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但刚才忽然有个新的想法。”张去益说着,脚步未停,径直走向自己的主控台。
“什么想法?”韩俞中校眼睛一亮,立刻跟了上去,语气充满期待。
莫非张去益在休息的间隙,又灵光一闪,又要研究出什么能改变世界的新技术了?
张去益在控制台前坐下,手指快速敲击了几下,调出了一个看似普通的文献检索界面,语气平静地吩咐道:“韩中校,麻烦你帮我搜集一下目前国内外所有与生物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细胞衰老机制相关的顶尖期刊论文、权威专着和最新的研究综述。”
韩俞中校愣了一下,这个方向似乎和他之前专注的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有些不同。“生物技术?您这是要……?”
“先研究一下。”张去益头也不抬,目光专注地扫过屏幕上自动弹出的一些基础生物学概念,语气淡然,“有些初步构想,需要补充点基础知识验证一下。”
这是一个必要的、对外的说辞。
张去益心知肚明,他绝不能表现得像一个从未涉足生物学领域的人,却一夜之间凭空拿出了能够显着延长人类寿命的划时代技术。
那无异于告诉全世界他身上有鬼。
他必须建立一个合乎逻辑的“研究过程”——先从公开的、已有的知识体系入手,表现出兴趣和初步探索,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抛出那些来自系统的、超越时代的技术成果。
这层伪装,既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让他即将“研发”出的技术,能更平滑地被科学界和外界所接受。
韩俞中校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对张去益的指令向来是毫不犹豫地执行。“明白!我立刻去办,会尽快将整理好的资料送到您这里。”
看着韩俞中校领命而去,张去益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从系统中复刻的生物技术不多,比如五角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使用的用于治疗癌症的医药技术。
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他所接触的生物化学知识仅仅局限在读书时的初高中阶段,不像电子信息,是他的专业,而材料学可以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来掩盖,这几个方面的发明创造至少有一个合理的理由。
而生物化学方面,众所周知,他没接触过高阶的知识。冒然拿出系统中的东西,也太突兀了。
虽说,以他现在已被人神化了的天才名声,在任何的科学领域,做出什么让人不可思议的成果,也不会有人感到奇怪。最多感叹一句:天才果然是天才!
但是,如果不作铺垫,张去益觉得有点脸红。
也算掩耳盗铃吧!
明面上,他将开始“恶补”生物学知识。
暗地里,他的意识已经沉入系统数据库,开始筛选和解析那些关于“初级生命延续技术”的海量信息。
…
从系统中复刻技术的过程,对张去益而言,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极其高效、却也充满挑战的深度学习过程。
当他的意识沉入系统数据库,锁定“初级生命延续技术”分类时,浩瀚如烟的信息流瞬间涌入他的脑海。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图纸和分子式,更包含着对这些技术背后原理的深度阐释、推导过程、乃至失败案例的总结。
系统提供的知识,其底层逻辑往往与蓝星现有的科学范式存在代差。例如,关于端粒修复,蓝星主流研究还在纠结于端粒酶的激活与控制,而系统直接提供了一种基于特定能量频率共振,引导细胞自身产生“时空锚点”效应,从而实现端粒稳态维持的方法。
张去益首先需要理解这种闻所未闻的“能量频率共振”和“时空锚点”到底是什么,这迫使他的大脑必须跳出固有的知识框架,在系统的引导下,构建起一套全新的认知模型。
而且,系统往往不会孤立地给出一个技术。
在给出某个基因靶点的编辑方案时,会同时关联到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代谢状态、乃至个体整体的能量场微变化。
张去益需要在理解这个靶点之余,快速学习和消化与之相关的庞大知识网络,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关于“生命延续”的、系统性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这就像是给他一张世界地图的碎片,他需要一边接收碎片,一边在脑海中拼凑出整个世界的面貌。
而且系统提供的是普适性的、理论上的解决方案。
但要将它应用到蓝星人类身上,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蓝星环境因素、以及现有工业基础能否支持生产。
例如,系统可能给出一种名为“活性纳米修复机器人”的概念,张去益就需要根据蓝星的材料学和纳米技术水平,“反推”出能够实现类似功能、但基于现有技术条件可以设计和制造的替代方案。
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将高阶理论“降维”应用的能力。
除了明面的理论知识,复刻过程中还有一种更玄妙的“隐性知识”传递——一种对生命能量的直觉感知,对微观世界运行的某种“手感”,对复杂生物系统干预时那种“恰到好处”的时机把握。
这些无法用言语精确描述的经验和直觉,也随着信息流,潜移默化地烙印在他的意识深处。
因此,在韩俞中校看来,张去益可能只是坐在那里“发呆”或者“浏览资料”,但实际上,他的大脑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高强度的学习、重构和创造。
每一次从系统中复刻技术,都是一次对他知识体系的暴力扩容和认知维度的强行拉升。
…
韩俞中校的办事效率很高。
三个多小时后。
当韩俞中校带着一帮人将一摞摞摞厚厚的生物学前沿论文和专着回到地下室时,她看到张去益依然坐在主控台前,们乎几个小时都没动过。
韩俞见怪不怪。没有打扰,轻轻让人将资料放在资料室内,带人退了出去。
她见过这种情况无数次。
一旦张去益陷入思考状态中,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天才的大脑会如此不同!
如果是她,别说在大脑中推理,就是记住一些平常的资料也常常忘了。
只能说,这就是天才与众人的区别。
她并不知道,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张去益的意识已经在系统的知识海洋中完成了一次深潜。那些对普通科研人员来说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理清的理论瓶颈和技术路径,已在张去益的脑海中构筑起清晰的框架。
喜欢我是星际继承人华夏有我一统星河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我是星际继承人华夏有我一统星河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