

西北局势渐趋缓和,范仲淹因戍边之功被召回京城,授枢密副使,不久后又拜参知政事,位居宰辅之列,迎来仕途巅峰。彼时北宋,内忧外患交织,积贫积弱沉疴难愈。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多地爆发小规模起义;官僚机构臃肿,官员尸位素餐,“冗官、冗兵、冗费” 拖垮财政,行政效率低下;对外,辽与西夏虎视眈眈,岁币求和,屈辱不堪,边患时有发生,国家风雨飘摇。宋仁宗心急如焚,渴望扭转乾坤,遂重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一干能臣,期望他们能为大宋寻得一条中兴之路。

范仲淹久历官场,深知弊病根源,他广纳贤才,日夜与富弼、欧阳修等有识之士商议谋划,殚精竭虑,终于,一份系统完备、旨在革新除弊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呈于仁宗御前。此奏疏洋洋洒洒近万字,针砭时弊,直击要害,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提出十项改革纲领:“明黜陟”,破除论资排辈旧制,依政绩考核官员升降,让贤能者脱颖而出,无能者无处遁形;“抑侥幸”,严控恩荫特权,杜绝官员子弟仅凭家世滥竽充数,堵塞仕途捷径,为寒门子弟争公平;“精贡举”,革新科举,摒弃华而不实文风,重经义、策论,选拔德才兼备、经世致用之才;“择官长”,规范地方官选拔流程,严格考察德行、才能、政绩,确保州县治理有方;“均公田”,重新分配职田,均衡官员收入,防贪腐,促廉政;“厚农桑”,重视农业根基,鼓励兴修水利、推广农技,发展生产,丰盈仓廪;“修武备”,尝试恢复府兵制,兵农合一,减冗兵,强国防;“减徭役”,裁撤不必要差役,合并基层机构,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覃恩信”,确保朝廷恩泽、减负诏令落实到位,取信于民;“重命令”,严肃法纪政令,杜绝朝令夕改,令行禁止。

宋仁宗看后,龙颜大悦,深感切中要害,即刻诏令全国推行,一场波澜壮阔、关乎国运的庆历新政就此拉开大幕。范仲淹踌躇满志,雷厉风行,选派贤能赴各路落实新政,严查官吏政绩,严惩贪腐无能之辈,裁汰冗员;改革科举考场,新风渐起;督促地方兴农桑、修水利,民生初现转机;整饬军备,兵威稍振。一时间,朝堂上下气象一新,似有中兴曙光。

然而,新政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触动诸多既得利益者的 “奶酪”,反对之声汹涌如潮。贵族官僚惊恐新政断其恩荫特权、损其家族势力,暗中勾结,百般阻挠;守旧官员囿于旧制,惯于因循,视新政如洪水猛兽,群起攻之。朝堂之上,唇枪舌剑,暗流涌动。

宰相章得象表面中立,暗地指使台谏官员弹劾范仲淹、欧阳修等革新派,污蔑其 “结党营私,欺罔擅权”,欲以 “朋党” 之名扳倒新政中坚;夏竦更是心怀叵测,伪造书信,诬陷富弼谋反,。仁宗虽未轻信,却也心生嫌隙,对新政派信任动摇。

面对汹汹反对,范仲淹毫不退缩,连上奏章,痛陈利弊,力证革新决心与必要,恳请宋仁宗坚定支持。可宋仁宗生性仁柔,在新旧势力间摇摆不定,既盼新政救国,又惧得罪权贵,引发朝堂动荡。随着反对声浪愈高,宋仁宗渐失改革锐气,对新政支持日趋冷淡。

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新政推行仅一年有余,范仲淹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自请外放,赴邠州任职。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革新骨干亦相继被贬,新政措施逐一废止,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如昙花一现,大宋错失革新良机。

庆历新政虽败,但其意义非凡,如暗夜惊雷,震醒有识之士,为后续王安石变法铺垫前路;更如精神丰碑,彰显范仲淹等仁人志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高尚情怀,为后世改革者注入了勇气力量。

范仲淹不仅是卓越政治家、军事家,更是杰出文学家,诗人,其诗词文章独具风貌,承载深沉思想情感,为后世留下璀璨瑰宝。他一生宦海浮沉,遍历艰辛,将对百姓疾苦洞察、对家国炽热眷恋、对人生深邃思索,尽付笔端,化作感人至深篇章。

其边塞诗词堪称北宋词坛异军,打破传统婉约绮靡之风,以豪迈雄浑、苍凉悲壮独树一帜,为后世豪放词奠基。作于西北前线的《渔家傲?秋思》,便是典型。开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笔勾勒塞外秋景,“异” 字点睛,尽显边地迥异内地的荒寒,大雁南飞,毫无眷恋,烘托出戍边将士孤寂。继而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视觉多维度渲染,边声、号角交织,群山环抱中孤城紧闭,如临其境,让人真切感受战争紧张残酷,戍边生活艰苦。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直白倾诉思乡情切,又因壮志未酬、功业未建,归家无期,矛盾痛苦尽显。“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悠悠羌管、满地秋霜,彻夜难眠的将军与士卒,白发苍苍、泪眼相对,思乡与报国、个体与家国情感碰撞,动人心弦,尽显深沉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他的诗词亦有柔情细腻一面,如《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阕绘秋景,碧空、黄叶、寒烟、斜阳、秋水、芳草,色彩斑斓,意境悠远,尽显自然之美。下阕转抒情,羁旅乡愁如潮涌,明月高楼,借酒消愁,相思泪垂,将游子思乡、离人别绪抒发得婉转深沉,与豪放边塞词相映成趣,展现范仲淹文学造诣多元深厚。

公元1046年,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彼时,二人皆仕途受挫,新政失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励精图治,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借此契机,挥毫泼墨,成就经典。

文章开篇叙事,点明重修岳阳楼背景缘由,言语简洁,却将滕子京政绩、重修盛事勾勒清晰。随即笔锋一转,“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绘洞庭湖浩瀚壮阔,“衔”“吞” 二字,赋予洞庭湖雄浑气势,山水相依,动静相衬,阴晴变幻,尽展大自然鬼斧神工,岳阳楼大观如在眼前。继而,范仲淹以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引出两种人生境遇。“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描绘阴雨连绵下洞庭湖阴森恐怖,触景生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被贬谪者身世飘零、壮志难酬、忧国忧民之悲喷薄而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春光明媚时,洞庭湖则生机勃勃、宁静祥和,登楼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两相对比,情景交融,深刻揭示外界环境对人心影响。

然而,范仲淹并未止于此,而是借 “古仁人之心” 升华主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振聋发聩之语,跳出个人悲喜、荣辱局限,将忧国忧民情怀推向极致,为后世仁人志士立下崇高精神标杆,激励无数人胸怀天下、担当使命。直至今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仍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每逢家国危难、社会变革,便唤醒无数热血仁人挺身而出、砥砺奋进。

范仲淹一生还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他深知其于国于民之重,无论任职何方,皆以兴学为要,广育英才,为北宋教育发展、人才培育立下不朽功勋,堪称教育大家。

范仲淹早年求学应天府书院,他便受书院浓厚学术氛围熏陶,深知良师教导、同窗砥砺之益。此后,每至一处为官,皆将教育火种播撒。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见当地文化教育滞后,百姓懵懂无知,便自掏腰包,礼聘三位名士任教,开启广德学风转变之路,数年后,陈南高中进士,广德教育初绽光芒。

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时任南京留守、知应天府的晏殊,久闻其才名,邀他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欣然赴任,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常与学子激昂探讨天下大事,慷慨陈词,振聋发聩。他制定严格作息时刻表,夜晚还深入宿舍,督促学子勤勉向学,对偷懒嗜睡者责罚有加。每逢命题作赋,必先自作一篇,精准把握难易与着笔要点,助学子提升写作水平。在他悉心教导下,书院学风焕然一新,四方学子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应天府书院声名远扬,成为北宋书院典范,培养大批栋梁之才,“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移任苏州知府时,范仲淹见当地教育萎靡,遂决心大力革新。他奏请朝廷,于南园创办苏州府学,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听闻胡瑗在苏州讲授儒家经术,久负盛名,且教学有方,便亲赴拜访,礼聘其出任府学首任教席,还让儿子范纯佑拜胡瑗为师,带头遵守校规。胡瑗不负所望,制定严格校规,精心教学,苏州府学自此文风大兴,英才辈出,成为地方官学楷模,“苏学为诸郡倡”,引领东南兴学之风,为苏州文化昌盛、人才涌现筑牢根基。

范仲淹不仅重视地方教育,于朝廷主政期间,更是将教育变革列为朝政革新核心内容。庆历新政中,“精贡举”“择官长”等举措直击教育与人才选拔要害。他主张革新科举,摒弃华而不实文风,重经义、策论,选拔德才兼备、经世致用之才;规范地方官选拔流程,严格考察德行、才能、政绩,确保州县治理有方。还力倡各路州郡立学,规定入学条件、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构建系统地方教育体系,为国家培育源源不断人才。

公元1048年,北宋庆历八年。宋仁宗下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百姓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次年,范仲淹调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兄范仲温找贤人经营,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公元1051年,北宋皇佑三年。范仲淹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后因冬寒病重,宋仁宗调范仲淹知颍州。

公元1052年,北宋皇佑四年。范仲淹扶疾上任,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早在范仲淹患病时,宋仁宗便经常派人送药慰问。到范仲淹病逝后,宋仁宗嗟叹哀悼许久,又遣使慰问其家人。下葬之后,宋仁宗亲自题写范仲淹墓的碑额为“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在范仲淹做过官的地方,百姓纷纷为其建祠画像,甚至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也连日举哀,纪念这位“堂堂范公”。

范仲淹一生,清廉正直,心怀天下。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心系苍生,先忧后乐。其品德与思想,成为后世精神楷模。

苏轼赞其 “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欧阳修说“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韩琦称其“宏谋大策,出入仁义,朝思夕虑,条疏深切”;王安石称 “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蔡襄赞其“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朱熹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黄庭坚以及明朝的方孝孺、况钟等均评范公为“当时文武第一人”。

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得到众口一词高度褒扬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而范仲淹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那个。

喜欢历史的参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历史的参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封神之清平游记嫌弃宇智波?我宇智波不玩了壹鹿小跑最新小说贵族纹章快穿:冰冷男主每天被小反派诱撩团宠小胖宝:我有四个大佬爹爹抗战:开局一本帝国成长手册乔绾绾战景霆小说全本免费阅读重生后,渣总追妻火葬场统域万道,影凌密钥极品花都医仙陈飞宇苏映雪替嫁后我被大佬缠上了重生八零福妻有点甜零小娇妻重生娘子在种田九叔:糟糕,这个九叔有系统!锦桐749局秘闻穿进少女漫后被全员团宠了农家奋斗记事
经典收藏霸总前妻带球跑失败了神秘总裁的心尖宠特摄盘点:开局十大冥场面黑化鸣人的演技派人生妃来居上狐妖:我的病娇狐妻子,涂山容容侠岚:开局废物的我居然是双属性诡秘怪谈光之国盘点之你那眼泪算什么惊悚:小祖宗怨念大,百鬼手心捧嫡姐逼我做侧房,重生二嫁上龙床我竟是异界的大反派?重生末日后小撩精每天都在要贴贴娘要摆烂,娃却要改命截胡千仞雪,从斗罗开始搞基建穿书七零,小作精嫁给男主他叔啦征服王:塔尔塔洛斯轻轻哄赫爷的娇软女仆逃不掉俞总的宠妻日常女帝当够了,培养个王爷当打工人
最近更新七零作精她虽愚蠢,却实在美丽!落魄敌国质子登基后,又又黑化了道与天齐美漫:什么年代了还当传统蝙蝠侠斩神:CP林七夜?可我是男妹妹流浪十五年,归家竟成冒牌千金抄家流放后,娇俏娘子要造反长相思之二世情缘三世沉沦之倾世半妖火影:开局变成创立斑,怎么办?道无间观中局回乡躺平,被糙汉抱回家宠招赘女的重生游龙传之魂断敦煌红月传:愿望与诅咒自从有了神豪系统,姐天天上热搜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与你相守白莲花惯会勾人,清冷权臣迷疯了憧憬成为终焉魔女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 历史的参谋txt下载 - 历史的参谋最新章节 - 历史的参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